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梅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由來已久,月餅又稱胡餅,那么胡餅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關于胡餅的由來,大概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胡餅出自胡地,“胡”字原指我國北方和西北的少數民族,后來引申為國外的民族,如《后漢書·五行志》所記:漢代的時候,“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竟為之”。凡是引自外域的物品或食品都冠以“胡”字,那么源于域外的餅,自然就是胡餅。至宋代,黃朝英在《緗素雜記·湯餅》中就說:“蓋胡餅者,以胡人所常食而得名也。”另一種說法出自漢代劉熙的《釋名·釋飲食》曰:“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餅,作之大漫冱(hù),亦以胡麻著上也?!薄昂灐敝馐窃陲灥谋韺由嫌泻椋奥币馑紴闊o邊際,形容其餅之大,由此可知,漢代的胡餅應當很大,并在表層撒上胡麻。
據史書考證,漢代通西域后,胡餅就隨著入居漢地的胡商在中原內地落戶。千余年前,北方人就以面類食物為主,胡餅一經傳入便成為絲綢之路上最受歡迎的域外食品之一。如《太平御覽》卷八六○引《續(xù)漢書》載:“靈帝好胡餅,京師貴戚皆競食胡餅。”《藝文類聚》卷七二引《三輔決錄》說漢末趙岐避難逃入河間,又轉到“北?!保俺S谑兄胸満灐?。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規(guī)模內遷,在長期的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中,中原漢族的飲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胡食文化的影響,胡餅開始在全社會普及。十六國時期,石趙政權的皇帝石勒因為出自胡人血統忌諱“胡”字,曾一度改胡餅為麻餅,可以從側面說明胡餅是當時較為常見且經常被人們食用的一種食品?!短接[》八六○卷引《晉書》曰:“王長文州辟別駕。陽狂不詣舉,州追求,乃于成都市,見蹲地嚙胡餅?!庇终f:“王羲之幼有風操,都虞卿(郡鑒)聞王氏諸子皆后,令使選婿,諸子皆飾容以待客,羲之獨坦腹東床嚙胡餅?!毕裢蹰L文、王羲之這樣的名人雅士,在他們還是布衣時都喜歡吃胡餅,時人對胡餅的喜愛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北魏還出現了專門烘制胡餅的胡餅爐。
迨及唐代,中外交往空前繁榮。長安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國際化大都市之一,西域胡人大量移居長安,胡餅也成為當時上流社會和僧俗百姓普遍喜愛的食物,風靡全社會。據《資治通鑒·玄宗紀》記載,安史之亂時,玄宗李隆基逃至咸陽集賢宮,時至中午尚未進餐,楊國忠便從市中購買胡餅以獻。開成年間,文宗李昂曾賞賜寺院胡餅,在長安學習的日本僧人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載了此事,寫道:“開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皆然。”
在唐人傳奇故事中,有許多賣胡餅的店鋪和以賣胡餅為生的胡商?!厄镑卓蛡鳌酚涊d,英雄李靖與名妓紅拂夜奔太原,住靈石旅店,逢豪俠虬髯客?!翱驮唬骸嚿?。靖出市胡餅??统樨笆祝腥夤彩??!鳖愃频挠涊d還有很多,這些傳奇記載都反映出唐代街市上銷售胡餅的店鋪隨處可見,胡餅是庶民百姓非常喜愛的食品。
在長安城中眾多的胡餅店中,以輔興坊胡餅店制作的芝麻胡餅最為有名。元和年間白居易在擔任忠州刺史時曾寫《寄胡麻餅與楊萬州》一詩,描寫四川忠州的胡餅在制作方法上學習長安輔興坊胡餅店:“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焙灥赇佒型鶗洜I多種胡餅,除輔興坊胡餅店制作的芝麻胡餅外,當時還有兩種頗受人們歡迎的胡餅,一種是叫“古樓子”的帶餡大胡餅,應屬于一種高檔食品。這種具有西域風格的胡餅是長安富豪經常享用的美食,其制作方法和《齊民要術·餅法》所記載的燒餅做法有些相似。另一種叫蒸胡餅,美味可口,唐代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劉仆射晏五鼓入朝,時寒,中路見賣蒸胡餅之處,熱氣騰輝,使人買之。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且謂同列曰:‘美不可言,美不可言?!?/p>
