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盛虎 圖+尹業(yè)光
英文導讀: As early as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British had set up a consulate in Chongqing. And it is also the first consulate in southwest.
2000年3月1日,英國駐重慶總領事館在解放碑大都會正式掛牌成立,這是重慶直轄后第一個設立的外國總領館。不能不說英國人的眼光獨到,作為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近十余年的高速發(fā)展,給英倫三島帶來的不僅僅是雙邊貿易的增長,更是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入合作。然而,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對重慶的重視并不僅僅始于近十余年。事實上,早在十九世紀中葉,英國人便將目光投向了中國西南部的這座山城,并在這里設立了西南地區(qū)第一座領事館。帶著深深英倫腔調的“Chungking”,成為許多高鼻深目的外國人對中國廣闊西部的最初認識。
左右頁圖:對比英國領事館的新舊圖片,雖然時間已經跨越百年,但建筑的原貌并沒有發(fā)生多大的改變。Comparing the old and new pictures of the British consulate, the beauty of the architecture have not changed much although one hundred years has passed,
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通過堅船利炮開辟海外市場是整個19世紀英國的基本國策。正如負責遠東貿易的漢密爾頓爵士所說:“商業(yè)是英國的生命源泉,是我們的生存氣息,沒有它,英國就會成為大海中最貧困、苦惱、人口過多的一個小島?!?/p>
經過前后兩次鴉片戰(zhàn)爭,到19世紀中葉,英國在中國的中東部先后開辟了包括廣州、上海、南京、漢口在內的15個通商口岸,設立商埠,經營貿易。然而在中國廣闊的西部,英國卻不曾擁有一個商埠。1873年,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遭遇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老邁的不列顛經過這次大蕭條的打擊,亟需擴大海外貿易,而中國廣闊的西部成為英國最急于開辟的市場。
扼兩江交匯的重慶作為長江上游最大的港口,自古便是西南地區(qū)最重要的商貿城市,是云貴川諸省最大的貿易中心。精明的英國人自然深諳“開重慶一口,得西南諸省”的道理,一直力求將重慶開辟為商埠。然而英國人在重慶開埠的歷程,卻好似一場充滿了冒險與個人英雄主義的探險。
1876年,中英訂立《煙臺條約》,規(guī)定“重慶府可由英國派員進駐,查看川省英商事宜”。但對于重慶開埠,卻規(guī)定“輪船未抵重慶以前,英國商民不得在彼居住,開設行?!?,相當于將重慶開埠的條件限定為輪船駛抵重慶。“川江險峻,險在峽江”,清廷自認為吃水較深的外國輪船根本無法通過暗礁密布的三峽航道。然而這個看似無法實現(xiàn)的條款,卻激發(fā)了英國人的探險欲望,打通峽江成為了一個里程碑似的榮耀。
1883年,英國商人立德樂由漢口乘木船考察川江航道,著成《經過揚子江三峽游記》,在英國本土引起極大的轟動。立德樂的行動得到了英國政府的大力支持,1887年,他籌資一萬英鎊組成川江輪船公司,購置“固陵號”輪船,準備駕駛輪船入川。但由于鐵皮輪船行駛川江,一方面威脅到木船安全,一方面又同船幫形成競爭,遭到了川江船戶與纖夫的強烈反對,大有民憤激變之勢。為防民變,1890年3月,清政府不得不與英國政府簽訂了《煙臺條約續(xù)增專條》,規(guī)定“重慶即準作為通商口岸”,重慶至此正式開埠。
左頁圖:七星崗領事巷,還能尋訪到英國領事館的蹤影,這是重慶迎來的第一座領事館。You can find the trace of the British Consulate in Qixinggang.It is the first consulate of Chongqing.
通過《煙臺條約續(xù)增專條》,英國終于促使重慶這座千年古城打開了大門。1891年4月1日,英國駐渝總領事館在方家什字麥家院(今重慶賓館附近)正式建立,重慶也迎來了第一座外國領事館。巧合的是,當年英國總領館的位置距離今天大都會新址直線距離不足1公里,歷經100余年,兩座領事館冥冥之中又有了奇妙的交集。
右頁圖:重慶商埠郵票,這也是重慶歷史上發(fā)行的第一枚郵票。The Commercial port stamp of Chongqing,which is the first published stamp of Chongqing.
