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
阿多尼斯是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身高一米九以上,有著如花一般俊美的五官,世間所有人、物,在他的面前都黯然失色;但他對戀愛不感興趣,只喜歡在山林間打獵。他是一個希臘和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狄蒂(維納斯)所愛戀的人,也是一個每年死而復(fù)生,永遠年輕、容顏不老的植物神、一個受女性崇拜的神,相傳他是敘利亞國王忒伊亞斯之子,也另有一說,說他是塞浦路斯王基尼拉斯與其女兒彌拉所生的兒子……不管怎么說吧,他是王室之子。
然而我們現(xiàn)在要說的不是這個神,而是一個人,一個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
他本名阿里·艾哈邁德·賽義德·伊斯伯爾,1930年元旦出生在敘利亞西北部的拉塔基亞。因為家貧,他13歲時都未能入學(xué)讀書。所幸的是,他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創(chuàng)作詩歌。而且在他15歲那年(1944),敘利亞總統(tǒng)前往他家鄉(xiāng)附近巡視,他有機會給總統(tǒng)吟誦了一首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沒想深得總統(tǒng)賞識,當(dāng)場允諾由國家資助他到城里的法國學(xué)校就讀。1947年,依舊是在總統(tǒng)的關(guān)照下,他進入大馬士革大學(xué),并于1954年畢業(yè)于該校哲學(xué)專業(yè)。在此前后,他開始以 “阿多尼斯” 為筆名發(fā)表詩歌作品。1955年,他因曾參與敘利亞社會民族主義黨的活動而被判入獄6個月;1956年出獄后遷居黎巴嫩貝魯特,曾創(chuàng)辦《詩歌》、《立場》等刊物,為阿拉伯先鋒派詩人提供陣地。期間,他申請并獲得了黎巴嫩國籍。1973年,他獲得貝魯特圣約瑟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其畢業(yè)論文《穩(wěn)定與變化》分四卷出版后,因之“第一次向阿拉伯人展示了隱藏在他們文化深處的可怕地獄”,在整個阿拉伯文化界引起震動,以致一些阿拉伯國家將其列為禁書。20世紀(jì)80年代,他為了避開黎巴嫩內(nèi)戰(zhàn)的戰(zhàn)火而移民巴黎,并任多所大學(xué)客座教授。迄今,他已出版詩集《最初的詩篇》(1957)、《風(fēng)中的樹葉》(1958)、《大馬士革的米赫亞爾之歌》(1961)、《戲劇與鏡子》(1968)、《這是我的名字》(1971)、《對應(yīng)與初始》(1979)、《身體之初,大海之末》《預(yù)言吧,盲人》(2003)、《安靜,哈姆雷特:你能嗅到奧菲莉亞的瘋狂》(2008)、《渴的答案,不僅僅是水》《樹,依靠著光》(2010)、《耶路撒冷協(xié)奏曲》(2011)等22部,文化、文學(xué)論著近20種。曾榮獲布魯塞爾文學(xué)獎、土耳其??嗣诽匚膶W(xué)獎、馬其頓金冠詩歌獎等多種國際大獎;從2005年起,曾連續(xù)四年成為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候選人。
這就是他人生的和創(chuàng)作的大致情況。
我結(jié)識他很晚,是在2009年得到他的第一部中譯本詩集《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譯林2009年3月版)之后。說實話,當(dāng)時只是翻了翻,并沒有認真閱讀。我開始閱讀并欣賞他的詩歌,是在他獲得中國青海湖國際詩歌節(jié)金藏羚羊國際詩歌獎之后。那是2013年,先是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詩集《我們身上愛的森林》(7月),爾后是八月份他獲獎,“頒獎理由”為——
他的詩作,因極富哲理和思想性而顯得厚重,又借助想象和隱喻的翅膀而變得靈動,并常常呈現(xiàn)出“剝離了神靈的神秘主義色彩”。他還憑借卓越的想象力和深邃的追問意識,賦予萬物以詩意,試圖重建詩歌與事物的聯(lián)系。通過否定丑惡的表象現(xiàn)實,重建本質(zhì)的、富有詩意的現(xiàn)實,他為詩歌注入了巨大的能量。
