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晶 于莉
摘要:通過查閱現(xiàn)有國內外文獻,對200名教師的問卷施測,確定教師知識分享的項目,編制了適合中國文化背景的教師知識分享問卷。對正式施測的518份有效問卷進行分半分析。其中258份有效問卷的探索性分析表明:教師知識分享是四因素結構,即促進學習機會、分享個人經驗、參與專業(yè)互動、參與專業(yè)互動。另外258份問卷用于進一步驗證教師知識分享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驗證性因素分析證實了四維結構模型的合理性,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關鍵詞:教師知識分享行為;量表編制;探索性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3-0134-03
知識分享是上世紀90年代西方知識管理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且已成為知識管理理論研究的新領域。教育是引導學習、傳播、流通與開發(fā)知識,并運用知識開創(chuàng)價值的過程,是一種最典型的知識產業(yè)。因此,運用知識管理,以帶動教育事業(yè)的全面革新,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學校如何有效管理知識的取得、分享、利用和創(chuàng)新,是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提升學校效能的關鍵。目前國外關于企業(yè)組織的知識分享理論與實證研究有許多,但對教育組織涉及不多。而國內對此方面的研究也僅停留在理論介紹與引進階段,對教師個體的分享行為還沒有實證研究。研究者圍繞知識分享的策略途徑等問題開展探討,卻沒有關注教師知識分享的測量、評估等問題。面對學校管理理論和實踐對測量的需求,開發(fā)有關教師知識分享的量表,對今后同類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師知識分享的內涵分析
知識分享(knowledge-sharing behavior)不僅僅是一方愿意將知識傳達給對方,還包含愿意幫助對方了解知識的內涵及從中學習,進而轉化為他人的知識,并發(fā)展成個人新的行動能力。依據(jù)Senge學習觀點下的知識分享[1],本文對教師知識分享做以下界定:在學校情境中,傳遞知識的教師借助知識傳播的媒介或直接與知識接受者交流、溝通、協(xié)商,以便將自身所擁有的知識(內隱和外顯知識)傳遞給其他的教師個體、團隊或組織,以推動教師彼此間的相互學習,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水平,發(fā)展教師有效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
二、問卷編制
1.問卷編制。第一步,文獻收集。查閱了Hooff和Ridder的《企業(yè)員工知識分享行為量表》[2],Connelly和Kelloway在2003開發(fā)的《感知知識共享文化量表》[3],臺灣學者鄭仁偉、黎士群對企業(yè)組織中知識分享行為的三維度劃分共10項[4],石啟宏的《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問卷24個項目[5],江滿堂《教師知識分享意愿》問卷22個項目[6]以及其他資料。第二步,整理合并問卷項目。將本文作者新翻譯的知識分享問卷項目和國內已有的項目比較,刪去重復的部分,初步得到知識分享問卷的36個項目,最后把這36個項目的語句改成適合教師群體的表達方式。第三步,專家討論和修改。請到從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兩位教授和從事一線教學的兩位教師,對第二步得到的36個題目逐條討論,刪去不符合要求的項目,保留26個項目。第四步,預試與修改。從廣州市天河區(qū)、番禺區(qū)和白云區(qū)的4所中學隨機選取200名教師進行預試。對收集所得數(shù)據(jù)做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刪除因素負荷較低的2個項目、交叉負荷較高的4個項目和項目分析中鑒別度低的1個項目。最終,形成包含19個項目的教師知識分享行為正式問卷。
2.研究方法。正式調查對象為佛山及廣州地區(qū)12所中學656名教師,共回收問卷份516份。將有效樣本隨機分成兩半,一半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n=258),一半用于驗證性因素分析(n=258),差異檢驗顯示兩部分樣本在性別等個人背景變量的分布上沒有顯著差異。驗證性因素分析采用Lisrel8.70完成,其他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使用SPSS11.5。
三、研究結果
1.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檢驗。對258份數(shù)據(jù)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值為3038.37,顯著性水平小于0.001,說明相關矩陣不可能是單位矩陣,取樣適當性度量等于0.923,表明該因素模型是較好的。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正交極大旋轉(Varimax)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并參照碎石圖確定有效抽取因素的數(shù)目,決定提取4個因素,累計方差解釋率為68.075%。從共同度指標來看,所有題目的共同度都在0.5以上,說明公因子了解觀測變量的大部分變異。
