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存知
近來在系統(tǒng)思考金融風險與經濟發(fā)展問題過程中,我仔細研讀了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發(fā)布的《金融危機調查報告》。讀到一些令人驚奇憤慨的環(huán)節(jié),我每每闔書扼腕自問,美國金融市場和金融當局中那些令全球同行敬畏的大佬們,為什么他們要違反常識和經濟學原理來開展工作呢?難道他們不懂金融嗎?或者說不懂裝懂?
這個提問,對從事經濟金融工作的人,特別是對研究經濟金融的人或進行經濟金融決策的人來說,顯得有點不敬,甚或有點武斷和刻薄。但從美國的事實看,這個提問并不過分。至少是金融的復雜性增加了弄懂它的難度,進而限制了人們對它的清晰認知。在認知上還未解決的問題,就放手讓人去闖,大有不懂裝懂的江湖豪氣。
該調查報告披露的有這樣幾個典型細節(jié)。華爾街和華盛頓的很多人認為,金融危機既不可知也不可免,但還是有一些先兆的,可悲的是被這些人忽視或低估。最典型的例子是,美聯(lián)儲所犯的關鍵性錯誤是未能發(fā)布審慎抵押貸款標準來阻止有毒抵押資產的流動,法律賦予它有權這樣做但它沒有這樣做。大量的調查證據還顯示了其他的一些錯誤:金融機構在訂制、購買和出售抵押貸款證券時,從來就沒有認真審查過這些證券,也不關心這種審查,更不知道其缺陷;一些公司的主業(yè)靠的是每天數百億美元的次貸借款,這些借款卻由次貸證券予以擔保;主要的公司和投資者盲目地依賴信用評級機構對風險的裁定。如此的種種過錯使人感到像是行駛在一條既沒有限速標志也沒有整齊的交通標線的高速公路上。
調查記錄顯示,即使是相關政府部門的高級主管,也未能意識到次貸泡沫的破裂會威脅到整個金融體系。2007年整個夏天,美聯(lián)儲主席伯南克和財政部長保爾森雙雙在公開場合保證,次貸市場的混亂將會得到控制。就在2008年3月貝爾斯登破產的前幾天,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科克斯還表示,對大型投資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感到滿意。
調查還顯示,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標普和惠譽)是導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它們從自利立場出發(fā),既不勤勉盡職,又參與弄虛作假。甚至可以說,若沒有它們的市場參與,次貸證券市場就不會變成現(xiàn)在這樣。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我們在發(fā)展市場經濟過程中一直拜美為師,美國在這方面的觀念、知識和經驗,一直是國內經濟金融從業(yè)者頂禮膜拜的圣經?,F(xiàn)在看來,我們所崇敬的老師雖然理論功底深厚,研究成果頗豐,但對經濟金融實際問題似乎也沒有完全弄懂。這從另外一個方面也說明,要真正弄懂經濟金融問題,難度不小。
我國當前也有一些難以明了或弄懂的經濟金融問題。從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來講,我們一直將實體經濟的運行作為參照系。但考察實體經濟運行的一些統(tǒng)計指標,卻并不能準確地反映實體經濟運行情況?,F(xiàn)在大多用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變化來反映經濟增長情況,可我們在進行GDP核算時,至今沒有采用隨機抽樣調查統(tǒng)計推算法,而采用獨立核算經濟單位自主報告法。經濟單位在按期填報統(tǒng)計數據時,由于種種原因客觀存在多報和少報的問題,報的不準是必然的,報的準是偶然的,誰也不會認真填報,誰也不會承認未認真填報。這其中有利益取向問題,有專業(yè)水平問題,有個人素養(yǎng)問題,還有法規(guī)約束問題。我們現(xiàn)在的經濟總量上去了,但經濟質量下來了,GDP帶毒、帶血、帶淚。經濟增長和經濟福利出現(xiàn)錯位,為增長而增長,這極不利于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戰(zhàn)略轉變。
關于消費這個指標,現(xiàn)在一般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指代,問題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只反映了人們對最終實物消費品的支出,與其現(xiàn)行支出結構大相徑庭?,F(xiàn)在一般家庭的大項支出首推房產,然后是教育培訓、醫(yī)療保健、家政服務和出國旅游購物等,而這些大項支出沒有納入現(xiàn)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tǒng)計中。據此,消費應該說被長期嚴重低估,這也嚴重影響我們對擴大內需政策的基本判斷。
