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瀅+楊勇+章佳杰
前兩期我們介紹了星軌和銀河的拍攝攻略,本期我們將詳細介紹有代表性的流星雨、星座、彗星的拍攝方法。
拍攝流星雨
流星雨形成于彗星或小行星彌散在軌道上的細小物質,當?shù)厍虼┰剿鼈兊能壍罆r,這些物質成群地高速沖入大氣層并發(fā)光,形成流星雨,比如獵戶座流星雨就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形成的。視覺上,一場流星雨中所有流星的延長線都相交于一點,即輻射點。輻射點所在位置的星座被人們用來標識流星雨,實際上二者間并沒有直接關系。輻射點的位置會發(fā)生變化,甚至在星座間“跳槽”。
對于北半球三大流星雨——象限儀座、英仙座、雙子座而言,在觀測條件較好的情況下,每小時看到并記錄下十幾顆流星是比較切實的,如2013年末的雙子座流星雨,在天氣晴朗的京郊,筆者的兩臺相機在一夜間捕捉到了大約有一百顆流星。
1.地點選擇
拍攝流星雨首先要選擇遠離光污染、視野開闊、天氣晴好的地方。流星從輻射點涌出后,可能在整個天空各個位置閃耀出光芒,位置很難預測,攝影師只能采用“守株待兔”的方法,使用超廣角甚至魚眼鏡頭覆蓋盡可能大的天空區(qū)域。拍攝流星雨對機身要求不高,普通數(shù)碼單反相機或者微單相機都能勝任,有條件的情況下,攝影師要盡可能多攜帶幾臺相機。
2.參數(shù)設定
攝影師通過設定參數(shù)來協(xié)調流星和天空背景之間的亮度關系。流星是運動的發(fā)光體,它在影像中的亮度不受曝光時間的影響,只和感光度、光圈有關;而天空背景的亮度則與曝光時間相關;感光度越高,光圈越大,拍攝出的流星就越亮,能夠記錄下的流星也就相應越多;而天空背景越暗,流星就相對更加顯著。在實際拍攝中,一般使用ISO 1600~3200,鏡頭光圈全開;曝光時間則根據(jù)當時當?shù)氐臈l件來調整,使天空背景保持在中等或偏低的亮度,一般為10~30秒;曝光時間過長會使背景亮度太高,星點也會拖出星軌;曝光時間過短則會耗用較多的快門次數(shù),帶來更大的存儲壓力,而且流星容易被截斷。
3.構圖
流星雨的構圖首先應覆蓋輻射點,為了準確把握輻射點的位置,攝影師可以在移動工具上安裝各種星圖應用軟件進行參考;如果多臺相機同時拍攝,可覆蓋天空的不同區(qū)域,以便記錄下更多的流星。與其他星野題材一樣,拍攝流星雨時對焦在無窮遠,使用實時取景,放大后用亮星做標桿手動對焦。
4.格式
拍攝時,建議攝影師使用RAW格式,以增大后期處理的空間。流星雨一般可從流量極大值開始前就開始拍攝,持續(xù)數(shù)小時到流量顯著削弱或天空變亮為止。攝影師可將相機設定為連拍模式,使用快門線鎖定后連續(xù)拍攝。流星雨多發(fā)生在寒冷季節(jié),拍攝時除防寒保暖外,攝影師還要注意相機電源以及存儲卡是否處于正常工作狀態(tài),同時要避免鏡頭結露,可以使用暖寶貼片和外接電源來解決低溫問題。
5.合成拼接
為了表現(xiàn)出流星的密集,同時不致因曝光時間過長帶來熱噪聲影響影像質量,流星雨攝影普遍采用前期單張拍攝、后期多張合成的方式。在幾個小時的拍攝后,攝影師一般會得到數(shù)百張流星雨的素材圖片,在后期工作中挑選出記錄下流星的照片,用Photoshop等軟件對齊它們的星空背景,將流星按照實際位置疊加在同一張照片上。
拍攝星座
東方和西方都有獨特的星空區(qū)域的劃分規(guī)則,如在杜甫的《贈衛(wèi)八處士》一詩中提到:“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