他不僅是當(dāng)代阿拉伯詩壇乃至世界詩壇的一位大師,還是矗立于阿拉伯當(dāng)代文化頂峰的極少數(shù)巨匠之一。
由于詩歌節(jié)的組委會主席是吉狄馬加(1994年,我們?yōu)閷懸徊總饔浀搅顺啥?,他?dāng)時是四川省作協(xié)秘書長,曾領(lǐng)我們走訪詩人流沙河和白航,后來他到北京后亦有過交往),也由于《我們身上愛的森林》是好友樹才和薛慶國先生共同翻譯的,所以我買下并通讀了。
我開始喜歡這個詩人,于是又找出《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細讀。并在卓越網(wǎng)又買到了他的中譯本文選《諾貝爾文學(xué)獎提名之作:在意義天際的寫作·阿多尼斯文選》,譯者為薛慶國、尤梅,是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12出版的。
到目前為止,他的詩文也就僅這三部漢譯本,我一一讀了。
讀他的詩,我常常會想起屈原。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
屈原是與“香草”、“美人”相依為命的,或者也可以說,他本身就是“香草”、就是“美人”。
而這個本來叫做“阿里”的敘利亞詩人,選擇了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植物神“阿多尼斯”為筆名(到現(xiàn)在似乎已成本名了,就連他107歲高齡的母親也這樣叫他),與屈原是何其相似!
當(dāng)然,還有更主要的,那就是他們在詩歌中所呈現(xiàn)的浸入骨髓的“離愁”、去國懷鄉(xiāng)無法差遣的“孤寂”,和對于多難的祖國深不及底的“愛”和“悲哀”——
孤獨是一座花園,
但其中只有一棵樹。
絕望長著手指,
但它只能抓住死去的蝴蝶。
太陽即使在憂愁的時候,
也要披上光明的衣裳。
死亡來自背后,
即使它看上去來自前方:
前方只屬于生命。
……
遺忘有一把豎琴,
記憶用它彈奏無聲的憂傷。
世界讓我遍體鱗傷,
但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
……
——《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
“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何以如此?是說孤獨的大、的多、的過于“絢爛”嗎?但無論如何,這都只是一個比喻,是虛擬的;真正的孤獨只是“一棵樹”,是“根”的孤獨。
他本身就像是一株連根拔起后無可奈何地遷徙在時空中的樹,或者也可以叫:流亡者。
這是多災(zāi)多難的20世紀(jì),他和他們?yōu)閲艺?quán)所不容,或是被逐、或是不得已而流亡海外。這種流亡,無疑是極其殘酷的,因為他們并不像當(dāng)年的屈原、李白、韓愈、柳宗元、范仲淹、歐陽修、蘇軾等那樣是被“流放”,也即是在政治意義上的“被逐”;而是在政治與文化意義上的雙重逃離:他們生活于故土的政治的、或人生的權(quán)力被“剝奪”了,維系他們自身存在的文化血脈也被“割斷”……在異國他鄉(xiāng),在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文化背景里,他們的剝離感、失重感,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巨大的孤獨,自然是無可避免的,是揪心裂肺的,是常人難以想象或忍受的!
多年前,我便讀過由林賢治先生主編的一套叢書——“流亡者文叢”。詩歌卷叫《子夜的哀歌》,是王家新、汪劍釗選編的。在這里我見到了塞菲里斯、翁加雷蒂、圣·瓊·佩斯、布勒東、策蘭、吉皮烏斯、蒲寧、茨維塔耶娃、納博科夫、布羅茨基、米沃什、安·馬查多、希梅內(nèi)斯、紀(jì)廉、洛爾卡、巴列霍、聶魯達、博爾赫斯、達里奧、紀(jì)伯倫、桑格爾、狄布、索因卡……然而這本書沒有選阿多尼斯,想來該是一個損失。
因為他無疑是這些流亡者中,最優(yōu)秀的詩人之一。
他曾這樣訴說自己以及所有流亡者們共同的尷尬和悲涼——
他逃離了他的民眾
當(dāng)黑暗說“我是他們的大地,我是大地的奧秘”時
他該如何、怎樣稱呼一個國家
——不再屬于他、他又舍此無它的國家?
