李仁莉
摘要:傳統的高校聲樂小組課都是以多個學生一組的形式來教學,忽略了聲樂訓練有別于其他科目學習的不同或者說具有學科的特殊性,這種聲樂訓練模式無法培養(yǎng)出21世紀高素質與復合型人才。因此“研討式”聲樂教學法,通過對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提出與改進,這種教學方式更符合高校學生聲樂學習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聲樂教學 改革 “研討式”聲樂教學法
高校音樂教育中一個主要的組成部分便是聲樂課,總體可把聲樂課分為兩大類:一是聲樂小課,也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一對一單獨授課模式。二是聲樂小組課,是一對二或者一對多,一對多的聲樂小組課是近年來具有中國特色的聲樂教育方式。探索聲樂課教學改革的舉措,有利于高校聲樂教學質量的提升,符合學生的根本利益。我們都知道,聲樂教學的主要特征就是以技能經驗傳授為主要和實踐性極強的一門學科。這也是為什么一對一的聲樂小課更適合對學生發(fā)聲訓練。聲樂不同于其他技能學科,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學生牢牢掌握聲樂技能,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與這門學科相關聯的一些能力,比如在觀察、理解、應用等方面。
一、高校聲樂小組課教學的基本現狀
高校聲樂小組課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隨著近年來藝術類專業(yè)招生的擴大,逐步產生了替代一對一教學的聲樂小組課教學模式,而這兩種教學方式在實際運用中都存在著一定的弊端與不足。
(一)多人組聲樂課存在的弊端
1.課程枯燥乏味。學生除了唱之外沒有別的互動形式,沒有給學生和老師單獨研討的時間,久而久之學生會變得呆板與逆來順受,不能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形成一種教與學的互動局面。
2.內容無創(chuàng)新性。在多人組聲樂小組課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幾個同學演唱的曲目是一樣的。聲樂訓練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一個因地制宜的過程,即每個同學身上具備的問題是不同的,同一首曲目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問題,無法改正。這樣的小組課違法了聲樂訓練的規(guī)律,更多尋找的是發(fā)展學生聲音的共性,妄圖尋找一種模式改變所用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
3.上課質量不佳。長期以來,這樣的上課形式會經過時間的推移,磨滅了學生學習聲樂的積極性,老師在多個學生一起發(fā)聲的同時也會產生審美疲勞,教師無需花時間與精力備課,學生更無需過多的準備些什么,因為大家一起練聲與演唱,老師根本聽不出某個學生發(fā)聲技術掌握的情況。老師在下面聽,認真負責的老師會稍加幾句評論就算結束。學生演唱不可能每次都盡善盡美,重復的曲目,會導致學生厭倦學習。
(二)一對一聲樂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師資力量的嚴重匱乏。如果高校聲樂課全部采用一對一單獨授課模式去教學,雖然效率高,但是老師與學生的比列嚴重失調,也就是說如果這樣排下去學生有可能兩個月才能上一節(jié)課。
2.教師的精力有限。一個教師負責很多學生的聲樂訓練,那么他的體力將嚴重透支。如何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本文中提到一種聲樂教學法,在不改變原有的聲樂小組課的模式前提下,提高小組課質量采用的“研討式”聲樂教學法。
二、“研討式”教學方法
(一)什么是“研討式”教學
在聲樂小組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圍繞著某一知識點或某一個學生存在的聲樂問題進行展開研討,其次是老師運用自己的手段去改善學生的發(fā)聲問題。在研討的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進行發(fā)言同時會聽到其他同學對同一個問題的理解或者對同一問題給出的解決策略而說出自己的見解。
每一個同學在研討的過程中不僅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思考、快速的組織語言去說出自己的想法,還要不停的思考自己觀點的正確與否。盡力準確表達在這個問題中自己的看法。不斷進行類似的研討學習會促使學生們養(yǎng)成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培養(yǎng)學生樂于交流、善于觀察、善于提問與講解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一定的即興演講能力與感染力,復習了自己所學的知識。而這些素質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音樂教師應該具備的,不僅是靠教師教出來,它也是一點一滴的培養(yǎng)、積累與磨練出來的。在進行研討式聲樂教學過程中歌曲布置講求個性與共性,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基本音樂素養(yǎng)、音色、演唱技巧等都不一樣,所以聲樂教師在琴房上課時應充分了解學生的不同特征,從而為學生布置適合的歌曲,這就是個性的選擇。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共性,也就是說可以找一些適合的歌曲供程度相似的學生一塊兒訓練,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的氣氛,更能使學生在集體演唱中樹立歌唱的信心。
(二)“研討式”教學解決的問題
在聲樂技巧訓練與演唱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的安排一些聲樂教學理論研討的課時,因為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前提條件與基礎。把技巧訓練和聲樂理論結合在一起,才能使聲樂理論學習更好的為歌唱服務?!把杏懯健苯虒W法能夠為聲樂理論的學習提供很好的學習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將會大大的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在小組課上與指導教師的研討中能更理性的認識問題,聲樂的知識理論不斷的完善和改進。這一點也是學生在以后自己從事教學實踐中一個重要的知識積累手段。