商”之中的“參”與“商”就是中國的星官名,對應的是西方星座中獵戶座和天蝎座的亮星。1930年,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對星座名稱和邊界做了明確規(guī)定,形成了現(xiàn)在大眾傳播中經常提及的全天88星座劃分。
四季的星空各有特色,適合作為拍攝目標的星座也各不相同。春天的夜晚,夜空中最顯眼的是獅子座和牧夫座;夏天則是橫跨銀河,形成“夏季大三角”的天琴座、天鵝座和天鷹座,以及與南天銀河中心相伴的天蝎座;秋天的代表星座是飛馬座和英仙座;輝煌的冬季星空則以全天最壯麗的星座——獵戶座為統(tǒng)帥。而北極星(處于小熊座)及周圍的天區(qū),如大熊座(北斗七星所在)和仙后座,在各個季節(jié)都適合拍攝。
拍攝星座,攝影師使用普通的相機、鏡頭和三腳架即可完成。不同星座所占的空間區(qū)域大小差別很大,如獵戶座的主要亮星需要85mm或以下的焦段才可以全部收錄進來,因此,鏡頭要選用合適的焦段,以保證星座既明顯又兼顧地景。為實現(xiàn)充分曝光,攝影師拍攝時可使用ISO 1600~3200,鏡頭的最大光圈和盡可能長的曝光時間;為了避免地球自轉使星點產生拖線現(xiàn)象,要根據(jù)鏡頭焦距來設定曝光時間的上限,可參考“500法則”,即鏡頭焦距和曝光秒數(shù)相乘小于500,具體可以在拍攝后現(xiàn)場回放影像并放大查看。
星座的形狀輪廓是由其中的亮星勾勒出來的,在拍攝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凸顯亮星。強曝光會使很多肉眼觀察不到的暗弱星體顯露出來,卻反而使星空背景顯得雜亂,弱化具有星座標識特征的亮星。
凸顯亮星的方法有很多,如選擇在晨昏蒙影時進行拍攝,這時天空仍有一定亮度,會遮蓋較暗的星體,同時還可以賦予畫面更加豐富的色彩。使用柔焦鏡也是一種有效方式,如圖03《夏季大三角》使用了柔焦鏡拍攝,亮星得以突出,而暗弱的星體以及銀河都被相應淡化。
天空有薄云時非常適合拍攝星座,薄云是天然的柔焦鏡,它可以柔和畫面,放大亮星并遮蓋暗星。如圖04《長城上升起冬季星座》,利用薄云凸顯獵戶座和雙子座的形象,有效地烘托了畫面氣氛。
拍攝彗星
彗星數(shù)量眾多,本世紀以來平均每年都有上百顆彗星被發(fā)現(xiàn),但彗星大多都暗弱到只能在望遠鏡中呈現(xiàn)出一個亮點,無法成為星野攝影的目標。能在鏡頭中展露出明顯彗尾的彗星較為稀有,如2013年出現(xiàn)的L4、Lovejoy和ISON彗星。
攝影師可以使用三腳架固定拍攝或三腳架加赤道儀跟蹤拍攝彗星。固定拍攝法較為簡單:把彗星當做一顆普通星體,參考星座拍攝的參數(shù)設定,使用較高的感光度和大光圈,盡可能獲得充分的曝光,并且不被天空背景亮度所吞沒。因為彗星尺存較小,鏡頭焦距一般選擇在50-200mm的范圍,如圖05《L4彗星與新月抱舊月》,使用的是100mm鏡頭,f/2.8,ISO3200,曝光4秒鐘。endprint
彗星常在日出前或日落后一段時間出現(xiàn),這時天空仍有亮度,構圖上易于與地面景物相結合。攝影師選擇的地面景物可以決定畫面基調,并且為彗星的大小提供對比參考,形成有意思的對照關系。如圖06《宇宙之城》,通過預先計算,攝影師將彗星與遠處的長城烽火臺納入同一畫面中,強調了彗星的尺度。攝影師應該在拍攝前進行構圖,根據(jù)彗星的方位和高度,選擇合適的地景,并且初步安排彗星和地景的位置,這樣在開始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如果想拍攝出更為壯觀,細節(jié)更豐富的彗星圖像,就需要在曝光時使用赤道儀進行跟蹤。赤道儀可以通過自身旋轉抵消掉地球自轉的影響,保證相機和星空背景的相對位置不變,實現(xiàn)長曝光時間下不產生彗星拖線,顯示出彗尾中最暗弱的部分以及附近暗弱的深空天體?,F(xiàn)在的便攜式赤道儀體積小重量輕,可使用普通電池供電,非常適合星野攝影。