——《流亡者的境況》
而在另一首《燈》里,他則把流亡者命名為“罪過”:
他屬于一個國家,
卻無法在其中居住;
他居住在一個國家,
卻無法歸屬其中。
他的名字是罪過,
猶如一顆石子
在歷史的臉上滾動。
……
我的祖國和我
身披同一具枷鎖,
我如何能同祖國分開?
我如何能不愛祖國?
就這樣,就和很多流亡者一樣,祖國,成為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母題”——他為多難的祖國而傷懷,為自身不被祖國所容而喟嘆。他曾說:“詩人啊,你的祖國/ 就是你必定被逐而離去的地方”(《短章集錦》);他亦曾說:一個詩人的最大貢獻是可以為自己的祖國提供好的詩歌……唯此,他為他的祖國寫下了《祖國》——
為那在憂愁的面具下干枯的臉龐
我折腰;為我忘了為之灑落淚水的小徑
為那像云彩一樣綠色地死去
臉上還張著風(fēng)帆的父親
我折腰;為被出賣、
在禱告、在擦皮鞋的孩子
(在我的國家,我們都禱告,都擦皮鞋)
為那塊我忍著饑饉
刻下“它是我眼皮下滾動的雨和閃電”的巖石
為我顛沛失落中把它的土揣在懷里的家園
我折腰——
所有這一切,才是我的祖國,而不是大馬士革。
這使我想起了茨維塔耶娃寫的《祖國》——
所有的房屋都陌生,所有的 / 廟宇都空蕩蕩,但是 / 倘若在道路邊——出現(xiàn) / 灌木叢,尤其是山楂樹……//……// 俄羅斯呀,哪怕失去一只手,/ 哪怕砍去雙手!我也要用嘴唇 / 在斷頭臺上書寫滿目瘡痍的土地……/ 我的驕傲,我的祖國!
當(dāng)然還有駱一禾的《祖國》——
黃土成群地投入水中
總有一天
大河要流不動了
大河要痛苦地激蕩著
長成不眠的山
如我流不動了
我長成了山
好像干枯的赤銅
在我家族的山上
鋪下一層粗糙的微粒
那時
我才會想起我的祖國
就像回家的漢子
收獲他種下的青草
祖國比我們都要成熟
用不著太早地追溯她
使我們只有往日
祖國是一片片平原
一座座高原和涌向天空的山
她是一片深厚的石頭
和更深厚的土
……
海子的《祖國(或以夢為馬)》:
我要做遠方的忠誠的兒子
和物質(zhì)的短暫情人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萬人都要將火熄滅,我一人獨將此火高高舉起
此火為大,開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國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也愿將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靜的家園
……
我之所以想起一禾和海子,是因為他們都是祖國最忠誠的詩人,他們的生命是短暫的,可是他們卻以自己全部的天才和心血,為祖國寫下了永恒的詩篇。我想:他們、抑或所有真正的詩人,可能都是精神上的流亡者。亦唯其如此,他們才會為“顛沛失落中把它的土揣在懷里的家園”而折腰,才會對“高高的山”、“深厚的石頭/ 和更深厚的土”以及“灌木叢”、“山楂樹”,甚而是“滿目瘡痍的土地”,都懷揣一種深深的依戀……
他們是孤獨的。
而今夜,注定是令我更深地體味孤獨的夜晚。我仿佛看到阿多尼斯孤獨的身影,那是在巴黎,風(fēng)卻是從大馬士革和巴格達的方向吹來,他就這樣獨自行走在風(fēng)中,他曾說過:他是風(fēng)與光的君王,他亦曾說:“你與你的時代作對嗎?/ 那么,你是走在一條通往更深、更美境界的路上”——
風(fēng),自大馬士革和巴格達的方向吹來,
沒有花粉,沒有植物,
苦澀的果實猶如沙子,
趴在時間的樹上。
風(fēng),是空間的血。
這個夜晚,我不像以往一樣趕著回家,
我將不眠,
我要和星星的隊伍夜談,
肆無忌憚地
