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文化外事是由文化主體執(zhí)行的有目的、有意識的外事活動。其主體成分復雜,需要在分層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主體建設。
一
文化外事以文化為內容和載體。狹義的文化外事即文化外交:“是以文化傳播、交流與溝通為內容所展開的外交活動,是主權國家利用文化手段達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對外戰(zhàn)略意圖的一種外交活動?!闭畽C構是狹義文化外事的主體。廣義的文化外事則以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內的整個文化為內容載體,其主體除政府機構之外,還包括沒有官方身份,卻實際發(fā)揮外事作用的組織和個人,往往只以傳播文化為目的。廣義的文化外事主體與駐在地政府和人民建立聯(lián)系、結下情誼,不僅實際上傳播了本國文化和價值觀,而且能在某些特殊時候達到文化外交無法達到的目標。綜上,文化外事可大致界定為:以服務國家對外文化戰(zhàn)略為宗旨,以國外民眾為主要對象,以傳播思想精神文化為主要內容的一切外事行為。
二
文化外事主體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能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文化是人類生產生活過程的產物,人的實踐過程不僅僅是改造自然的過程,同時也是利用語言符號交流和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文化傳播過程。因此,在文化外事中,文化主體的意涵不僅是為文化生成主體,更主要的是文化對外傳播主體。
首先,文化外事主體的主體性表現(xiàn)為文化性。文化是人的實踐活動的一種創(chuàng)造,即人的本質力量(社會力量和潛能)在對象化與非對象化的矛盾過程中得以形成、存在、積累、傳遞、發(fā)展和發(fā)揮的永不停息的活動過程及其成果。實踐活動過程也就是文化的生成過程和文化的傳播過程,而人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主體,人和文化密不可分。
其次,文化外事主體的主體性表現(xiàn)為自覺性。人是有意識的文化存在,人的意識具有意向性。人的意向性有兩個指向:自我和他物。人的自主能力和把他物(他人)對象化的能力,使“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對象時,總是根據(jù)實踐需要進行有目的的選擇,人類逐漸擺脫受動的地位,人在對象性活動中決定對客體的選擇,決定運用何種中介手段和怎樣運用中介手段的選擇,決定對客體的掌握方式和使用方式的選擇,等等,從而在主體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更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選擇性”。[1]
再次,文化外事主體的主體性表現(xiàn)為能動性。作為有意識能動的文化外事主體,在主動創(chuàng)造和認識文化的過程中,人充分彰顯和實現(xiàn)其文化主體性及其本質力量。文化主體的自覺意識和能動性不僅表現(xiàn)為人的目的性和選擇性,更表現(xiàn)為文化主體對他物(他人)的改造。人在實踐過程中不僅改造了客體,也改造了主體自身;不僅認識了客體,也認識了主體自身。
三
文化外事主體成分復雜,不僅包括個人,也包括群體和組織機構。為了對文化外事主體有進一步的認識,依據(jù)文化外事主體的文化意識程度和文化活動能力及層次,文化外事主體可劃分為戰(zhàn)略層、執(zhí)行層和大眾層。
戰(zhàn)略層包括國家領導、各地方(省市)主要領導和參與文化外事戰(zhàn)略規(guī)劃的高級知識分子。首先,這部分文化主體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不僅對作為認識客體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認識和反思,而且有很好的民族文化意識和很高的文化自知。其次,他們是上層文化精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文化的認知,使得他們在文化外事和文化對外傳播中表現(xiàn)得非常自信,也能自覺傳播本國文化精華,而不會在文化外事活動中夾雜文化糟粕,從而促進國家(地區(qū))間的互認、互信、互需、互助以及互諒。
執(zhí)行層包括各種涉外事務的執(zhí)行人員,如各級政府外事部門的工作人員、各單位的外事工作人員;涉外行業(yè)人員,如外企工作人員、涉外企業(yè)駐外工作人員等;涉外文化交流者,如海外訪問學者、涉外藝術交流者、科技和體育交流者等。這一層次的人員眾多,且不太固定,有些人員只是臨時充當文化外事的執(zhí)行者,如涉外文化藝術交流者大多不是固定的文化外事執(zhí)行者。文化外事的執(zhí)行層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和專業(yè)訓練。他們對整個文化或某個文化領域有較深的認識和理解,對文化和文化傳播也有一定的認知。他們都經過文化外事方面的訓練,對自己的文化傳播者身份、對需要傳播的文化內容、文化傳播對象和對外文化傳播的注意事項都有充分的認識。因此,在文化外事和文化傳播中,他們表現(xiàn)得較為自信,也能自覺當好文化傳播使者,基本能夠使國家(地區(qū))間達成互認、互信、互需、互助以及互諒。
