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華
摘要:當下,中職學生普遍忽視文化課的作用,語文課上開小差、做小動作等,聽與不聽只憑興致,無聊時在課上打盹,導致聽課效率低下,無法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到職業(yè)活動中去。因而結合學生對“一技之長”的需求,加強專業(yè)與文化的聯(lián)系,轉變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應用合理多樣的教學策略是改變這種狀況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筆者主要從語文教學策略中的動態(tài)生成策略、文本對話策略、多元化閱讀策略、還原閱讀策略分析。
關鍵詞:動態(tài)生成策略;文本對話策略;多元化閱讀;還原閱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3-0223-03
中等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的是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學生畢業(yè)后大多要回到生產(chǎn)一線從事技術型的生產(chǎn)勞動,而現(xiàn)代企業(yè)要求技術工人能適應企業(yè)技術改造和革新的需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和較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科學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的需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yǎng)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p>
根據(jù)中職校“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中職校語文教學更注重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當下,中職學生普遍忽視文化課的作用,語文課上開小差、做小動作等,聽與不聽只憑興致,無聊時在課上打盹,導致聽課效率低下,無法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到職業(yè)活動中。因而結合學生對“一技之長”的需求,加強專業(yè)與文化的聯(lián)系,轉變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應用合理多樣的教學策略是改變這種狀況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改變學生厭學的策略之——靈活應用多種教學策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發(fā)展人,促使人更加和諧和持續(xù)發(fā)展。高中新課標強調“突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對話型教學”等。筆者立足于“發(fā)展健康個性,培養(yǎng)健全人格,形成自由精神”這一文學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結合現(xiàn)代中職教育新理念和選入教材的作品的獨特風格,為改變“學生厭學”語文的現(xiàn)象,特別對語文課堂教學中所應用的多種教學策略進行一番研究,其中有動態(tài)生成策略、文本對話策略等。
1.動態(tài)生成策略——把靜止不動的作品讀“活”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教師與學生構成了教與學的主體,是動態(tài)教學的主觀因素,這種主觀因素本身具有主動性、創(chuàng)新性,而文學作品本身是固定不變的,作品只要沒有被閱讀,它就是靜止的,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可言,一旦閱讀了文本,文本的動態(tài)生成也就發(fā)生了改變。因而對文本的解讀隨著閱讀主體的改變而變化,教師和學生就是閱讀主體,他們對文本的解讀是動態(tài)的、創(chuàng)新的,文本解讀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只有參考答案,不同的主體可以生發(fā)出不同的新穎的內(nèi)容,這就是動態(tài)生成的特點。動態(tài)生成策略就是把文學作品的召喚性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合理運用在閱讀教學中,達到結合實際、循序漸進、有所講又有所不講、有所為又有所不為、有所懂又有所不懂的程度。選入中職校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是讓老師和學生不斷感受、思考、體悟、探索的對象,教師只有做到發(fā)現(xiàn)性備課,教學才具有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的樂趣,并且每一次的備課和教學都是一個新的探索、欣賞過程。如《藥》一課,教師備課時可能較多地關注作者對劊子手——康大叔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等方面的解讀。根據(jù)學生各自的性格特點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有些學生可能會更關注康大叔身邊的小人物,他們與康大叔的關系、與“人血饅頭”的關系、與文章主題的關系是怎樣的?這一個個問題的提出,也就從不同的角度挖掘文本的深層意義了??傊?,文學作品的意義深刻而又豐富,解讀過程具有更大的創(chuàng)新空間,教師備課時應該多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挖掘,才能在授課過程中有更多新的發(fā)現(xiàn),也才能指導學生進行動態(tài)閱讀。當然學生的閱讀需要老師多加引導,只要給他們一種方法、一種思路,他們就能舉一反三了,也就能與老師、作品相互對話了。這種持續(xù)交流、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就是語文教學中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
2.文本對話策略——教師、文本、學生、作者之間的相互“對話”。對話式教學是語文課堂極力倡導的新的教學模式,它強調師生間的和諧融洽、平等對話。蕭伯納曾說過的:“我不是你的教師,只是你的一個旅伴而己。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這種對話教學在文學作品教學過程中,它包含四種關系,即“教師—文本”、“文本—學生”、“教師—學生”、“文本—作者”,這四種關系體現(xiàn)在語文課堂上,那就是“教師—文本—學生”,教師與學生能否成功地對話,取決于他們對文本解讀的默契程度。應該說現(xiàn)在中職語文課堂中,大多數(shù)文本都能達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默契,但有一些作品還是未能讓師生之間真正對話。如《淡之美》中的“人生之哲理美”一節(jié)是“最難啃的一部分”,未有閱歷的人不見得讀得懂,中職生正是未有閱歷的人,而大部分語文老師都有20歲以上,有著較豐富的社會閱歷。那么,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文本對話就有了很大的差距,教師在課堂上對文本的解讀,講得激情澎湃,熱血沸騰,有些學生還是無法產(chǎn)生共鳴,久而久之就產(chǎn)生了厭學情緒。然而“最難啃的”就成了“最愛不釋手的一部分”,教師在引導學生實現(xiàn)這一過程的轉化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話式教學需要處理好“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關系,借助對話方式,老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與學生真誠溝通,創(chuàng)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充滿濃郁感情色彩的課堂氣氛。在這樣的氛圍中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與文本合理對話,真正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所包含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