在樹林中行走,
我要看夜晚如何靠在月光的背上入眠。
——《札記》
特朗斯特羅姆:現(xiàn)實和靈魂
“一個試圖解釋靈魂的詩人”,我原想是以這句話為題的。后來在寫作過程中,才將它換成了現(xiàn)在的。
因為這句話是我抄下的,并不是我說的。
說這句話的人叫謝爾·埃斯普馬克(瑞典文學(xué)院院士、諾貝爾文學(xué)獎評委);他說的是2011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
特朗斯特羅姆獲獎后,國內(nèi)有關(guān)媒體是這樣概述的——
15年來,唯一一個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詩人。
20年來,偏癱的身體,僅靠一只手寫作。
30年來,他的詩歌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實力派詩人。
80年來,他堅持只用詩歌一種文體進行創(chuàng)作。
這樣的概括,雖然表述不一定十分精確,但大致是到位的。
特朗斯特羅姆是在諾貝爾文學(xué)獎15年沒有頒給“詩歌”的情況下獲獎的——在特朗斯特羅姆獲獎的15年前,也就是1996年,波蘭詩人希姆博爾斯卡以詩歌獲獎;此后,該獎項便被小說家、劇作家或詩人兼散文家所壟斷,依次為:意大利諷刺劇作家達里奧·福(1926~),葡萄牙記者、作家若澤·薩拉馬戈(1922~),法籍華人作家高行?。?940~),印度裔英國作家維·蘇·奈保爾(1932~),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雷(1929~),南非作家?guī)烨校?940~),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nèi)克(1943~),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1930~),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1952~),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1919~),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勒·克萊齊奧(1940~),羅馬尼亞裔的德國女性小說家、詩人、散文家赫塔·繆勒(1953~),秘魯—西班牙(雙國籍)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1936~)——爾后,便是托馬斯·特朗斯特勒姆(1931~),不過,他獲獎的理由并不是因為他的詩“試圖解釋靈魂”,而是“通過凝練、透徹的意象,他給我們提供了通向現(xiàn)實的新途徑”。
現(xiàn)實和靈魂,看得見的現(xiàn)實和看不見的靈魂,似乎相去甚遠;但作為存在并作用于生命個體,想來它們又是密不可分?;蛘咭部梢赃@樣說,人的一生,往簡單里說,或許也就只是做著兩件事:省視現(xiàn)實;追問靈魂。
長久以來,科學(xué)家們便一直在努力求證靈魂的存在,并得出結(jié)論:附著于人體的“靈魂素粒子”是物質(zhì),是有重量的。至于重量是多少,則有兩種說法,一種是35克,一種是21克。在這里,我不想論證兩種說法孰是孰非,只是從情感上更喜歡21克之說,因為它指出——
那21克是最純潔的愛:一克是寬容、一克是接受、一克是支持、一克是傾述、一克是難忘、一克是浪漫、一克是彼此交流、一克是為她祈求、一克是道歉、一克是認錯、一克是體貼、一克是了解、一克是道謝、一克是改錯、一克是體諒、一克是開解、一克不是忍受、一克不是質(zhì)問、一克不是要求、一克不是遺忘、最后一克是不要隨便牽手,更不要隨便放手。
