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強
摘要:高中新課程物理教科書中,學生實驗探究方法的多方案,體現了探究、合作、創(chuàng)新的新課改特點,本文是在新課改實踐中對兩個實驗的改進和建議,力求達到激發(fā)學生科學興趣和增強實驗操作性目的,讓物理實驗課堂更高效。
關鍵詞:新課程教科書;物理實驗;改進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4)4(S)-0059-2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與舊教材相比。實驗內容有兩個突破,一是增加了探究方法和方案。二是減少了原理步驟編寫。目的是突出實驗特點,注重過程探究,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提高動手能力。如果仍然按照舊模式教學,就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這也是新課改形勢下遇到的困難。在實驗中,一要挖掘教材內容,激發(fā)興趣,提高實驗的有效性:二要改進實驗方法,讓實驗可以操作,提高效率。下面就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2(人教社2010年4月第3版)的兩個實驗,談談筆者在教學中的做法。
1 用數碼攝像技術研究平拋運動。實現多方案的分組實驗模式
用數碼相機可以更精確地研究平拋運動,見人教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2第14頁“研究平拋運動”實驗,教材給出了三種實驗方案描繪平拋軌跡,按方案一和二都容易描繪平拋軌跡。但方案三既是更精準的,又是科技含量較高的,還是學生最想去做的方案。能夠完成該方案實驗,正確運用數碼技術是成功實驗的關鍵,以下是筆者指導學生的方法和步驟(圖1):第一步,以實驗探究小組為單位,用粗簽名筆在4開大小的白紙上畫出邊長為2厘米的方格坐標紙(讓學生在課外準備),將方格坐標紙粘貼在小木板上。按照方案一中的圖5.3-2(插圖編號均與教科書的對應插圖編號相同)安裝好器材,把貼有方格坐標紙的豎直木板作為拍攝背景:
第二步,把數碼照相機調整到攝像位置(建議選高幀率攝像機),在讓小球平拋運動的同時,用數碼照相機正對鋼球的一次平拋運動進行全程攝像:
第三步,拷貝這個攝像片段,教師通過計算機將片段投影在屏幕上(學生在每組的計算機上操作),把計算機設定為慢速播放狀態(tài),以十到二十分之一的慢放速度為宜,對小球飛出水平槽口后的運動,運用鼠標器抓搶暫停小球在背景前的某一幀圖像,在暫停狀態(tài)下,準確地找到小球在運動過程中的位置點,并準確地描在已經準備好的坐標系上:
第四步,按照第三步方法,反復播放此片段五到六次,用鼠標器抓搶暫停小球在背景前的不同位置,也準確地描在坐標系上;
第五步,用平滑曲線作出軌跡圖像,進行數據處理,計算初速度(略)。
這種方法比小球多次運動碰筆尖更精準。實現了運用數碼技術進行實驗,不僅精確度提高了,更能激發(fā)學生的科學興趣,如果再把方案一和二也同時編成小組,在同一課堂進行不同方案的實驗探究,然后進行小組交換,這種模式就能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讓學生體會多方案實驗的優(yōu)劣,更有利于端正學生科學探究的態(tài)度。
2 合理進行改進,讓“合外力做功與小車獲得的速度關系”實驗能夠順利進行
教科書必修2第70頁,研究“合外力做功與小車獲得的速度關系”實驗中。見參考案例二(如圖7.6-2),小車在橡皮筋作用下彈出,第二次、第三次……操作分別改用二條、三條……同樣橡皮筋,使小車從同一位置彈出,橡皮筋牽引力對小車做功應該是2倍、3倍……關系,用打點計時器記錄小車彈出后的運動情況,就能測出小車每次彈出后的速度,達到研究牽引力做功與小車速度的關系,為學習動能定理奠定基礎(圖2)。
這個實驗方案構思很好,簡單易行,特別適合課堂探究,但具體做起來是有困難的,甚至有較大誤差,主要是橡皮筋放松后掉在平板上。容易影響小車運動,而且小車運動范圍太小。不利于研究,為此,筆者做了如下小改進:
如圖7.6-3所示。把教材中原圖7.6-2中的橡皮筋AB段換為AC和BC兩段。把BC段用約30em長的細線一端固定B端的小車上。C端連接一個細掛鉤(用小別針制作)處于自然待掛狀態(tài),可以方便加減掛入的橡皮筋,在平板一端把5條橡皮筋(選購完全相同的優(yōu)質橡皮筋)固定捆綁在A點鐵釘上,另一端(要制作細線套)也處于自然待掛狀態(tài),在C端分別掛入數量不等的橡皮筋實驗時,既能實現橡皮筋對小車做功的成倍變化,又能保證小車運動不受橡皮筋影響,還增加了小車彈出后的運動距離,以便打點計時器記錄被拖動的紙帶(圖3)。
一個小小改進,使該探究性實驗能夠很順利地進行,實驗誤差小,效率也高,更適合新課程的課堂探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2(2010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2教師教學用書(200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欄目編輯 王柏廬)
物理教學探討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