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剛
前一段時間,曾聽到一位教育專家在報告中提到過一個生活測試:在廚房里,將精鹽、綿白糖、白面粉三樣?xùn)|西放在同樣的容器中,讓一位12歲的孩子只通過眼睛來分辨,其結(jié)果會如何呢?也許,在我們的眼中這根本就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識,一看便知。然而,通過一位家長的實踐證明:孩子幾番猶豫,連蒙帶猜才把綿白糖給認了出來,其他兩樣再也分不清了。
其實,他們分不清的何止這三樣——醬油和醋、蔥和蒜、四季豆和豇豆等等??伤麄儏s能分清:在肯德基吃薯條用的是番茄醬還是甜面醬,麥當(dāng)勞里漢堡有哪些不同種類……定下心來想一想,這能說是我們孩子的錯嗎?現(xiàn)在的孩子雖談不上飯來張口,但擺在孩子面前的不是現(xiàn)成的(家長做好的)、就是速食的(外出就餐或叫外賣),他們很難走進廚房的機會,自然少了辨識家常的能力。
于是我開始帶著孩子走進廚房。我擇菜,她也擇菜;我切菜用大刀,她切菜用小刀;我炒菜,她給我送調(diào)料……一邊忙活,一邊告訴她:土豆要把芽頭清理干凈、切絲瓜要用滾刀切、要等鍋燒熱了再放油……當(dāng)然,有時她也會有一些問題:下餃子時為什么要一次次地放冷水?為什么煎魚的時候要先放一些鹽呢?……隨著她在廚房里呆的時間越來越長,油鹽醬醋已經(jīng)能清楚分辨了,鍋碗瓢鏟也能熟悉地使用了。今天她會打雞蛋了,明天她會下面條了。更讓我高興的是,她能主動地去端端菜、洗洗碗、擦擦桌子,同時跟我聊的話題也多了起來,“滋啦滋啦”的油鍋聲、“叮叮當(dāng)當(dāng)”的炒菜聲,加上“嘻嘻哈哈”的歡笑聲,一切都顯得那樣的甜蜜、溫馨。
走進廚房的收獲還不僅僅如此,這里既是滋養(yǎng)親情的幸福土壤,也是生活教育的廣闊天地。在參加省級語文骨干教師培訓(xùn)的時候,有幸聆聽了來自蘇州吳江的省特級教師管建剛老師的講座——“我的作文教學(xué)革命”。在講座中,他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真的要悉心指導(dǎo)孩子懂得寫什么嗎?孩子并不是沒有東西可寫,我們要開放孩子的寫作空間,讓他表達真實的生活。我們應(yīng)當(dāng)以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guān)系看待孩子的童心童生,即兒童的本真生活,讓他們在眾多的模糊的生活中主動地去尋找、選擇表達的內(nèi)容。
就這樣,孩子在廚房里的點點滴滴,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成了她寫作的素材:切洋蔥時滴滴眼淚、濺起的油點在手臂上的火辣、雞蛋下鍋時的緊張與刺激、品嘗自己做的面條時的喜悅……流暢的語言、真實的情懷,孩子的作文不用教了,她的成功不僅僅在生活上,學(xué)習(xí)上同樣獲得的收益。
后來,我在《讀者》上讀到一篇文章叫《添加劑時代的謹慎生活》,其中提到有“食品添加劑之神”美譽的安部司說的一句話:“吃一頓飯很快,但我們必須告訴孩子,做飯要花多少工夫。希望大家明白,花工夫做出來的飯菜,不僅塑造孩子們的身體,還塑造了他們的心靈。”
于是,我更加樂于與孩子在廚房共處。紅紅的胡蘿卜、綠綠的辣椒、白白的土豆絲取代了油炸、盒裝的薯條;韌韌的餃皮、香香的餡,趕走了夾著雞腿的漢堡……看來,帶著孩子走進廚房,獲得不僅的是健康與知識,還有著美好心靈的孕育。
【作者單位:南京市金陵中學(xué)仙林分校小學(xué)部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