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職業(yè)病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91)
2型糖尿病通常情況下在35~40歲之后發(fā)病,占糖尿病患者的很大一部分。筆者旨在探討格列美脲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具體情況總結(jié)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門診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68例,平均年齡(47.5±5.5)歲。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和分型標準,其中初診空腹血糖(FBG)<11 mmol/L,均無嚴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發(fā)癥,排除嚴重胃腸道疾病、腎功能損害(血清肌酐超過1.5 mg/dL),心力衰竭需要藥物治療、缺氧狀態(tài)、哺乳婦女、孕婦、貧血、酗酒者等。68例從未接受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將上述患者按就診順序分為治療組36例,對照組32例。兩組患者年齡、體質(zhì)指數(shù)(BMI)、FBG、PBG、HbA1C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將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32例和治療組36例,對照組給予二甲雙胍方案,即二甲雙胍片500 mg,三餐末口服;治療組給予格列美脲聯(lián)合二甲雙胍方案;即格列美脲起始劑量1 mg,早餐前口服,1次/d,聯(lián)合二甲雙胍500 mg,三餐末口服;并據(jù)患者FBG水平進行調(diào)整;治療12周后觀察效果。
1.3 觀察指標:檢測兩組患者FBG、2 hPG和HbA1C水平。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HbA1C測定采用液相色譜法測定。
2.1 血糖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s,m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s,mmol/L)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1;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FBG PBG HbA1C治療組 36 治療前 9.0±2.0 14.5±4.3 9.0±1.2治療后 5.7±0.5①② 8.7±7.3①② 6.3±0.4①②對照組 32 治療前 8.7±2.2 14.8±4.2 8.7±3.1治療后6.5±1.6 9.5±2.1 6.6±0.5
2.2 不良反應:68例患者中出現(xiàn)低血糖2例,均經(jīng)少量飲食及休息后緩解,未發(fā)生嚴重低血糖及肝功能損害。
一般認為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基礎是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缺陷。格列美脲是新型第三代長效磺酰脲類口服降糖藥物,通過作用于胰島B細胞上的受體,促進胰島素分泌,從而起到降血糖作用;該藥除具有刺激胰島素分泌作用外,格列美脲尚有較強胰外降糖作用,增加外周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增加周圍組織攝取和利用葡萄糖作用及增加脂肪和糖原合成[1]。另外,由于其獨特的藥代動力學,與其他磺酰脲類藥物相比,具有較小升高血漿胰島素水平,同時具有降糖作用,起效迅速,藥效維持時間長,藥物劑量小,只需口服1次。由于2型糖尿病存在胰島素抵抗,單用磺酰脲類藥物降血糖很難控制理想水平,因而需聯(lián)合應用胰島素受體增敏剤二甲雙胍降低血糖。來自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和美國糖尿病學會(ADA)近期的聯(lián)合聲明指出,對無禁忌證的2型糖尿病患者,無論體質(zhì)量多少,一經(jīng)診斷,即可給予二甲雙胍治療。2012年中國指南的重要更新就是2型糖尿病藥物治療的首選藥物應是二甲雙胍;如果沒有二甲雙胍的禁忌證,該藥物應該一直保留在2型糖尿病的治療方案中。因此,2型糖尿病一經(jīng)確診就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時而長期地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療的主要目標。本品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高血糖,增加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島素介導的葡萄糖利用,增加非胰島素依賴的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原異生作用,降低肝糖輸出,抑制腸壁細胞攝取葡萄糖,抑制膽固醇的生物合成和貯存,降低血三酰甘油、總膽固醇水平。
綜上所述,格列美脲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可有效降低FBG和2 h PG水平,既不使胰島素過度分泌,又可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較少發(fā)生低血糖,因此,筆者認為格列美脲配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效果明顯,值得推廣使用。
[1]李曉芬,劉 琇.格列美脲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初發(fā)2型糖尿病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6(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