1900年,英國領事館遷移至七星崗領事巷的新址。這座位于今領事巷14號的建筑,是一座別致的二層小樓,正立面連續(xù)的拱形回廊延續(xù)了英國在遠東殖民地建筑的一貫風格。這種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殖民主義風格建筑,有著堡壘式的造型,通風庇蔭的回廊。就是這樣一座不太起眼的小樓,從1900年建成,到1939年因日機轟炸被迫搬遷至南山,總共使用了近40年,迎接了前后34位英國總領事,成為了重慶近代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領事館。
英國領事館的建立,使得英國人在重慶的影響不斷擴大,大量英商帶著他們新奇的西洋貨物涌入重慶。這些高鼻深目的外國人帶來的除了各色貨物,還有重慶人從沒見識過的生活方式,這一切都在這個封閉的古老山城引發(fā)了激烈震蕩。
冒死試航川江航線的英商立德樂,可以說是重慶很多近代行業(yè)的拓荒者,他不僅在南岸龍門浩創(chuàng)辦了立德樂洋行,專營豬鬃貿易,還發(fā)起成立了重慶第一家近代運輸公司和第一家近代保險公司。1892年,立德樂在重慶成立了當時稱為“信局”的近代郵政機構,并以重慶信局的名義發(fā)行了“重慶商埠郵票”。這枚郵票由法國設計師羅伯特設計,上海別發(fā)洋行印刷,郵票以重慶南岸江景為主要構圖,表現(xiàn)了山巒重疊,江水環(huán)抱的山水小景,圖中屹立于山前的一座七層古塔,就是今天依然健在的覺林寺塔。郵票上方印著重慶信局的英文名稱“Chungking L.P.O.”,右側印有“重慶信局”,左側則印有郵票面值——這是重慶歷史上發(fā)行的第一枚郵票。
而立德樂的夫人,著名小說家艾利西婭?立德樂,更是在重慶進行了一場烏托邦式的冒險嘗試。她于1895年組織在渝的外國婦女成立了“中國國家反纏足協(xié)會”,這個被民間稱為“天足會”的組織,鼓勵中國婦女放棄存在了近千年的纏足習俗。這一舉動在地處內陸、相對封閉的重慶,無疑一顆重磅炸彈。她們的舉動雖然遭到了保守鄉(xiāng)紳的強烈反對,但憑借外國商人的身份,天足會的活動雖然屢遭阻礙,組織卻發(fā)展迅速,重慶周邊各縣相繼成立了天足會的分支機構。據(jù)說,艾利西婭還通過英國駐華公使夫人向慈禧太后遞交了反纏足請愿書,竟然得到了身為滿人,并未纏過足的老佛爺?shù)闹С帧?/p>
抗戰(zhàn)的爆發(fā),將重慶推向了歷史的前臺。1937年,國民政府西遷來渝,重慶成為整個遠東反法西斯戰(zhàn)場的指揮中心。隨著國府遷來重慶的還有各國大使館,這其中便包括英國駐中國大使館。1938年4月8日,英國新任駐華大使阿希爾德?卡爾爵士飛抵重慶,臨時將大使館設立在領事巷的英國駐重慶總領事館內。
時值日機對重慶進行慘無人道的大轟炸,領事巷的英國使領館屢遭日機轟炸。1939年5月4日領事巷內的英國大使館被日機炸毀后,于1940年6月復建,繼續(xù)為辦公之用。隨后,領事館和大使官邸遭遇了十余次反復遭炸,其房屋、財物毀損慘重,先后有5名使館人員被炸傷,20余名中國雇員受傷。英國大使館也成為抗戰(zhàn)時期被炸次數(shù)最多,損失最慘重的在渝大使館。
反復的遇襲被炸,使得大使館遷址重建迫在眉睫。1939年,由卡爾大使親自選址的大使館新址在南山新力村一處僻靜隱蔽的山坡處落成。這是一座有著濃郁英國鄉(xiāng)村別墅風格的建筑,單層的建筑布局簡單緊湊,大大的檐廊面朝山下的長江,鐵藝柵欄與木雕百葉窗顯示出英倫獨到的精致品味,而樸素的灰色外墻表明這是一座為躲避轟炸而建的避彈建筑。
左右頁圖:位于南山上的英國大使館舊址,靜靜地坐落在成片綠蔭之中,顯出幾分雅致。The site of British embassy was located on Nan Shan.
這座位于南山的英國大使館得到了卡爾大使的首肯,重慶山環(huán)水抱的環(huán)境,春秋多霧的氣候,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家鄉(xiāng)蘇格蘭:“春天,南岸的山巒讓我想起了蘇格蘭的山巒,灰而綠;這里的天空也和蘇格蘭頗為相似,淺而蒙著薄霧?!?/p>
不僅自然環(huán)境與英國相似,抗戰(zhàn)中的重慶,也經歷著與英國一樣的命運。倫敦與重慶,分別作為西歐與亞洲戰(zhàn)場的指揮中心,也同時因為英雄的人民表現(xiàn)出的無畏與樂觀,讓兩座城市同時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名城。
正是因為這樣的感同身受,1943年1月,外交部長宋子文與新任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簽署了《中英新約》,英國在華的內地駐兵權、領事裁判權、1901年《辛丑條約》、通商口岸制度等特權,一并被廢除。自此,英國從1840年以來在中國取得的一切特權,在重慶畫上了句號。而這一切的原因正如英國大使薛穆贊美重慶的那樣:“(重慶)象征中國不屈不撓之意志與決心,成為聯(lián)合國家所有振奮精神之象征,(重慶)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地家喻戶曉之一名詞”。
位于南岸區(qū)南山白耳山山峰,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38年,英國大使館搬遷到黃桷埡清水溪,英國政府將白耳山作為大使館工作人員的居住區(qū),在白耳山相連幾個山頂上建英駐華大使、二使、三使的別墅?,F(xiàn)僅存三使住宅。
舊址為一棟磚木混合結構平房,折衷主義建筑風格。面闊4開間,進深2間。屋頂經過改造,原裝無存;紅磚砌墻;條石基座;木地板;雙層窗戶,內層為木框玻璃,外層為木百葉窗。
位于渝中區(qū)五四路,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舊址大樓1915年由歐洲人修建,20世紀30年代曾為日本人所用,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收回,作為中英軍事聯(lián)絡處,中英雙方曾在此處交換情報,解放后曾為市公安局檔案室。
舊址為一棟磚木混合結構三層小樓,殖民式建筑風格,歇山式頂,小青瓦覆頂。東西南三面每層皆設有券廊,南側每層券廊設券拱九個,東西側各五個。屋頂南側開有老虎窗四個,東西側各設有老虎窗一個,屋頂共設有煙囪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