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玲 楊中良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浦南醫(yī)院,上海 200125)
高血壓患者常存在血栓前狀態(tài)(PTS)〔1〕,容易發(fā)生血栓性并發(fā)癥。在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中,血壓變異與PTS的研究較少〔2〕。本研究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體(D-D)和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等為觀測指標,探討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波動程度與PTS指標的關系。
1.1對象 2007~2010年住院的高血壓患者100例為高血壓組,年齡60~89〔平均(69.4± 11.8)〕歲,符合2009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心臟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臟病、明顯心律失常、近3個月內(nèi)有急性缺血事件(急性冠脈綜合征或腦血管意外)、有血栓性并發(fā)癥或正在應用華法林、肝素、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等藥者。選取血壓正常的老年住院患者100例為對照組。高血壓組與對照組年齡〔(69.4±11.8)歲vs (67.8±11.1)歲〕、男/女比例(53/47 vs 48/52)、吸煙史(20例 vs 18例)、體重指數(shù)〔(28.3±2.0) vs (26.7±3.6)kg/m2〕、糖尿病例數(shù)(40例 vs 33例)、空腹血糖〔(6.2±1.8) vs (5.5±1.3)mmol/L〕、總膽固醇〔(5.4±1.0) vs (4.8±1.1)mmol/L〕及甘油三酯〔(1.7±1.3) vs (1.5±1.1)mmol/L〕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
1.2檢測指標 所有入選者清晨空腹,采取靜脈血4 ml,裝入抗凝塑料試管,及時分離血漿,置-70℃冰箱保存待測。采用奧地利CliniBio 128C系列酶標儀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vWF、D-D和 PAI-1,試劑盒由上海太陽生物技術公司提供。采血后開始監(jiān)測24 h動態(tài)血壓和血壓變異性(BPV)(美國Spacelabs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儀)。白天每20分鐘、夜間每30分鐘檢測一次,24 h有效檢測次數(shù)需大于全部檢測次數(shù)的90%。收縮壓(SBP)<70 mmHg或>260 mmHg,舒張壓(DBP)<40 mmHg或>150 mmHg為無效監(jiān)測值。監(jiān)測指標的分析:包括白天、夜間和24 h平均SBP和DBP,白天、夜間和24 h SBP變異性(SBPV)和DBP變異性(DBPV)。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及偏相關分析。
2.1兩組24 h BPV的比較 高血壓組白天、夜間和24 h SBPV及夜間DBPV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SBPV和DBPV的比較±s,n=100,mmHg)
2.2兩組PTS指標水平的比較 高血壓組vWF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86.6±9.2) vs (77.8±5.7)IU/dl,P<0.05〕,而DD〔(0.5±0.1) vs (0.4±0.1)g/L〕和PAI-1〔(27.8±2.7) vs (25.6±1.2)ng/ml〕無顯著差異(P>0.05)。
2.3血壓變異程度與vWF水平的相關性 高血壓組24 h SBPV與vWF呈顯著正相關(r=0.863,P<0.01);白天、夜間血壓變異程度及24 h DBPV與VWF均不相關(r=0.188、0.019、0.092、0.116、0.044,P均>0.05)。對照組24 h SBPV與vWF也呈顯著正相關(r=0.671,P<0.05),白天、夜間血壓變異程度及24 h DBPV與VWF均不相關(r=0.254、0.133、0.156、0.006、0.056,P均>0.05)。
BPV主要反映交感神經(jīng)及迷走神經(jīng)對心血管作用的動態(tài)平衡,與心血管事件及缺血性腦卒中事件密切相關〔3〕。BPV的產(chǎn)生和調控機制十分復雜,主要受中樞神經(jīng)、自主神經(jīng)〔4〕、壓力反射、遺傳和性別等因素的影響〔5〕。
有研究〔6〕發(fā)現(xiàn),高血壓患者的BPV高于正常人,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是否同樣存在這種情況尚不明確。高血壓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引起靶器官的損害,特別是血栓性并發(fā)癥如急性冠脈綜合征和腦梗死等。高血壓患者存在PTS,且與靶器官損害有關〔7〕。vWF、纖維蛋白原、D-D和PAI-1等指標常用于PTS的檢測,且被證明有較高特異性〔1〕。本研究說明血壓波動增大最直接的影響是對內(nèi)皮的損害,對PTS的形成有促進作用,但不是唯一的或決定性的因素。
本研究表明血壓波動與血管內(nèi)皮損害有顯著相關性,即BPV越大,內(nèi)皮損害越顯著。其機制可能與BPV增大時,血壓的波動對血管壁產(chǎn)生的機械性剪切應力,加重了血管內(nèi)皮的損害和血管壁的損傷有關。
4 參考文獻
1古麗娜孜·那比爾,米葉斯爾·買買提艾力.血栓前狀態(tài)分子標志物在高血壓患者病變中的變化〔J〕.新疆醫(yī)學,2011;41(1):26-9.
2祁 琨,仲劍克,李茹香.老年高血壓患者vWF與動態(tài)血壓參數(shù)及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的相關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2):139-41.
3Chamila G,Michael T,Timothy E.Relationship between baseline blood pressure parameters(including mean pressure,pulse pressure,and variability)and early outcome after stroke〔J〕.Stroke,2011;42(4):491-3.
4梁 凌,劉衛(wèi)華,龐振瑤.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晨峰與心率變異性的相關性研究〔J〕.醫(yī)學綜述,2010;16(13):2074-6.
5Kokubo Y,Tomoike H,Tanaka C,etal.Association of sixty-one non-synonymous polymorphisms in forty-one hypertension candidate genes with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and hypertension〔J〕.Hypertens Res,2006;29:611-9.
6張宇清.如何看待血壓變異度在高血壓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0;12(18):1120-1.
7王宏宇.血壓變異性與靶器官保護〔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1;32(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