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的快速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語文教學的生態(tài),語文教學的網絡視域態(tài)勢已經是一種無法回避的走勢。但目前對此的研究大多視角單一,實踐經驗層面居多,缺乏量性統(tǒng)計,且態(tài)勢不清晰。為此,對常態(tài)下語文教學的網絡視域態(tài)勢進行調查研究,可以把握其態(tài)勢發(fā)展及差異特點,為我們提供語文教學的一種坐標與指向,促進語文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研究設計與方法過程
(一)研究內容
研究主要包括編制網絡教學使用、網絡能力、網絡教學作用和教學觀念量表,了解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的網絡視域態(tài)勢的體認和收獲,對比不同類型語文教師的差異;研究語文教學的網絡視域態(tài)勢的影響機制,探討促進語文教學的網絡視域態(tài)勢發(fā)展的要素。
(二)研究工具的編制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所采用的問卷為自編問卷。問卷主要包括個人背景情況和網絡教學使用、網絡能力、網絡教學作用和教學觀念四個量表。量表采用里克特五點量表計分法。從下表可知,各子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在0.870—0.924之間(見表1),表明該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項目間有良好的一致性,符合心理測量學標準。
我們使用SPSS19.0軟件對每個子量表分別進行因子分析,采取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正交旋轉,分析結果、因子命名和調查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各量表的信效度水平及調查內容
量表 題數(shù) 信度
Alpha 調查內容
量表1
網絡教學使用 網絡使用量表(四因子) 19 0.891 語文教學活動中運用網絡的情況
教學教研
評估互動
家校聯(lián)系
知識更新 8 0.820 教學、教研中運用網絡的情況
4 0.755 使用網絡分析評估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教師間、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情況
3 0.713 上傳教學材料,與學生及家長聯(lián)系情況
4 0.708 通過網絡更新或拓展本學科知識情況
量表2
網絡能力 網絡能力量表(四因子) 28 0.924 教學中軟件運用的認知和能力的情況
初級軟件運用認知
高級軟件運用認知
初級軟件運用能力
高級軟件運用能力 8 0.869 初級軟件運用認知的情況
6 0.871 高級軟件運用認知的情況
8 0.903 初級軟件運用能力的情況
6 0.855 高級軟件運用能力的情況
量表3
網絡教學作用 網絡作用量表(雙因子) 10 0.870 網絡在語文教學中作用的情況
網絡的積極作用
網絡的消極作用 8 0.937 網絡在語文教學中積極作用的情況
2 0.749 網絡在語文教學中消極作用的情況
量表4
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量表(四因子) 22 0.923 對語文教學核心要素所持有的認知
教師主導觀
學生主體觀
學習觀
媒介觀 5 0.935 對教師為主導的態(tài)度和理性認識
6 0.926 對學生為主體的態(tài)度和理性認識
9 0.835 對語文學習行為的態(tài)度和認知
2 0.817 對使用多媒體材料進行教學的認知
(三)調查對象的選取
本研究在選取35所中小學的語文教師作為研究對象,涵蓋廈門地區(qū)六個區(qū)不同類別、區(qū)域、學段的學校,共發(fā)放問卷調查表200份,回收問卷表192份,獲得有效問卷表190份,回收率為96%,有效率為95%。
為研究語文教學的網絡視域態(tài)勢走向和影響機制,我們將研究對象分成優(yōu)秀教師組和對照組。優(yōu)秀教師指的是經逐級考核、選拔、評選和培訓,獲得特級教師、省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稱號,和獲得省、市中小學教師技能大賽前五名的語文教師;其他教師則歸入對照組。在190份有效問卷中,優(yōu)秀語文教師組為111份,對照組為79份。
在正式問卷調查前,我們組織了8位教師進行了語文教學的網絡視域態(tài)勢的“團隊焦點訪談”。
二、研究結果
(一)語文教學的網絡視域整體態(tài)勢
我們對每個子量表的因子分別進行了整體平均值、優(yōu)秀教師組平均值和對照教師組平均值的統(tǒng)計,統(tǒng)計結果如下:
表2 各量表因子的平均值水平
量表 因子 題數(shù) 整體
平均值 標準差 優(yōu)秀教師組 對照教師組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量表1
網絡教學使用 教學教研 8 3.28 0.948 3.38 0.938 3.14 0.950
評估互動 4 4.47 0.637 4.45 0.630 4.48 0.731
家校聯(lián)系 3 3.75 0.989 3.79 0.949 3.68 1.044
知識更新 4 4.67 0.514 4.67 0.510 4.68 0.522
量表2
網絡能力 初級軟件運用認知 8 4.42 0.632 4.44 0.623 4.39 0.647
高級軟件運用認知 6 3.49* 0.836 3.66 0.693 3.28 0.944
初級軟件運用能力 8 3.76 0.846 3.76 0.823 3.75 0.884
高級軟件運用能力 6 2.36 0.858 2.42 0.899 2.28 0.796
量表3
網絡教學作用 網絡的積極作用 8 3.62* 0.786 3.80 0.680 3.38 0.864
網絡的消極作用 2 2.86 0.927 2.78 0.948 2.97 0.891
量表4
教學觀念 教師主導觀 5 4.28* 0.665 4.39 0.606 4.12 0.721
學生主體觀 6 4.59* 0.574 4.69 0.575 4.47 0.551
學習觀 9 3.43 0.785 3.46 0.877 3.38 0.632
媒介觀 2 3.98* 0.796 4.14 0.760 3.75 0.797
注:表中平均分為語文教師在各子量表的總得分除以子量表的題目數(shù),分數(shù)在1分到5分之間,中位數(shù)為2.5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越傾向于同意。*表明優(yōu)秀組教師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教師。