敦煌是當時除長安以外在絲綢之路上的又一個國際貿易都市,胡餅可以說是當地僧俗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無論是宴請賓客還是招待工匠或是自家食用,胡餅都是必備食物。從敦煌文書官府或寺院的《破歷》來看,胡餅多作為午餐食用,是一日飲食中最重要的一餐,每餐兩至三枚。
直到宋代,胡餅依然是受人們歡迎的食物之一。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卷九:“秦漢逮今,世所食,初有餅、胡餅、蒸餅、湯餅之四品?!笔袌錾辖洜I胡餅的店鋪屢見不鮮,據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餅店》記載,當時東京(今河南開封)產銷胡餅的店鋪不僅多,而且規(guī)模龐大。胡餅在民間的流行程度不亞于唐代。
宋代的胡餅在品種上也有所變化,出現了一些新口味的胡餅,如白肉胡餅、白胡餅、豬胰胡餅等,其中白肉胡餅是經常出現在宋代權貴及庶民百姓餐桌上的美食,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食店》記載:“大凡食店,大者謂之分茶,則有頭羹、石髓羹、白肉胡餅……”白肉胡餅就其名稱來看,與今天的陜西小吃肉夾饃類似,即將烤制好的胡餅一剖為二,中間夾以砧壓去油的熟肉。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馬行街鋪席》記載:“夜市亦有燋酸豏、豬胰胡餅、和菜餅、獾兒、野狐肉、果木翹羹、灌腸、香糖果子之類?!必i胰胡餅,其制作方法是以豬胰為餡加工而成,或在胡餅中夾以加工的豬胰,或將豬胰和入面中,之后搟制成形,入爐烘烤而成。也許是因為豬胰胡餅味美且富有特色,北宋滅亡后,一些南遷的東京人將這一美食帶到了南宋都城臨安,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食店》記載:“都城食店,多是舊京師人開張,如羊飯店兼賣酒……豬胰胡餅,自中興以來,只有東京張三家一份,每夜在太平坊巷口,近來又或有效之者?!?/p>
至元代,文獻中對于胡餅的記載已經很少了,只有個別史料提及。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有“山藥胡餅”,其制法是:“熟山藥二斤、面一斤、蜜半兩、油半兩,和溲捍餅?!?/p>
明代,胡餅的含義有所演變,凡是用餅爐烘烤而熟的都可稱為胡餅,明蔣一葵《長安客話·餅》:“爐熟而食皆為胡餅,今燒餅、麻餅、薄脆酥餅是也。”正是因為明代的胡餅都是經過烤制,水分被蒸發(fā),易于存儲,因此經常作為干糧的首選食品。明代杰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漫長的旅行途中,沒有飯時就“出胡餅啖之”。明代徐宏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十二》記載:“是夜為中秋,余先從順寧買胡餅一員,懷之為看月具,而月為云掩,竟臥?!?/p>
直至清代,胡餅依舊是老百姓日常食用的一道面食,清代文人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描寫了許多日常生活食品,其中就多次提到了胡餅。
(選自《百科知識》)
又是一年月圓時,人各天涯總相思,我們的祖先很是善于將舌尖上的美食固定于某個特殊的節(jié)日,如年糕之于春節(jié)、青團之于清明、粽子之于端午,月餅之于中秋亦如是。作者從各種歷史文獻入手,將月餅的由來和發(fā)展原原本本地呈現給大家。其實,月餅也好,胡餅也好,節(jié)日也罷,都只是中秋的外在形式,在演變的是物質,在更迭的是一代代的人,千年不變的卻是中國人對于闔家團圓的祈盼,對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