圖07《觀彗》,拍攝的是近年最壯觀的彗星——2011年的Lovejoy,使用星野赤道儀跟蹤拍攝,凸顯彗尾細節(jié),有力展現(xiàn)彗星縱貫天空的壯觀尺度。作者將自己的形象巧妙安排在前景,利用與天空背景的亮度反差形成剪影,以人的形象襯托出了星空的宏大與廣袤。
夜空中的其他拍攝目標
拍攝人造天體
夜空中,我們經常能見到在星空背景下緩慢移動的人造衛(wèi)星。人造衛(wèi)星在長時間曝光下形成亮線,一般被認為是星野攝影中的干擾。但在恰當?shù)臅r機下,它們也能發(fā)出奪目的光彩,一躍而成為畫面中的主角,這是由于衛(wèi)星上的太陽能電池板、天線等結構在特定的角度下,將太陽光反射到了地面的某些位置所致。
人造天體中,最具有代表性、最適合拍攝的是銥星,它們是上世紀末發(fā)射的數(shù)十顆用于全球移動通訊的人造衛(wèi)星,它的三塊鋁制天線能在地面形成幾千米寬的一條反射光帶,光帶中可以觀察到銥星迅速變亮,最強時亮度可達平時的上百萬倍,并在達到極大值后持續(xù)幾秒鐘并很快變暗消失。銥星閃光出現(xiàn)很頻繁,同一地點幾乎平均兩三天就有可能出現(xiàn)“銥閃”,高亮度的也不罕見?,F(xiàn)在,人們對“銥閃”的把握已經非常準確,閃光的出現(xiàn)時間能夠精確到秒量級。
拍攝“銥閃”必須有備而來,www.heavens-above.com等網站提供了銥星和其他衛(wèi)星閃光的時間、亮度、方位等信息,可以根據(jù)自己所在位置進行查詢,并結合閃光方位設計構圖。銥星閃光亮度較高,可以使用中等光圈和ISO進行拍攝,一般使用B門,在預測時間前做好準備,開始觀察到銥星出現(xiàn)時按下快門,軌跡變暗消失后關閉快門即可;也可以使用30秒左右的固定曝光時間(這一般已經超過銥星的閃耀時間),在銥星出現(xiàn)時按下快門。參數(shù)設定后要進行試拍,以保證天空和地面景物處于合理亮度。圖08《大禮堂上空獵戶座中的雙銥星閃光》,使用ISO 1600,f/11光圈,約40秒曝光時間拍攝。
拍攝氣輝
氣輝是大氣的暗淡發(fā)光現(xiàn)象,由太陽的電磁輻射激發(fā)地球高層大氣中的成分引起發(fā)射和散射而形成,因參與作用的成分和過程的不同而呈現(xiàn)綠色、紅色等不同色彩。氣輝非常暗弱,肉眼很難觀察,但在光環(huán)境較好的情況下,氣輝經長時間曝光往往能顯露出色彩,缺乏經驗的愛好者會把它當做噪點或光污染,其實如果利用得當,氣輝可以很好地為畫面增色。如圖09《銀河與氣輝》,利用左側的紅綠色氣輝豐富了畫面的色調。氣輝的拍攝技法很簡單,積累足夠的曝光量即可,拍攝時要注意它在畫面構圖中的位置。
拍攝黃道光
黃道光是由環(huán)繞太陽的行星際塵埃對太陽光的散射而在黃道面上形成的銀白色光芒,一般呈三角形,靠近太陽,并朝太陽方向增強。黃道光很微弱,拍攝手法與銀河相類似,良好的光線條件下,可以展現(xiàn)出黃道光與銀河形成的美麗X型交叉。
拍攝深空天體
深空天體指的是除太陽系天體和恒星之外的天體,如各類星系、星云等,因為距離遙遠一般較為暗弱,往往需要用專門設備跟蹤曝光數(shù)十小時,不算日常的星野攝影。而較明亮的深空天體可以用類似于星座的方法進行拍攝,深空天體與地面景物恰當結合,會形成奇特而神秘的效果,如圖11《乞力馬扎羅與大小麥哲倫云》,顯示了銀河系兩個伴星系——大小麥哲倫星云,低懸在非洲之巔乞力馬扎羅山左側的景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