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飛
摘 要:本文旨在對李白的散文特點進行分析,還原李白散文感情充沛、以詩為文的非凡個性,廓清李白散文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以證文名。
關(guān)鍵詞:李白;散文;詩歌;個性
作為文學史上的大家,李白在詩歌方面的成就幾乎無人可與之匹敵,并因其詩風瑰麗奇突而享有“詩仙”美譽。但正因為此,其“文名”才被“詩名”所蓋,人們只知“詩仙”李白,卻不知“詩仙”同時也是“文豪”。
李白的散文作品至今共有71篇,這個數(shù)字幾乎涵蓋了李白除詩詞以外的所有作品,其中包括題跋1篇,古賦8篇,書表9篇,銘碑及祭文10篇,記、頌、贊20篇,序23篇。因此,文中所談到的“散文”是指廣義上的散文。李白的散文與詩歌一起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shù)體系。其中,李白的書、序類則是其散文中最具特色的文字。其為書、表,激昂清越、意氣如虹;其為記序,清新曠達、意氣磊落。另外,《苕溪漁隱叢話》一書曰“李太白佛寺碑贊,宏拔清麗,乃其歌詩也。”,而明朝陸時雍也曾在其所著的《詩境總論》里提到“青蓮居士,文中有詩意”,這也說明詩、文貫通、以詩言文是李白散文的最大特點。
到了后世,李白文名雖為詩名所掩,但其散文在當時卻是備受推崇的。李白的前輩安州郡督馬公就曾這樣稱贊李白的文章“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luò)繹間起,光明洞徹,句句動人?!?。這句話正好講出了李白行文的另一個特點,即“動人”。這是因為李白在行文時往往都是有感而發(fā),自己愛之則欲人愛、自己感之則欲人亦感。所以李白的文章往往感情充沛、愛憎分明。又因為李白在寫法方面借鑒了創(chuàng)作詩歌的手法,所以其散文才具有以情動人的能量,也因此可以“句句動人”??偟膩碚f,李白的散文在寫作方面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筆筆含情、以情動人
李白的散文和他的詩一樣,具有獨特的審美性,行文風格恢宏壯闊、真率爽朗、神韻皆存、自然靈動,有些贈別或游宴序文在感情的宣泄方面甚至更勝詩文一籌。比如《春于姑熟送趙四流炎方序》中描寫趙四遭遇不公以及與父母辭別的句子:
亦雞棲鶴籠,不足以窘束鸞鳳耳。以疾惡抵法,遷于炎方。辭高堂而墜心,指絕國以搖恨。天與水遠,云連山長。借光景于頃刻,開壺觴于洲渚。黃鶴曉別,愁聞命子之聲;青楓暝色,盡是傷心之樹。
僅用“疾惡抵法,遷于炎方”兩句就把趙四的冤情表述清楚,字里行間充滿對趙四的兄弟之情。描寫趙四和父母辭別時的慘痛情景時更是用禽鳥眷戀幼禽的鳴聲對比父母眷戀子女的悲傷,使人慘不忍聞,更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被迫害者的同情,對壓迫者的控訴。此篇行文基調(diào)凄涼、慘痛,意在言外,但作者寫來卻真實自然,皆因為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感情濃烈、愛憎分明、主觀色彩濃厚是李白散文的一大特點,從而就特別容易打動讀者,使讀者感同身受。再如《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描寫葬友人吳指南的一段精彩文字:
“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間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遂權(quán)殯于湖側(cè),便之金陵。數(shù)年來觀,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故鄉(xiāng)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式昭明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
短短一段文字,無微不至地刻畫了其與友人的真摯情感以及自己的義氣。通過正面描寫、側(cè)面烘托等手法的使用,十分真切地表現(xiàn)了作者痛失友人的悲痛。再加上以四句為主、參差不齊的句式,使得文章讀起來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響效果,沉著卻不覺得凝滯,人們的心弦在強烈感情的沖擊下甚至連“猛虎前臨”的夸張情形都信其有了。
由此可見,李白的散文就是其個人真性情的流露,似乎只要筆落紙上,情感就不為自己所控,或怨恨憎惡、或興高采烈全都傾瀉而出。他是真格地在那里敘溫馨、發(fā)牢騷、痛惜光陰、享受與朋友的相聚或感謝主人款待,這一切都是有感而發(fā)、是從肺腑中傾吐出來的真摯情感,加上李白霜林玉樹般的境界以及清新流暢的語言,使其文章更加清新可愛、瑰麗動人。
二、不落凡塵、以詩為文
李白所處的盛唐時代及其良好的家境形成了他飄逸不羈、豪放爽朗的個性,這一點是其詩歌具有浪漫飄逸、清雄奔放特點的內(nèi)在原因。聞一多曾經(jīng)說過:“杜甫一生的思想是存在于儒家所提出的社會的義務的關(guān)系之中,這關(guān)系是安定社會的基本因素。李白卻不承認這種義務關(guān)系,只注重自我權(quán)利之享受,盡量發(fā)展個性,象不受管束的野孩子一樣”。正因為李白這種“像野孩子一樣”不受社會拘束的性格,才造就了其豪放飄逸、清新瑰麗的詩風。對詩歌創(chuàng)作技巧的熟諳使得李白在進行散文創(chuàng)作的時候會有意無意地運用到這些技巧,這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正所謂“詩、文相通”,也因此形成他“以詩為文”的個性化特點。他的詩歌藝術(shù)所有的以氣運詞、清雄奔放等特色在他的散文中也一樣存在著。因此李白的所有散文,每一篇都充盈著盎然詩意,猶如散文詩般優(yōu)美。如李白所作的《惜馀春賦》:
春每歸兮花開,花已闌兮春改。嘆長河之流春,送馳波于東海。春不留兮時已失,老衰颯兮逾疾。恨不得掛長繩于青天,系此西飛之白日。若有人兮情相親,去南國兮往西秦。見游絲之橫路,網(wǎng)春輝以留人。沉吟兮哀歌,躑躅兮傷別。送行子之將遠,看征鴻之稍滅。醉愁心于垂楊,隨柔條以糾結(jié)。
整篇文章情感飄逸豪邁、構(gòu)思奇巧、不落俗套,對懷鄉(xiāng)詩意、傷別念遠之情表達十分貼切,感慨深沉,意境優(yōu)美,幾乎可與《春江花月夜》媲美。
再如《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似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敘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zhuǎn)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申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都數(shù)。
短短百余字,把對大自然之美以及天倫之樂的贊賞與熱愛情感刻畫的淋漓盡致,寫景摹情、如詩如畫。雖難免讓人生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感慨,但卻風神恣肆、意態(tài)豪邁、十分契合盛唐景象。
此外,李白的散文還和詩歌一樣講求聲律、駢散并行,音節(jié)鏗鏘錯落、語句工整精練。如前文所引《上安州裴長史書》、《惜馀春賦》等,都是聲情并茂、駢散交錯佳作。
綜上所述,以詩為文、以情動人是李白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要特點,這和他注重表現(xiàn)自我、注重主觀抒情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分不開的。
參考文獻:
[1] 劉汾. 論李白散文的詩性特質(zhì)[J]. 滄桑,2010.06
[2] 陸明麗. 左轉(zhuǎn)與唐代散文[J]. 中央民族大學,2012.05
[3] 吳丹陽. 李白散文藝術(shù)成因探討[J]. 青年文學家,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