——我想,這肯定不是一個自然科學(xué)家所得出的結(jié)論,做出這樣結(jié)論的或許只能是人文學(xué)者、或者是詩人:一如特朗斯特羅姆,是一些“試圖解釋靈魂的詩人”。
我最早讀到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是在1984年。在當(dāng)年出版的《世界文學(xué)》第四期上,我讀到了一個叫做石默的人所翻譯的他的六首詩(不過當(dāng)時詩人的名字不是翻譯為特朗斯特羅姆,而是托·特朗斯特羅莫)。我讀了,但并無多少感悟。后來想起,這可能也就是一種命數(shù),因為當(dāng)時我不知道“石默”就是北島。那一年,為創(chuàng)辦《北國》詩刊,我和詩人陳建祖曾專程赴京向北島等朦朧詩代表人物約稿,得見并暢談,印象甚好且受益良多。后來我想,如果當(dāng)時就知道石默即北島,我一定會對譯詩讀得認真一些,可惜不知,因而也就是一掃而過,沒留下什么痕跡。
后來,北島就以“北島”的名義,又發(fā)表了特朗斯特羅姆的幾首譯詩,是收在一本叫做《北歐現(xiàn)代詩選》的書里。這本書最早是作為湖南人民出版社所編輯出版的“詩苑譯林”之一種(1987年4月一版),這套叢書我收了不少,只是沒收到這一本,現(xiàn)在想想,只是因為當(dāng)初錯過了,而后來想在網(wǎng)上補購時,或是因為品相,或是因為價位,總之沒有如愿。不過后來我還是得到了這本書的另一版本,即2004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北歐現(xiàn)代詩選》——它同樣是收在一套詩歌叢書里,叢書的名字是“20世紀(jì)世界詩歌譯叢”,該叢書第一批共出了五輯50種,我收齊了,包括入選其中的、由董繼平先生翻譯的《特蘭斯特羅默詩選》(2003年5月版)。
特蘭斯特羅默,也就是特朗斯特羅姆,也就是北島最早譯介的特朗斯特羅莫(后來在《北歐現(xiàn)代詩選》中,他改譯為特朗斯特羅默)。
李笠最早的譯本叫《特朗斯特羅姆詩全集》,大32K,302個頁碼,2001年3月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第二個版本,則是《特朗斯特羅姆詩歌全集》,小16K,370個頁碼,是在特朗斯特羅姆成為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之后,由四川文藝出版社于2012年3月出版的。這個版本,較之南海版,除一些譯詩做了重新修訂外,內(nèi)容也有所擴充,這主要是:增錄詩人新作60余首;收錄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授獎詞、詩人的妻子莫妮卡代表他所作的答謝詞、譯者序言和詩人創(chuàng)作于1993年的回憶文章。
我現(xiàn)在正讀著的,便是李笠的這個譯本,當(dāng)然也還同時對讀著董繼平的譯本、由河北教育第二次印刷的《特蘭斯特羅默詩選》(2011年10月詩人獲獎后,河北教育出版社即從“20世紀(jì)世界詩歌譯叢”中將該書單列出來重新包裝,并于12月再次印刷)。
這兩個譯本,我還是較看重李笠的。
李笠旅居瑞典,和特朗斯特羅姆關(guān)系密切,按他自己的說法是:幾乎已成為其家族的一員。他最早結(jié)識特朗斯特羅姆,是在1987年10月,他專程前往詩人所居住的小城韋斯特羅拜訪。此后往來不斷,迄今已有二十八年。據(jù)李笠說:2011年圣誕節(jié),也就是特朗斯特羅姆獲獎不久,他再次登門拜訪,他回憶說:
