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張和民,男,四川營山人,教授級高工。扎根臥龍自然保護區(qū)30余載,率先攻克大熊貓繁育“三難”問題,領跑大熊貓科研國際合作和野外放歸技術,為國家和平外交與港臺事務做出積極貢獻,是拯救瀕危物種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中自主創(chuàng)新攻堅克難的典范。主持參與的研究項目先后4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先后獲得CBSG、IUCN/SSC“全球大熊貓保護獎”、全國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四川省科技杰出貢獻獎、全國林業(yè)科技重要貢獻獎。
2007年2月,人類首只放歸山林的大熊貓“祥祥”意外死亡后,張和民受到各路媒體甚至是家人的責難和非議。
張和民為什么提出將大熊貓“放歸山林”的計劃?這與他二三十年來從事的大熊貓研究工作有關。
1983年,張和民到四川臥龍大熊貓研究中心工作。1987年,被人們譽為“熊貓爸爸”的張和民被公派到美國愛達荷大學攻讀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qū)管理碩士學位。
1989年底,他拒絕了導師和學校的挽留,毅然回到臥龍,回到了大熊貓的身邊。
“30年里,我為大熊貓流過三次淚:一次是竹子開花時,為了一只叫貝貝的大熊貓;第二次是我親手接生,24小時陪伴,卻只活了180天的大熊貓綠地;第三次是為了人類首只放歸野外的圈養(yǎng)大熊貓祥祥。這三只大熊貓讓我從了解大熊貓到熱愛大熊貓,再到愿意為它們付出一生的努力?!睆埡兔駥τ浾哒f。
自1869年大熊貓被法國傳教士發(fā)現以來,它的保護一直受到國際國內組織的高度關注,但大熊貓的人工繁育技術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到1990年以前,圈養(yǎng)大熊貓數量一直呈負增長,僅1980至1990年,世界圈養(yǎng)大熊貓數量就減少了61只。主要原因是人類對大熊貓了解甚少,導致人工繁育大熊貓存在“發(fā)情難、配種受孕難和育幼成活難”的“三難”問題,嚴重制約著大熊貓圈養(yǎng)種群的發(fā)展。
1989年10月,從臥龍公派到美國留學的張和民學成歸來,他臨危受命,開始領軍臥龍的大熊貓科研工作。他帶領科研團隊承擔了原林業(yè)部“大熊貓繁殖攻關”任務,歷時近20年,反復試驗,完成了20余項科學研究,終于攻克了“三難”問題。
在攻關的日子,張和民與同事有著催人淚下的故事。大熊貓繁殖,正是春寒料峭的季節(jié),他們站在墻頭觀察大熊貓的行為,常常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顧不上吃飯和休息,更回不了家。大熊貓產仔了,更是整夜守候在幼仔身旁。遇上病重的熊貓幼仔,他們連續(xù)72個小時不離開半步,為幼仔翻身、排便、蓋被子。有的同事家屬指責他們:你們的老婆懷孕了也沒有這么照顧過,娃娃的尿布你們沒有洗過,娃娃生病了你們沒有管過!“牢騷歸牢騷,如果我們的工作沒有她們做堅強后盾,就沒有臥龍生機勃勃的今天。”張和民說。
隨著“三難”問題系統的全面攻克,張和民團隊創(chuàng)建了大熊貓飼養(yǎng)繁育理論體系,創(chuàng)立了一整套大熊貓人工飼養(yǎng)和繁育技術規(guī)程,使圈養(yǎng)大熊貓的繁育能力顯著提高,使大熊貓幼仔的成活率達到了100%,雙胞胎的出生率也越來越高,而他害怕養(yǎng)不活大熊貓雙胞胎幼仔的擔憂也隨著人工哺育幼仔技術的提高而煙消云散。張和民獲得了“大熊貓爸爸”的美譽。
人生感言:看到不少同行從臥龍離去,我曾經苦悶過、彷徨過。但是,既然選擇了這條路,我就應該迎難而上,實現我的選擇,見證我的人生。有兩個同行為了大熊貓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而我僅僅是獻出了幾十年的青春時光。這樣想來,我又是何等幸運?。ㄘ熅帲簭埼⑽ⅲ〆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