從表2中,我們可清晰地看到在教學教研、評估互動、家校聯(lián)系、知識更新、初級軟件運用認知和能力、高級軟件運用認知、網絡的積極作用、教師主導觀、學生主體觀、學習觀和媒介觀上,平均水平均高于3.0,其中有36%高于4.0,這表明語文教學的網絡視域態(tài)勢總體呈現(xiàn)正面價值取向、態(tài)勢良好,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的網絡視域態(tài)勢具有較好的體認和收獲。
在量表1中,最為突出的是在教學中知識更新的平均得分為4.67,這充分表明在教學中運用網絡,下載或學習別人的課件、教案和論文,更新或拓展本學科知識已成為必需。從評估互動、家校聯(lián)系的平均得分分別為4.47分、3.75分中,我們可以看到通過信息技術紀錄、分析和評估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已成常態(tài),看到網絡工具已成為教師之間、師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互動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教學教研方面,平均得分為3.28分,表明語文教師在通過計算機或網絡設計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參與,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或學習動機,思考如何利用網絡提高教學科研能力等方面,正在積極探索、實踐。對照教師組教學教研的均分明顯低于優(yōu)秀教師組,表明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更側重借力于教學與教研。
在量表2中,語文教師的初級軟件運用認知與運用能力分別為4.42分、3.76分,高級軟件運用認知與運用能力分別為3.49分、2.36分,前者均分高于后者,這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也表明語文教師在軟件運用上整體水平居中,但在高級軟件運用能力上還有提升的空間。
在量表3中,教學中網絡的積極作用的平均得分為3.62分,消極作用的平均得分為2.86分,表明語文教師在看待教學中運用網絡的問題上,既有辯證的眼光,又有學科的視角。
至于教師主導觀、學生主體觀平均分分別為4.28分、4.59分,則清晰地表明了語文教師具有積極的語文教育思想,在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慮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和邏輯推理,鼓勵學生構建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等方面取得了積極的共識,并演繹于語文教學實踐之中。學習觀3.43的平均分,表明在教學中還是十分重視學生知識的掌握和積累。媒介觀3.98的平均分,表明在教學中會較多地使用多種媒介,以達到教學更有效率的目的。
(二)語文教學的網絡視域態(tài)勢走向
對優(yōu)秀組和對照組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兩組在所有因子上的差異。結果顯示,優(yōu)秀組教師在高級軟件運用認知、網絡對教學的積極作用、教師主導觀、學生主體觀和媒介觀得分上顯著高于對照組教師(ps<0.01)。這表明:1.優(yōu)秀組教師更重視各類軟件和電子白板等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更能體認到網絡環(huán)境對改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和師生、生生的互動交流,以及發(fā)展學生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等高層次思維的積極價值意義;2.優(yōu)秀組教師更關注本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更注重提高學生對母語價值與意義的認知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積極探討解決問題,在不斷更新教學觀上更為主動;3.優(yōu)秀組教師更注重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注重“授之以漁”,積極探討使用多種媒介提高教學效益,尤其是在以學生為主體,鼓勵、促進學生構建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上,優(yōu)秀組教師的認知與教學行為都比對照組教師勝出一籌。
除了兩組教師在量表上的差別之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組教師在網絡環(huán)境與自身工作的關系度以及計算機或網絡方面培訓的必要性兩道題目上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教師(ps<0.05)。78.4%的優(yōu)秀組教師認為計算機或網絡能力與語文教學十分相關,57.7%的認為計算機或網絡方面的培訓十分有必要;而對照組教師分別只有64.6%、35.4%。這表明優(yōu)秀組教師更加認可語文教學與網絡視域有著密切的發(fā)展關系,更注重計算機或網絡方面的相關培訓,以彌補自身知識結構的缺陷,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學實踐。
三、結論與反思
(一)網絡環(huán)境積極改變著語文教學的生態(tài),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的網絡視域態(tài)勢具有較好的體認和收獲
教育領域十分重視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普及與運用,網絡學習、網絡交流、網絡共享等已成常態(tài),網絡教研、網絡課堂正在興起,語文教學自然無法完全游離于網絡環(huán)境之外,語文教學的網絡視域態(tài)勢總體呈現(xiàn)出的正面價值取向是大環(huán)境使然。
其次,相對于基礎教育的其他學科而言,語文教學更需感受時代脈搏的跳動,踏著時代的旋律前行;更需拓展知識視野,更新教學觀念,以滿足信息時代學生成長的需求。然而,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單一,資訊有限,視野有限,發(fā)展速度緩慢。網絡環(huán)境下,語文教學視野開闊,鏈接豐富,教學理念轉變加速,交流互動活躍,教學手段多樣,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得以最大化地演繹,語文教學生態(tài)得以積極改變。這種態(tài)勢,更是學科特點與自身發(fā)展的一種必然。
(二)實證研究表明,高級軟件運用認知、網絡對教學積極作用的認知、教師主導觀、學生主體觀、媒介觀、網絡環(huán)境與語文教學的關系度、計算機或網絡方面培訓等7個要素,是語文教學的網絡視域態(tài)勢走向的重要推力。