在莫妮卡(特朗斯特羅姆的妻子)去廚房拿香檳的時候,他突然握住我手:“Tack—sa—mycket!”(“多 ——謝——了”)。我吃了一驚。這,是老人的聲音嗎?這個中風(fēng)后二十年只會說 “是”、“不”、 “這”、 “好”這幾個字的失語者,此刻——第一次——在一個沒有雪的圣誕節(jié)——從嘴里說出了一句完整的話。
這一細節(jié),令人感慨。
或許也就只是因為這樣的緣故,我相信李笠的譯詩離詩人的原作可能不會相去太遠。不過,這是最初的認定,后來,在反復(fù)閱讀并得知一些相關(guān)的信息之后,我對此有了些茫然。
我說的相關(guān)信息有二:
一是從北島的相關(guān)文章中讀到,他對李笠的翻譯是多有微詞的,他曾這樣說:
我一向認為李笠的譯文很可靠,本無意挑戰(zhàn)他的譯本。當(dāng)我重讀弗爾頓(Robin Fulton)的英譯本(依我看這是最值得信賴的譯本)后,我對李笠的翻譯感到不安,于是決定自己動手重譯這首詩。除了弗爾頓的英譯本外,我還參考了李之義的中譯本,為保險起見,我最后請馬悅?cè)粊戆殃P(guān),他只對一個詞提出修改建議。
在我看來,李笠的譯文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力度。托馬斯的詩歌風(fēng)格冷峻節(jié)制,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修辭嚴(yán)謹(jǐn)挑剔,不含雜質(zhì)。而李笠用詞過于隨便,節(jié)奏拖沓,消解了托馬斯那純鋼般的力量。
不過,北島同時也說:“盡管如此,和董繼平的譯本相比,李笠的譯本可算得上乘了。只要掃一眼董譯本那其長無比的句式就夠了?!睘榇?,北島曾列舉了董繼平所譯的《果戈理》一詩的最后一節(jié)(這段譯文其實后來董繼平有所修訂,北島所引當(dāng)是最初的譯本),董譯為:
在這里,籠罩在齋戒中,是那些從前被歡笑的畜群包圍的人,
但這些人很久以前就把自己遠遠帶到樹行上的草地。
人們搖晃的桌子。
看看外面吧,看見黑暗怎樣劇烈地焚燒整整一條靈魂的星系。
于是乘著你的火焰之車上升吧,離開這個國度!
北島說:“這是詩歌嗎?這是托馬斯的詩歌嗎?這風(fēng)格不正與托馬斯那凝練的創(chuàng)作原則背道而馳嗎?再來看看其中的錯誤。第一句明明是單數(shù),那守齋的人即果戈理本人。而第二句由此導(dǎo)致了個更大的錯誤,把畜生當(dāng)成人:但這些人很久以前就把自己遠遠帶到樹行上的草地(而它們早就去往樹線以上的遠方)。人們搖晃的桌子,則是和李笠犯了類似的錯誤??纯赐饷姘桑匆姾诎翟鯓觿×业胤贌粭l靈魂的星系(看外邊,黑暗怎樣焊住靈魂的銀河),劇烈地焚燒其實就是焊住,一個關(guān)鍵詞的誤用就完全廢了這神來之筆。最后一句應(yīng)為乘上,而非乘……上升,這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p>
北島也列舉了李笠以及他本人關(guān)于這首詩的譯文(李笠的譯文后來也做過修訂),就這一節(jié),李笠譯為——
這里,像往日被笑聲的獸群圍住
他陷入饑餓的利爪
但群獸早已走出高出樹木生長的地帶
人群搖晃的桌子
看,外面,黑暗正烙著一條靈魂的銀河
登上你的火馬車吧,離開這國家!
——而北島本人的譯文為:
這里,那守齋人曾被歡笑的牲口包圍,
而它們早就去往樹線以上的遠方。
人類搖晃的桌子。
看外邊,黑暗怎樣焊住靈魂的銀河。
快乘上你的火焰馬車離開這國度!
三廂對讀,尤其是對有關(guān)“靈魂”一句,北島之譯,似乎確實要更好些。
想想看,“靈魂的銀河”被“黑暗”焊住,該是怎樣的一種境遇!
