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健,李 寧,黎代強,張光華,黃敬應,繆錦松 (廣西賀州市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廣西 賀州 542899)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重癥病例多由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兇險,病死率高。其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第3期)病例屬于手足口病重癥病例危重型,及時診斷并正確治療,是降低重癥患兒病死率的關鍵[1]。本次研究為對比分析參麥注射液治療第3期重癥手足口病病例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科2012年共收治重癥手足口病患兒169例,均符合國家衛(wèi)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2年版)》的診斷標準[2],162例咽拭子和(或)肛拭子檢測證實為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將其中86例病程處于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的患兒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2例,對照組44例,兩組患兒轉入我科時相關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轉入ICU時臨床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轉入ICU時臨床資料比較±s)
注:心率異常幅度=(實測值-正常上限值)/正常上限值×100%
組別 例數(shù) 體溫(℃) 心率異常幅度(%)動脈血乳酸(mmol/L)42 38.62±1.21 47.81±8.62 4.36±0.76對照組 44 38.57±1.24 47.58±8.79 4.41±0.65 t值 0.19 0.12 0.33 P值觀察組0.85 0.9 0.74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均予物理或藥物降溫;控制液體入量及注射泵控制輸液速度;20%甘露醇0.5~1.0 g/(kg·次),每6~8小時1次,20~30 min靜脈泵入;利巴韋林10~15 mg/(kg·d),分2次靜脈泵注;甲潑尼龍1~2 mg/(kg·d),分1~2次靜脈泵注;靜脈丙種球蛋白1.0 g/(kg·d),連續(xù)應用2 d;酌情應用米力農注射液:負荷量50~75μg/kg,維持量0.25~0.75μg/(kg·min),和(或)酚妥拉明 1~20 μg/(kg·min):由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調整至合適劑量;合并細菌感染時給予頭孢類抗菌素治療。觀察組患兒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參麥注射液1 ml/(kg·次),1次/d,靜脈泵注。
1.3 參麥注射液:為四川川大華西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18.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s,d)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s,d)
組別 例數(shù) 退熱時間心率恢復至正常范圍時間動脈血乳酸恢復至正常范圍時間ICU停留時間42 3.65±0.89 3.74±0.63 2.83±0.48 6.86±1.34對照組 44 4.57±0.76 4.62±0.71 3.67±0.56 8.93±1.52 t值 5.14 6.09 7.48 6.71 P值觀察組<0.05 <0.05 <0.05 <0.05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fā)生于學齡前兒童,且3歲以下兒童發(fā)病率最高?;純汉碗[性感染者為其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重癥病例多由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表現(xiàn)為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huán)障礙等,病情進展迅速,病死率高,致死原因主要為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根據(jù)發(fā)病機制和臨床表現(xiàn),將EV71感染分為5期: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第2期(神經系統(tǒng)受累期)、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第4 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第 5 期(恢復期)[3-4]。將重癥手足口病危重癥病例的病程控制在第3期并盡快轉歸至恢復期,即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減少患兒在ICU停留時間,減少住院費用。參麥注射液中紅參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麥冬補肺胃之陰,養(yǎng)陰潤肺、益胃清心。臨床應用參麥注射液可以改善呼吸、心泵和循環(huán)灌注功能。在重癥手足口病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及時使用,可在幫助患兒改善呼吸、心泵功能的同時改善組織、器官灌注,從而有效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盡可能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至病死率顯著增高的心肺功能衰竭期[5-7]。我科應用后認為加用參麥注射液治療,可進一步加速患兒病情轉歸,減少患兒在ICU住院停留時間,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我科是本市重癥手足口病危重癥病例的政府指令救治中心,經過認真學習領會衛(wèi)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并及時總結治療經驗,重癥病例危重癥患兒的致殘率、病死率迅速減少,中后期接收的基本為第3期病例,經積極治療均有效阻止其向第4期進展且悉數(shù)痊愈,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1]隋吉林.腸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研究進展[J].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11,12(4):373.
[2]衛(wèi)生部辦公廳衛(wèi)生部2012年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S].2012.
[3]趙玉岐,楊海萍,高 美.手足口病并發(fā)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害47 例臨床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1):191.
[4]王敬華,劉雙林.腸道病毒71型與兒童手足口病[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23):3336.
[5]鄒 文,官升燦.福州地區(qū)重癥手足口病95例臨床分析[J].福建醫(yī)藥雜志,2011,33(2):128.
[6]楊善志,都鵬飛.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甲潑尼龍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合并神經系統(tǒng)損害療效觀察[J].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2009,4(16):167.
[7]陳全福,張敏州,等.益氣活血中藥對膿毒癥心肌抑制的保護作用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11,18(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