第一,問卷調查和“團隊焦點訪談”告知我們,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更能感受到網絡環(huán)境的價值,他們比普通教師更懂得充分利用網絡來服務于語文教學。
首先,優(yōu)秀語文教師更易踏準時代發(fā)展的節(jié)拍,能夠充分意識到網絡的發(fā)展勢必改變著語文教學的生態(tài)。他們在網絡環(huán)境下促進了師生交流,改善了教學氛圍,并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促進了學生發(fā)展高層次思維(如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能力。教學實踐的感悟又讓優(yōu)秀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的網絡態(tài)勢認知有了飛躍。這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而一般語文教師這個雙向互動過程相對會較長。
其次,優(yōu)秀語文教師普遍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使用多種媒介材料進行教學會更有效率,因而會盡可能使用多種媒介材料進行教學。許多優(yōu)秀語文教師更樂于開展語文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諸如專題人物探究、聆聽大自然的脈動、尋訪“我的父老鄉(xiāng)親”、中國戲劇欣賞等等,就是源于他們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和利用網絡平臺來服務語文教學的意識行為。
第二,在網絡視域下積極演繹先進的教師主導觀、學生主體觀,牽引著語文教學的態(tài)勢。
先進的教學理念是要在教學行為、教學途徑中演繹、落實的。多元的教學途徑、豐富的教學手段更有助于實現(xiàn)先進的教學理念。網絡平臺為多元的教學途徑、多樣的教學手段、豐富的情景設置、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提供了平臺,語文教學只要演繹了教師主導觀、學生主體觀,網絡平臺就更有利于牽引語文教學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構建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有利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借助網絡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盡力讓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和文字感悟;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來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更貼近于學生的實際。
第三,計算機或網絡方面的培訓,夯實了語文教學的基礎。
調查表明,優(yōu)秀語文教師普遍認為計算機或網絡方面的培訓十分必要,他們比一般語文教師更積極主動參加各種計算機或網絡方面培訓。培訓不僅提高了他們計算機或網絡運用的能力,也讓他們感受到了網絡平臺對語文教學的促進,更重要的是促進了他們教學觀念的轉變。
四、對策與建議
(一)回應呼聲,優(yōu)化語文學科培訓模式
調查顯示,優(yōu)化語文學科培訓模式有兩個向度:一是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水平的提升,諸如電子白板的使用、高級軟件運用能力的提高、資源平臺的高效運用、云課程研究等等;一是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諸如語文教學高效地運用課件、語文探究課網絡課件的使用、語文學習多元評價、課堂教學情境的設計、促進學生構建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語文綜合活動的開展等等。只有將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凸顯學科特點,結合語文教學實踐,培訓才會有實效性,由此才能不斷激發(fā)語文教學的生機,牽引語文教學的態(tài)勢。
(二)迎接挑戰(zhàn),激發(fā)語文教學生態(tài)活力
網絡已成為時代發(fā)展的一個標志,它不僅給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性和靈活性,而且也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挑戰(zhàn)。迎接、適應這種挑戰(zhàn),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調查發(fā)現(xiàn)兩組語文教師在“網絡對教學積極作用的認知”上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并且優(yōu)秀組均分高于對照組,表明積極、主動地迎接挑戰(zhàn),才能激發(fā)語文教學生態(tài)活力。因為迎接挑戰(zhàn),激發(fā)活力,能使語文教學的網絡視域態(tài)勢具有引發(fā)、定向和維持的作用。由于在網絡環(huán)境中,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與其專業(yè)發(fā)展動機呈顯著正相關,因此,我們可以從個人興趣與需求、外部環(huán)境的鼓勵與期待、拓展社會性關系的需求三個方面,來提升語文教師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我效能感,激發(fā)語文教學的生態(tài)活力。
(三)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牽引語文教學態(tài)勢走向
本次調查顯示,兩組語文教師在“教師主導觀、學生主體觀和媒介觀”上存在著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性差異,并且優(yōu)秀組均分高于對照組,這表明對照組語文教師在教師主導觀、學生主體觀和媒介觀上還存在著進一步轉變的空間。教學觀念影響教學行為,教學行為反映教學觀念。為了有效地促進語文教師觀念轉變,可以以優(yōu)秀語文教師為核心,創(chuàng)建語文教師學習共同體,通過共享資源、研討問題、觀摩教學、交流互動、教學反思、體驗創(chuàng)新等教學行為的相互作用,由優(yōu)秀教師引領,在教學實踐中轉變觀念,共同發(fā)展。
(黃亮生 廈門外國語學校 3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