三、“研討式”教學法的優(yōu)勢
(一)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
高校學生處在人生的一個特殊轉折時期。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趨于日漸成熟的狀態(tài),獨立的生活、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需要大大的提高。同時新的社會時期對有才華綜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聲樂學生就更需要進行綜合性的日常學習。聲樂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樣的特殊性又決定了它比其他學科更抽象、更難找到訓練的邏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會經常的面對許多在聲樂方面的不同感受與理解,同時不同的技巧難點與疑問尤其會激發(fā)他們學習與研討的欲望。從而表達自己對某一聲樂技術難點獨有的看法與解決問題之道。這樣的學習過程,會促使學生不斷的獲取聲樂理論知識,從而能提高學生全方面的素質與修養(yǎng),并能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意識。
(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endprint
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已經很多年了,高校聲樂教學還是存在重技巧輕理論的錯誤觀點。筆者認為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要達到的目標不僅僅是教學的形式與內容更加豐富,更為重要的是聲樂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要轉變。高校聲樂教學要重視聲樂技巧的傳授與聲樂理論的學習的并行,理論與技巧并行的教學模式也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點。
聲樂技巧高超是我們需要的,這是衡量跨世紀的音樂教育人才的標準,學生具備了較高的聲樂演唱水平,聲樂表演能力,這兩者是作為一個音樂教師的職業(yè)需求。但是只具備這兩者而缺少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具備扎實的聲樂理論,教師的綜合素質就會得到限制。
四、“研討式”教學模式的運用
創(chuàng)新是教改發(fā)展的動力,高校聲樂教學不僅需要培養(yǎng)表演性人才還要培養(yǎng)具有現代音樂教育理論和廣泛的音樂知識結構的綜合性的音樂教學者。依據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以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高校聲樂教學就要求教師運用生動樸實的教學語言以及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同時進行有的放矢的技能訓練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社會發(fā)展實際需要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綜合性音樂教師。同時,聲樂教學需要有其他有關的學科知識相輔,這樣我們師生是需要在課堂是更加廣泛進行研討。素質高的教師能培養(yǎng)出素質高的學生,這是不言而喻的。高校聲樂教師要在強調思想素質提高的同時還要提高和加強專業(yè)素質,不斷提高音樂理論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研討式教學能夠很好的改變傳統的以聲樂教師講授技巧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聲樂教師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運用的時候,教師的積極參與與學生一塊兒研討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這種實時的參與包括恰當的時候給予學生的討論適當的點評、指導及引導學生聲樂研討的話題。
五、結語
當面對復雜的、客觀的聲樂教學的實際情況,聲樂小組課如果沒有很好的教學方式它會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形式單一、視野比較窄、專業(yè)理論不強的尷尬局面?!把杏懯健甭晿方虒W模式的運用,促使學生們在學習聲樂知識的同時也在進行著綜合素質的積累、培養(yǎng)和鍛煉。當然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并不是萬能的,我國藝術教育的飛速發(fā)展,要求我們不斷探索。如何把深奧的聲樂技術理論化簡化為具體的操作方法,把復雜的聲樂技能和學生進行深入探討這是聲樂教學中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梢哉f,“研討式”聲樂教學模式在探索聲樂教學方式上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具有創(chuàng)造力、能跟上時代的教學模式,希望這一教學模式對于高校聲樂教學工作者來說能有很好的幫助與促進教學的作用。
基金項目:
本論文為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2014年度校級科學研究項目、教育與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相關成果, 項目編號:2014JGQN43。
參考文獻:
[1]郭漢民.探討研討式教學的若干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02).
[2]薛其林.高校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J].現代教育研究,1999,(04).
[3]李年終.研討式教學研究綜述[J].南華大學學報,2001,(01).
[4]趙冬艷.高師聲樂小組課教學改革初探[J].重慶師專學報,2001,(02).
[5]周建良.高師聲樂小組課與討論式教學[J].高等教育音樂,2004,(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