大眾層所涉及的人員數(shù)量龐大且良莠不齊,主要包括外出留學人員、外出務工人員、境外旅游者以及境內與外國人直接接觸人員。這部分外事參與者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在他們中間,對文化認識深刻者有之,對文化知之甚少者亦不少。介于這種狀況,作為文化傳播者時,他們或盲目地文化自信,或盲目地文化自卑。在文化交往過程中,由于對交往對象及其文化背景了解程度深淺不一和對涉外交往注意事項了解不夠,他們中的大部分在對外文化交往中往往隨性而行、隨性而言,停留在自發(fā)的文化行為階段,不能完全發(fā)揮促使國家(地區(qū))間達成互認、互信、互需、互助以及互諒的作用。
四
在文化外事中,文化外事主體是文化生成、認識和傳播的主體,而這三方面又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因此文化外事主體建設應該包括文化認知建設和文化傳播建設。
文化外事主體的文化認知建設,旨在提高文化外事主體的文化認識程度,即提高他們的文化自知度,包括幾個方面:一是通過學校教育,提高文化外事主體的科學技術和人文理論知識;二是通過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等,提高學校教育以外的文化知識;三是提高文化外事主體的民族文化意識,即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包括對它的尊重、保護、繼承、鑒別和發(fā)揚等。民族文化意識對對外文化傳播尤其重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沒有民族文化意識,文化主體很難有良好的民族文化自知和文化自信。
文化外事主體建設重在提高文化自知。文化自知不僅包括對文化的認知,還包括對文化的自省,即對中國文化的自我省察、反思和理性批判。文化自知和文化自省的目的是提高文化自信?!拔幕孕攀侵钢腥A民族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對中華文化內在價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對中華文化持久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不妄自菲薄,才能在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保持從容自強,才能以包容的氣度對待西方文化,理性批判并學習借鑒西方文化,才能不斷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并將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盵2]
文化外事主體建設目標在促使文化外事主體在文化自知、自省和自信的基礎上,自覺遵照文化傳播規(guī)律以恰當?shù)姆绞竭M行對外文化傳播。文化自知是對外文化傳播的基礎,但只有文化自知,對于文化傳播來說還遠遠不夠。因此,文化傳播建設包括做好對外文化傳播規(guī)劃、了解對外文化傳播客體、管好對外傳播主體、選好對外文化傳播內容、用好對外文化傳播平臺、表現(xiàn)好深層文化觀念,做到自覺去除文化糟粕,傳播文化精華。
根據(jù)文化外事主體不同情況分層建設:戰(zhàn)略層的文化主體建設需要有文化全球意識,能全面而高瞻遠矚地規(guī)劃和指導文化外事,促使國家(地方)的文化、經濟、政治協(xié)調發(fā)展,重視并在政策、財力、物力和人力上支持文化外事和文化軟實力的發(fā)展;執(zhí)行層的文化主體建設主要在于增強民族文化自知,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為戰(zhàn)略層做好參謀,落實戰(zhàn)略層的文化外交事務,提高大眾層的民族文化自知、自信、自覺;大眾層的文化主體建設主要在于加強對他們的管理,要協(xié)調教育、旅游和外事等部門和單位,提高他們的文化自知、自信、自覺,在文化外事中監(jiān)督和完善其行為,使他們在文化外事中更好地傳播我國的文化精華。
(作者系濟南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黨組書記,主任)
(責任編輯:魏丹丹)
[1]劉進田:《文化哲學導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170頁。
[2]孫曉燕:《淺談對民族文化主體性的認識》,載《現(xiàn)代交際》,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