或許,是因為特朗斯特羅姆深刻地揭示了“靈魂”存在的狀態(tài),才有了北島等對此相關(guān)詩句的辨析;或者,也還是因為“靈魂”,才有了李笠和馬悅?cè)恢g的齟齬。
這也就是我要說的“相關(guān)信息”之二——
2012年11月10日,中新網(wǎng)及眾多網(wǎng)站,均以《詩人李笠與馬悅?cè)话l(fā)生爭論 祛魅還是侮辱?》為題,披露了一則來自《文匯報》的訪談信息。訪談的“編者按”說——
“早晨開了露臺的門,飛來秋天問候的雀鳥。森林的好朋友,我們回家了!”11月3日,馬悅?cè)环蛉岁愇姆野l(fā)出這條微博。10月下旬的中國之行已經(jīng)結(jié)束,他們回到了斯德哥爾摩的家。不過,一場風(fēng)暴正在網(wǎng)絡(luò)上悄然成形。瑞典語翻譯家、中國詩人李笠于10月27日發(fā)表約1500字的詩歌《說吧,馬悅?cè)弧贰T娭袑︸R悅?cè)环g的瑞典國寶級詩人、2011年諾獎得主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以下稱“特翁”)的兩篇詩集《記憶看見我》和《巨大的謎語》的翻譯水準(zhǔn)表示質(zhì)疑和不滿。兩者的翻譯觀迥異。李笠信奉“譯者可以對詩再創(chuàng)造”,而馬悅?cè)粓猿帧白g者是工匠,是作者的奴隸”。詩中,李笠對翻譯之外的馬悅?cè)灰差H有微詞,“瞧,這么多中國人把你當(dāng)作是諾獎的皇帝/你不是?但你一直在給人制造這種感覺?!?/p>
讀到這樣的文字,我已是感慨萬分,沒想到更為感慨的是接下來便又讀到了如下的文字:
劍拔弩張氣氛中,也許最置身事外的就是特翁本人了。自1990年中風(fēng)后,他沉浸于用左手彈鋼琴與寫詩的寧靜之中。他應(yīng)該還不知道,或者不必知道,馬悅?cè)弧嘧R五十年,1983年開始將他的詩譯成英文的老朋友,和李笠——1987年首次和他見面,交情甚篤、翻譯了他的詩歌全集的中國譯者之間,正在爆發(fā)一場以保衛(wèi)他的詩歌為由的戰(zhàn)爭。
事過境遷,我不想再復(fù)述對李笠和馬悅?cè)坏脑L談內(nèi)容,我只想說,發(fā)生這樣的事,可能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翻譯問題,而是和“靈魂”有關(guān):李笠的靈魂、馬悅?cè)坏撵`魂,關(guān)注此事的媒體的靈魂,抑或是作為讀者的我們的靈魂。
二十年前,我曾在一首詩中發(fā)出這樣的感喟——“靈魂是一只巨大的胃”——現(xiàn)在想起,仍覺猶是。我們所做的,或者所有的抑郁或努力,都和這只“胃”在現(xiàn)實中的“饑饉”感有關(guān)。
在現(xiàn)代漢語里,“靈魂”作為詞,不外如下四種解釋:
一、附在人的軀體上作為主宰的一種非物質(zhì)的東西;
二、心靈、思想;
三、人格,良心;
四、比喻起主導(dǎo)和決定作用的因素。
由此我們似乎可以這樣理解:作為靈魂,和生命、自我,是休戚與共的。
亦唯其如此,我喜歡李笠所譯的特朗斯特羅姆的《尾聲》——
我像一只抓鉤在世界底部拖滑
抓住的都不是我要的。
疲憊的憤怒,炙熱的退讓。
劊子手抓起石頭,上帝在沙上書寫。
寧寂的房間。
月光下家具站立欲飛。
穿過一座沒裝備的森林
我慢慢走入我自己。
——盡管,我對譯文中“寧寂”一詞存有異議,但究竟它并未影響詩歌整體,或者按特朗斯特羅姆在另一首詩中所說的:“詞而不是語言”。
這首詩即《自1979年3月》,是1984年北島就翻譯過的詩,也是2011年在諾獎頒獎典禮上,由特朗斯特羅姆的妻子莫妮卡代他宣讀的答謝詞中所引用的詩——由此,我以為這首詩無論是對特朗斯特羅姆、或者是對翻譯它的中國詩人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李笠對這首詩的翻譯,和北島的翻譯差別不大,我想還是援引李笠的吧:
厭倦所有帶來詞的人,詞而不是語言,
我走向雪覆蓋的島嶼。
荒野沒有詞。
空白之頁向四方展開!
我碰到雪地里麋鹿的痕跡。
語言而不是詞。
這是一首關(guān)乎詩歌的詩——這樣說,并不錯;但我卻想,這也是一首關(guān)乎現(xiàn)實和靈魂的詩:現(xiàn)實只是詞,而靈魂卻是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