再如,在金融指標中,貨幣和物價是實施貨幣政策的兩個基本觀測指標。但貨幣和物價的關系現(xiàn)在變得幾乎說不清。近年來貨幣供應量增加得很多,但實體經濟反應資金緊張,而物價也未大幅上漲,通貨膨脹預期與實際反差很大。是貨幣流通規(guī)律或傳統(tǒng)的貨幣數量理論失靈,還是有新的沖擊因素干擾我們對金融運行形勢的判斷?目前人們難得其解。
關于利率這個指標,也令人不解。當前的利率水平到底是高還是低,沒有一個客觀的參照系。從經濟學原理上分析,利率水平應該與企業(yè)的利潤水平保持內在的關聯(lián)性,但現(xiàn)在企業(yè)的平均利潤率到底是多少,沒有任何權威發(fā)布。利率水平除了決定于企業(yè)的利潤水平外,還決定于市場上的資金供求關系。近年來金融市場上流動性充裕,政策利率水平也不高,名義利率平均在4%~6%,扣除物價因素后的實際利率平均約在2%~4%,但市場上的高利貸利率普遍處于上揚態(tài)勢,平均達到三四分。有組織的金融市場與民間金融市場在資金供求關系和利率走勢上,出現(xiàn)方向性的偏離,且離差系數有加大的趨勢,這到底說明了什么,似乎市場和當局各執(zhí)一詞,互不信服。
類似的疑惑還可繼續(xù)排列,明眼人不禁要問,上述問題大多是個統(tǒng)計核算問題。經濟金融統(tǒng)計指標是對經濟金融活動特征的客觀反映,若統(tǒng)計指標不真實、不準確,就會使我們在經濟活動中對“家底”不清,掌握不了真實情況,就難以作分析預測與決策,這樣就會使經濟金融活動和經濟金融管理嚴重致盲。
要保證統(tǒng)計指標的真實準確,就必須建立健全一套能準確反映經濟金融活動的統(tǒng)計制度,并確保這套制度能進行必要的適應性調整。目前我們的軟肋就是經濟金融統(tǒng)計制度滿足不了經濟金融發(fā)展和經濟金融管理的需要。各方面至今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不高,是態(tài)度問題、水平問題還是法治問題,難下結論。但起碼來講是不懂其重要性,不懂就無知者無畏,不重視。
要建立科學的經濟金融統(tǒng)計制度,首先須加強對經濟金融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根據管理的需要進行統(tǒng)計制度設計。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是經濟學家的首要任務,政府在這方面的工作基礎應該是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但現(xiàn)在這項工作也極為薄弱和滯后。現(xiàn)在經濟金融研究工作,面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博弈。時尚是要堆擺些數學模型,否則成果在學術刊物上很難發(fā)表。殊不知,這些數學和統(tǒng)計工具也僅僅只是工具而已,工具是為內容和說明問題的本質服務的,最最重要的不是會不會用這些工具,而是對問題的本質有沒有真正的認知。如果說不用數學模型分析就不算經濟學家的話,那么一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如哈耶克、布坎南、科斯和諾斯這些人,不用數學方法分析經濟,有的甚至不會建模,到底是瑞典人頒錯了獎,還是我們自己認知方法錯了?值得反思但至今沒人認真反思。
在經濟金融分析研究中,定性分析確定方向,定量分析確定程度,若能將兩者有機結合,則為上佳。從某種意義上講,定性分析更為重要,如亞當·斯密的自由競爭思想、李嘉圖的比較優(yōu)勢思想,沒有一個是通過數學模型推導得出的,但他們又用了一些調查統(tǒng)計數據幫助說明問題。
綜上所述,弄懂金融比較難。雖說現(xiàn)在常常把經濟金融合并成一個概念,但實則金融是經濟的子集,當一個懂金融的經濟學家很難,因為對其要求太高。學過經濟學的人不一定就能成為經濟學家。宏觀經濟學奠基人、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梅納德·凱恩斯曾說:“即使是一般稱職的經濟學家,也是鳥類中的稀有品;大師級的經濟學家,必須擁有眾多稀有天賦,他在某種程度上必須是數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家和哲學家?!卑凑者@個標準,很多從事經濟金融工作的人并不懂經濟金融,更難以“家”相稱。
要懂經濟金融,就必須認真學習經濟學原理,并在經濟金融工作中切實按原理所揭示的規(guī)律辦事。不按規(guī)律辦事,一味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甚至蠻干,雖然涉及經濟金融工作,但不能說就懂經濟金融,特別是不懂裝懂,將貽害無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