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漢品
(團結報社,湖南 吉首 416000)
正視非主流不良認知信息的泛化傳播
□向漢品
(團結報社,湖南 吉首 416000)
時下,在電腦、電視、手機等多種網絡終端不斷融合的互聯網絡中,出現了一個比較突出的網絡現象,即對非主流社會現象存在的不良認知信息正進行泛化傳播,很多網絡主體習慣性地對社會中出現的一些偶然事件進行非理性泛化解讀傳播。這種非主流不良認知信息的泛化傳播,擾亂了人們的正確視聽,混淆了人們的正常思維,對社會的健康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消極作用。
在網絡全面滲透人們生產生活的環(huán)境下,信息傳播過程呈現出全新的特點。信息量呈井噴態(tài)勢,變得十分龐大,信息雜亂無章,真假莫辨;信息傳播者變得更多、更雜;信息傳播媒介打破了傳統(tǒng)定義,隨著網絡全面滲透,已進入“全媒體”時代;網絡高度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條件下,信息接受者也變得更多;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傳播效率更高、交互性更強。
網絡從一個方面來看,仿佛把千千萬萬的人聚在一室之內,就像一間坐滿茶客的超級大茶館,任何人都可以在里面高談闊論,其間有發(fā)布信息的人,有發(fā)表言論的人,有思想爭論的人,有附和者贊同者,也有看客。這些人,必將都會受到信息傳播的影響。
在當下網絡上,不良認知信息的泛化傳播現象較為普遍。一個典型的案例:當前,很多媒體及網上言論對那些在我國有比較突出的現象,標上“中國式”標簽,如“中國式過馬路”,調侃批評的就是國人闖紅燈的現象。客觀地看,這些不良行為,只存在于一部分人中,也并非只有我國特有的現象,不宜以偏概全,籠統(tǒng)地戴上“中國式”帽子,如任其泛化,其造成的認知“假象”無疑會導致對中國現狀的不客觀認識。
由于所涉負面新聞的影響,對一些職業(yè)如校長、教師、醫(yī)生、記者、城管等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負面標簽,想到校長,就是“開房”,說到教師,就是“性侵”,談到城管,就是“兇狠”……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一起或幾起這樣的現象,只能算是偶發(fā)現象,以偶發(fā)的不良現象嘲弄一個群體,不應成為網絡主導風向。
社會治安問題方面,某地出現一起惡性治安案件,網民聯想以前發(fā)生的治安案件,加上一些非理性言論推波助瀾,就在潛意識中形成“全國亂成一鍋粥”假認知。又比如貪污腐敗問題,以“一葉障目”的短缺認知方式,以一及萬,以偏概全,形成“十個官員九個貪”的假認識,其中,亦有對腐敗概念的泛化濫用,把許多不屬于腐敗范疇的社會不良現象當作腐敗來看待,歪曲了整個社會的本來面目。
一些人對于不良社會現象,習慣于追因究本,以一語定論,非理性地把很多問題上升為制度層面的問題。這種草率的認識,滲透到了網絡方方面面,影響著廣大的人群,其中不乏諸多的跟風者推波助瀾,在潛移默化中,固化網絡人群的不良認知。
網絡關注焦點有很多,比如社會治安問題、貪污腐敗問題、干部作風問題、公平公正問題、收入分配問題。網絡在關注社會問題時,其表現方式主要是“貼標簽”、“戴帽子”、“挖根子”等,把某些不良現象擴展為整個群體現象,把局部問題延展為全局問題,把偶發(fā)的事件歸結到制度層面的問題。網民的關注及表達肯定有其根緣,這些方面肯定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問題,然而客觀地看,作為一個擁有10多億人的大國,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我們要認清主流是好的,要客觀地認清當前中國的實際。
值得警醒的是,不良認知信息的泛化傳播現象十分普遍。這些不良認知信息,在網上非理性地擴散和蔓延,甚至很多時候主導了輿論風向,侵蝕著全社會的主流認知。很多人迷信網絡,認為網絡能夠正確反映主流民情民意。如果不良認知信息非理性泛化傳播的問題得不到解決,網絡是不可能真實地反映主流民情民意的。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做宣傳思想工作,一項重要任務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其中“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一是要正確認識中國當下所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道路;二是要正確認識中國在改革開放發(fā)展進程中發(fā)生的一些事件,不能過于聯想解讀,所謂“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三是要保持獨立思想,不能受西方思想侵蝕,純粹以西方標準來看待中國當前的事情。這段話的其中一點要義,就是要清楚地認識到當前社會主流是好的,不能讓非主流的不良認知信息非理性泛化傳播,沖擊全社會主流認知。
從信息傳播各個環(huán)節(jié)來分析:一是我們的社會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這為不良信息產生提供了一定土壤。二是當下的傳播變得更多、更快、更廣,為不良認識信息泛化傳播提供最先進技術條件。三是一些網絡大媒社會責任感不強,逢迎一些受眾的低級趣味,逢迎一些受眾的不健康閱讀需求,樹立起負面的網絡輿論風向標。為提高網友關注度、提高點擊率,很多網站新聞首頁上,暴力、色情等重口味、強刺激的新聞所占比例相當高。四是信息發(fā)布者及跟帖者的搏上位、從眾等心理作祟,加之本身認知水平有限,對不良認知信息泛化傳播起到推動作用。五是網絡監(jiān)控不健全,在不良認知信息的泛化傳播中,沒有取得良好監(jiān)控實效。
解決非主流不良認知信息的泛化傳播,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努力:
一是加強信息傳播源的管理及建設,多宣傳正能量,減少負能量。加強網絡制度建設,用制度的剛性減少網絡中誣告、誹謗、造謠等現象;加強網站新聞發(fā)布管理,把好首頁新聞發(fā)布、社區(qū)論壇等關口,減少不良信息所占比例;引導網民信息發(fā)布,規(guī)范個人博客、微博、微信等信息發(fā)布平臺的管理;開拓輿論引導的主陣地,以主流的聲音、權威的言論正面引導網民的討論。
二是加強網絡道德建設,提高網絡責任意識。提高網站等信息發(fā)布大平臺的道德水平,加強行業(yè)自律,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加強網絡從業(yè)人員的道德建設,培養(yǎng)理性的網絡信息傳播者和信息把關人;加強網民的道德建設,在尊重網民權利的基礎上,引導網民自覺規(guī)范其信息發(fā)布,以理性思維代替“情緒表達”。
三是加強網絡立法建設,提高網絡法律意識。加強規(guī)范網絡行為的相關立法工作,讓網絡行為有法可依,對不良網絡行為提供明確的執(zhí)法依據;網民是網絡的主體,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必須對網民進行法律法規(guī)教育,切實提高廣大網民的法律法規(guī)意識,讓網絡行為回歸到法律界定的范圍中來。
(本欄編輯:尚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