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華
(深圳市龍崗區(qū)慢性病防治院,廣東 深圳 518172)
急癥胃痛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其范圍包括西醫(yī)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炎、胃黏膜脫垂癥、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經(jīng)官能癥、胃痙攣等疾病引起的胃脘部突發(fā)性疼痛。急癥胃痛是中醫(yī)胃脘痛中的一個特殊類型,具有發(fā)病急、痛勢劇烈的臨床特點,其病機主要為胃氣郁滯。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有“心痛”、“心下痛”、“厥心痛”等病名,如《靈樞·厥病第二十四》:“厥心痛,腹脹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筆者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疏肝和胃針刺法治療急癥氣滯型胃痛,效果滿意。
1.1病例選擇
1.1.1中醫(yī)診斷標準 (1)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常伴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嘈雜泛酸、噯氣嘔吐、脘腹脹滿、大便不調(diào)等癥狀; (2)發(fā)病突然;(3)多有胃痛發(fā)作史;(4)多因惱怒、受寒、勞累和暴飲暴食而誘發(fā);(5)纖維鏡檢查:可見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或有出血點,或有潰瘍;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可見胃黏膜皺襞紊亂,或有龕影,胃蠕動與排空異常。凡具備以上第(1)、(2)、(5)項,參考(3)、(4)項即可診為急癥胃痛。
1.1.2急癥胃痛氣滯證中醫(yī)辨證標準 按全國急癥胃痛協(xié)作組制定〔1〕:主癥:胃部脹痛。次癥:(1)痛竄脅背,(2)暖氣頻作,(3)惱怒痛重,(4)暖氣(或矢氣后)痛輕,(5)胸腔堵悶,(6)排便不暢,(7)苔白薄黃,(8)脈象多弦。診斷:凡具備以上主癥和二項次癥者,即可診斷為急癥胃痛氣滯證。
1.1.3納入標準 (1)符合胃脘痛中醫(yī)診斷及辨證標準,就診時有胃脘痛癥狀急性發(fā)作;(2)患者自愿接受治療。
1.1.4排除標準 (1)依從性差,資料不全難以診斷者;(2)排除惡性腫瘤及外科急腹癥如急性膽囊炎、胰腺炎、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或穿孔及闌尾炎等其他疾病。
1.2方法 采用簡單隨機的方法分為針刺組和藥物組,采用單盲法進行治療,即患者不知分組。治療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15~70歲,平均43.2歲;對照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17~69歲,平均41.5歲。兩組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治療方法 (1)針刺組,取穴:雙側(cè)合谷、太沖(四關(guān)穴)、中脘?;颊哐雠P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以30號1~1.5寸毫針快速刺入,行提插瀉法,連續(xù)行針3~5 min,留針10 min;針后留觀60 min,記錄胃痛消失或減輕的時間及伴隨的癥狀。 (2) 藥物組,口服東莨菪堿片劑, 20 mg/次。記錄與觀察方法與針刺組一致。
1.2.2療效評定 (1)止痛療效評定標準〔1〕按全國急癥胃痛協(xié)作組制定的止痛療效評定標準分顯效、有效、無效三級。顯效:針刺或用藥后30 min內(nèi)胃脘痛消失,觀察1 h胃脘痛無復發(fā);有效:針刺或用藥后60 min內(nèi)胃脘痛消失,或30 min內(nèi)胃脘痛由重度疼痛減輕到中度疼痛,或胃脘痛由中度疼痛減輕到輕度痛;無效:針刺或用藥60 min后胃脘疼痛未消失。(2)臨床療效評定標準〔2〕,基本治愈:主癥兼癥消失,鋇餐或胃鏡復查正常;顯效:主癥消失,鋇餐或胃鏡復查接近正常;有效:主癥大部分消失,鋇餐或胃鏡復查有好轉(zhuǎn);無效:癥狀和鋇餐、胃鏡復查無變化。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 軟件行χ2檢驗。
2.1兩組止痛療效比較 針刺組顯效24例,有效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藥物組顯效15例,有效15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針刺組與藥物組臨床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40)
胃的生理特點是主通降,以通為順,以降為和。胃痛發(fā)病部位雖在胃,但與肝密切相關(guān)?!蹲C治準繩·心痛胃脘痛》曰:“惟肝木之相乘者尤甚,胃脘當心而痛?!比~天士云:“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薄渡蚴献鹕鷷吩? “胃痛,邪于胃脘病也。惟肝氣相乘為尤甚,從木性暴,且正克也。痛必上支兩脅,里急,飲食不下?!敝委熒袭斠允韪魏臀?,令其氣血調(diào)達,《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臟,疏其血氣,令其調(diào)達,而致和平?!?/p>
筆者采用疏肝和胃法治療急癥氣滯型胃痛,臨床效果滿意。急癥胃痛氣滯證屬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之氣機失調(diào)癥。合谷屬陽主氣,清輕升散;太沖屬陰主血,重濁下行,二穴相合,一陰一陽,一氣一血,一升一降,相互制約,相互為用,調(diào)和氣血,調(diào)整機體,相得益彰,相合治療因五臟六腑氣血失和、氣機升降失常之疾病。中脘為任脈上的穴位,胃之募穴,具有健脾和胃之功。故用合谷、太沖配合中脘共奏疏肝解郁、理氣和胃、緩中止痛之效。
4 參考文獻
1全國急癥胃痛協(xié)作組.急癥胃痛證治〔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1991:206.
2李乾構(gòu).急癥胃痛診療規(guī)范〔J〕.北京中醫(yī)藥雜志,1989;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