二、改變學生厭讀的策略之二——多元化閱讀、還原閱讀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作品只有被讀者閱讀了,作品的意義才能顯現(xiàn)出來,也“只有在閱讀的過程中產(chǎn)生”。語文教師要正確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學生學會自己閱讀了,他就有興趣而且很主動地閱讀,也就會從課內(nèi)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閱讀面擴大了,學生自然也就不再討厭閱讀了。
1.多元化閱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任何偉大的作品在其被閱讀的過程中,總有著多種多樣的理解、豐富多彩的闡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讀者對同一作品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闡釋,就是同一讀者的這一次閱讀也可能與另一次閱讀大相徑庭。而且讀者的生活閱歷、年齡、學識、能力各不相同,感悟也不同,德國學者伽達默爾曾說過:“凡有理解,就有不同?!闭纭犊滓壹骸罚瑢W生對孔乙己的理解不同,有的認為他迂腐、呆板、不會變通,才會窮到被打折了腿的地步;有的認為他很可愛,給小孩分茴香豆吃等。文本被不同人闡釋或者閱讀了,文本也就活了,所理解的內(nèi)容就變得豐富起來了。這樣多元化閱讀使文本變得豐滿、立體、靈動。所以,那些經(jīng)典之作之所以偉大,不在于它本身的深刻的主題,而在于它為讀者開辟了寬闊廣大的想象空間。文學作品本來就是立體的、多元的,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對其進行多元解讀,實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個性化閱讀”、“創(chuàng)新性閱讀”。然而無論怎樣閱讀,都離不開作品。賴瑞云老師說:“多元解讀不是亂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管怎樣也還是哈姆雷特,不會把他讀成李爾王,林黛玉也不會讀成薛寶釵?!蹦且磺€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不能不著邊際地解讀。因此要以作品為根本,讓多元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2.還原閱讀。正確尋找文學作品的“還原點”和“空白”。近年來一直關心中學語文教學的孫紹振先生在《直諫中學語文教學》一書中,提出“還原法”的文本解讀方法,按孫先生的說法,所謂“還原法”,就是“依靠抽象能力把構成藝術形象的原生狀態(tài)想象出來,找出其間的差異,作為分析的起點”的方法。它包括六個方面:“藝術感覺的‘還原”,它是指把作者省略了的、被感知和想象排除了的東西,用推理和想象還原出來;“情感邏輯的‘還原”,指的是把經(jīng)過主觀情感或智能變異而形成的情感邏輯還原為客觀、冷靜的理性邏輯,并加以比較;“審美價值的‘還原”,這就是要區(qū)別實用價值和情感的審美價值,尋求超越實用價值的審美價值;“歷史的‘還原”,指的是要把作品放到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中,特別是還原到產(chǎn)生的藝術背景中;“流派的‘還原”,指的是必須分析作品所屬流派的藝術特征;“風格的‘還原”,即把同一流派的作品加以比較,分析特殊風格。這六個方面雖各自獨立,但也相互交叉重復,比如“情感邏輯的還原”中的理性邏輯與情感邏輯,其實與“審美價值的還原”基本意思是一樣的。“還原法”閱讀的出發(fā)點就是要從文本中還原“矛盾”所在,通過“矛盾”研究作品的意義。這“矛盾”有文本中的情感邏輯與理性邏輯的背離,審美價值與理性價值的反差,單篇特點與整體風格的不諧等。例如,孫紹振先生在《名作細讀》里用“情節(jié)的理性因果和情感因果”闡釋了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的死亡原因,他說“在理性上不充分的東西,在情感上可能是很動人的。許多小說家一輩子不能擺脫概念化、公式化的頑癥,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們把理性邏輯和情感邏輯混淆了,或者說,他們只看到理性邏輯和情感邏輯的統(tǒng)一性,而沒有看到二者互相的矛盾性?!彼@樣分析祥林嫂之死:“如果純用理性的因果性來分析,是有點奇怪的,給她打擊最大的是,雖然她捐了門檻,但在過年祝福之時卻仍不讓她去端‘福禮。如果純從理性邏輯來考慮,不讓端,就不端,落得清閑,如果真能這樣,她就不會為此痛苦得喪失了記憶力,喪失了勞動力,被魯四老爺家解雇,最后走向了死亡?!蹲8!吩诒憩F(xiàn)祥林嫂死亡的悲劇的非理性原因方面,更為深邃的是,這種荒謬和野蠻的邏輯,不僅僅為上層階級,如魯四老爺和他的太太所擁有的,而且是被統(tǒng)治的下層人物,也一樣認同。很顯然,在這背后有悲劇的更深刻的非理性:群眾對封建禮教的麻木?!蹲8!返纳铄渲庍€不僅與此,在這背后有悲劇的更深刻的原因:封建禮教對受害者的麻醉。這種迷信和麻木雖然不是病,但和病一樣是可以殺人的。祥林嫂的悲劇是沒有兇手的,她是被一種觀念殺死的。雖然這種觀念是荒謬的。”
從以上孫紹振先生對《祝?!非楣?jié)的理性邏輯與情感邏輯的矛盾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還原法”閱讀的妙處,它不但還原作品的不同層面的深刻意義,而且讓讀者深深感受到文學“以情動人”的無窮魅力,充分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而教師和學生之間也要正確應用“還原法”閱讀文本,尤其是閱讀較有深度的文學作品,當然,要學會在文本的閱讀過程中正確找出文本的“還原點”和“空白”,那么,師生之間就更容易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也就不會對高深意蘊的文學作品有“畏難情緒”。
中職生本來就是一群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方面都有所欠佳的學生,語文教師只有用心研究教材教法,用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靈活變通,有的放矢,突破創(chuàng)新,才能上好每一堂語文課。
參考文獻:
[1]賴瑞云.混沌閱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孫紹振.直諫中學語文教學[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205-253.
[3]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8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