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德里克
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年)在1895年立遺囑時,決定把自己逝世的日子作為頒發(fā)5個獎項的日子:3個是自然科學獎項,另設一個是文學獎項,還有一個是和平獎項。一年以后,也就是1896年12月10日,他去世了。
這位富有的發(fā)明家一生未婚,也沒有孩子。當他的親屬得知他病重時,并未及時來看望他,也沒有朋友前來慰問,只有仆人在病榻前服侍。諾貝爾逝世時63歲,留給世人的是他繁忙而多產(chǎn)的一生。他的主要成就是化學和技術發(fā)明。他在許多國家都有實驗室和住宅,并和許多人保持著聯(lián)系。他一生共獲得355項國際專利,在工業(yè)和金融領域是世界級的富豪。到去世時,諾貝爾已成為那個時代最富有的人之一。
諾貝爾為人類留下了一份慷慨的禮物,人們對此反應不一,引起了世界范圍的討論。他的親屬們因沒有得到更多的遺產(chǎn)而十分惱怒并強烈抗議。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對每年有大筆的現(xiàn)金流出瑞典而感到十分沮喪,他認為諾貝爾是誤入歧途的空想家和國際主義的受害者。
諾貝爾遺囑中涉及到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那就是因為諾貝爾一生在許多國家生活過,而且在不同的國家都有財產(chǎn)。遺囑中并未說明遺產(chǎn)究竟應當由哪個國家的法院、按哪國的法律來處置。因為存在這樣的疏漏,這份遺囑面臨著無效的命運。究竟哪個國家才擁有處理諾貝爾遺產(chǎn)的權利呢? 諾貝爾從小在瑞典長大,他的父親是一名建筑師、工程師和武器設計師。諾貝爾9歲那年,父親的企業(yè)破產(chǎn)了,舉家搬到了俄國。在那里,他父親幫助沙皇生產(chǎn)地雷。從那以后,諾貝爾再沒有回到瑞典生活,但他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名瑞典公民。諾貝爾在意大利去世,但他在整個歐洲都有財產(chǎn),經(jīng)常往返于各個不同的家中:巴黎市中心的大別墅、意大利圣雷莫的別墅、瑞典博福斯軍工廠附近的比耶克博恩莊園,以及在蘇格蘭勞里斯頓和德國克魯梅爾的稍小一點的家。所有這些房產(chǎn)不是建有自己的實驗室,就是緊挨著諾貝爾擁有或開發(fā)的工廠。諾貝爾每年都要在各地的家中穿梭往返:在其中一處住上幾個月后,就搬到下一個住處。工作、氣候、自己的健康狀況,都會促使他搬家。他一生體弱多病,尤其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他還要忍受著精神抑郁和脆弱的心臟帶來的痛苦。
遺囑要求變賣諾貝爾的資產(chǎn)并創(chuàng)立一個基金會,接著描述了設立哪5個獎項、設立的目的,以及授權誰來頒獎。但對很重要的基金使用與管理方面的問題,卻沒怎么提及。諾貝爾并沒有將他最后的遺囑委托給一位一流的律師來執(zhí)行,而是決定依靠兩個非常年輕的工程師。主要責任由一個他只認識短短數(shù)年的同事來承擔,這位同事名叫拉格納·索爾曼。索爾曼生于1870年,諾貝爾設立遺囑時,他年僅25歲。
索爾曼受雇于諾貝爾在歐洲不同的公司幾年之后,他回到了瑞典老家管理諾貝爾基金。但1905年他被召入軍隊服役,他獲得了特殊的安排,軍隊允許他租用軍營中的3個房間作為私人住宅。索爾曼所在的團里只有一部電話,那是為團級軍官準備的,但是士兵索爾曼卻被經(jīng)常叫去接電話,對方通常是巴黎、倫敦和斯德哥爾摩的銀行經(jīng)理,或者內(nèi)閣部長之類的社會上層人士。索爾曼向人們展示了他的高效、智慧和積極主動。他擁有把握事情重點、直搗問題核心的能力,他避免了遺產(chǎn)被訴訟和律師費所吞噬。
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不僅討厭而且十分憎恨諾貝爾的這份遺囑,支持瑞典媒體所組織的激烈的斗爭。
諾貝爾家族試圖廢除這份遺囑,提出將遺產(chǎn)分給所有家人和遺囑中所提到的4個瑞典機構。和平獎面臨的形式最為嚴峻,它是瑞典人的眼中釘,瑞典人認為這筆錢應該用來宣傳瑞典的文學和科學,而不是交給由挪威議會任命的委員會。曾有人聲稱,和平獎會傷害瑞典的利益以及同挪威的關系。
有一次,國王在皇宮召見諾貝爾的侄子伊曼紐爾·諾貝爾,要求其家族幫助廢除他叔叔的遺囑,尤其是和平獎。國王認為和平獎項只會導致問題和爭論:“你的叔叔受到空想家尤其是女人的影響?!钡且谅~爾回答道:“陛下,我不想我的兄弟姐妹因拿走本應屬于杰出科學家的錢而遭到指責?!碑斠谅~爾從皇宮回來告訴他的律師,他已拒絕幫助國王時,律師堅持讓他在天黑前離開斯德哥爾摩以保命。
伊曼紐爾的態(tài)度對后來的結果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積極反對家族中任何試圖違背他叔叔遺愿的活動。最后,家族成員與遺囑管理者達成和解。諾貝爾的親屬沒有什么可抱怨的,他的兩個兄弟從他們的公司中賺了大錢,侄子們則得到了數(shù)目相當可觀的一大筆遺產(chǎn),又因同意遺囑中的條款再次獲得了額外的100萬瑞典克朗。
遺產(chǎn)管理者同諾貝爾的親屬、將來的頒獎機構以及瑞典政府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建立一個基金會,其基本的規(guī)章得到了有關各方和國王的同意。文件的開篇陳述了基金會的宗旨,重申了諾貝爾遺囑中關于設立獎項的原由;聲明諾貝爾的親屬不再對遺產(chǎn)有任何要求,也不再干預基金會的管理,包括:頒獎遵循規(guī)章制度;所有獎項最少每5年頒發(fā)一次;獎金不得低于委員會可以處置資金的60%;每個獎項最多允許3個人同時獲得;不得對頒獎決定提出質(zhì)疑,委員會也不允許壓制不同觀點。
截止到2010年,“諾貝爾獎”共獎勵了768人和20個機構,其中某些人不止一次獲獎。從1969年起,諾貝爾基金會增設了由瑞典中央銀行于1968年創(chuàng)立的經(jīng)濟學獎,此獎項為了紀念諾貝爾而被視為諾貝爾獎之一,但其42次準諾貝爾獎頒獎不在傳統(tǒng)的統(tǒng)計之中。因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這5項諾貝爾獎總計停頒49次??赡苡捎诤推姜勌烊坏恼涡?,其停頒的次數(shù)多于其他的獎項,總共停頒了19次,但從1948年以來只停頒了6次,從1972年至今從未停頒過。
許多重要而有用的發(fā)明都跟諾貝爾有關,如武器、炸藥等,且黑色火藥占據(jù)了很大一部分。對于諾貝爾本人來說,做出這些發(fā)明時,他在反復思考一個發(fā)明家的責任,他的真實愿望是創(chuàng)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毫不夸張地說,他的最后一項“發(fā)明”——諾貝爾獎——是他最好的發(fā)明。
(摘自《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