表1可見,因素1有6個項目,包括鼓勵他人學習,提供嘗試機會,減少學習障礙,促進他人學習動機等,可命名為“促進學習機會”,因素2有6個項目,包括主動分享教學方面的知識,回答同事問題,以文字或肢體的方式向同事傳遞教學知識,可命名為“分享教學知識”。因素3有4個項目,包括積極參與教師集體活動,為集體進步獻計獻策,如參加集體備課、研討等,主動思考、提問,引起大家的共鳴和思考,可命名為“參與專業(yè)互動”。因素4有3個項目,包括利用現(xiàn)代科技資訊,通過電腦在校園網站上與同事交流和分享與教學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可命名為“利用校園網絡”。
2.驗證性分析和效度檢驗。用另一半數(shù)據(jù)做驗證性因素分析,驗證正式問卷的內斂效度和判別效度,以驗證其四維結構模型的合理性。對教師知識分享問卷19項四個因素進行結構驗證性分析,采用極大似然估計(Maximum Likelihood,簡稱ML估計),所有參數(shù)進行完全標準化解。從圖1中可以看出,每一個項目在相應潛變量負荷比較高,最低值為0.66,最高達到0.93,說明每一個觀測表變量對相應潛變量的解釋率大,而誤差估計在合理的范圍內,充分說明本測量模型具有較強的內斂效度。
為了驗證判別效度,我們提出兩個嵌套模型,一個是單因子Harman模型,一個是3因子模型。根據(jù)教師知識分享單維和三維模型假設,比較其嵌套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確定4因素模型的判別效度。結果見表2,比較3個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發(fā)現(xiàn)知識分享的四維結構是個理想的模型,而且具有較好的信度(問卷的總體Cronbachα系數(shù)為0.92)。
四、結果分析與結論
通過查閱知識分享的研究文獻,翻譯改寫國外知識分享問卷,并結合港臺相關研究探究中國背景下教師知識分享的結構和測量工具。經過對預試和正式實測,探索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背景下,教師知識分享由促進學習機會、分享教學知識、參與專業(yè)互動、利用校園網絡四個維度構成。正式問卷中的另外258份問卷經過驗證性因素分析再次證實教師知識分享的四維結構。本研究教師知識分享的4個維度從整體上可劃分為知識給予和知識獲得兩方面,其中促進學習機會、分享教學知識屬于知識給予,參與專業(yè)互動屬于知識獲得,這符合Hooff & Ridder按知識的流向將知識共享劃分為2個維度:知識貢獻和知識收集[2]。教師知識分享行為的四維度包括了教師個體間、教研組織與教師之間、工作團隊與教師之間、學校組織與教師間等教師知識分享的四個層面?!按龠M學習動機”包括給予同事學習機會、減少其學習障礙并鼓勵其學習。這一項綜合了鄭仁偉對組織知識分享的劃分中分享學習機會、鼓勵他人學習兩個維度[4]。因為教師為同事提供學習機會、以對方所能接受的方式分享知識,實際上就是間接鼓勵支持他人學習的過程?!胺窒斫虒W知識”包括語言、文字的方式與同事分享顯性知識,以肢體動作的示范分享隱性知識。這個因素中既包括了知識分享的方式,也包括了顯性和隱性兩類教師知識,符合Nonaksa對知識的劃分[7]?!皡⑴c專業(yè)互動”包括教師參與學校內一切與教學、科研相關的集體活動,在這樣的集體活動,教師共同討論、思考、協(xié)作,教師們不僅能相互學習,更易于創(chuàng)造出新的知識?!袄眯@網絡”。包括利用現(xiàn)代電腦科技,通過電腦,在校園網站上與同事交流和分享與教學相關的知識和經驗?,F(xiàn)代化信息技術的成熟和在學校中的普及運用讓教師們收益頗多,多數(shù)教師也認可這樣一種溝通和學習方式。所以,將此項納入知識分享行為維度對于衡量學校信息化建設和教師網絡利用能力都有很好的測量作用。
參考文獻:
[1]Senge,P.M.Sharing Knowledge[J].Execultive Excellence,1997,14(11).
[2]Hooff B V D,Ridder J A D. Knowledge sharing in context: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communication climate and CMC use on knowledge sharing [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8(6).
[3]Connelly C E,Kelloway E K. Predictors of employeesperceptions of knowledge sharing cultures[J].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2003,24(3):294-301.
[4]鄭仁偉,黎士群.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系性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001,1(2).
[5]石啟宏.國民小學組織氣氛、教師知識分享及教師專業(yè)成長之關系性研究[D].臺灣:中原大學,2007.
[6]江滿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策略與學校氣氛對教師知識分享行為意愿影響之研究[D].臺灣:國立屏東師范學院,2004.
[7]Nonaka,Blkujior.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J].Harvard Business View,20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