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燕 龔 甜 劉文淑 劉建英 徐積兄 甘華俠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西 南昌 330006)
糖尿病(DM)健康教育能幫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減少并發(fā)癥,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提高生命質量〔1〕。但在患者脫離與內分泌醫(yī)護人員的接觸,健康教育結束時,這些好處也會大大地減少。前瞻性應對強調風險預期,要求患者事先考慮自己的目的和可以采取的行動,以積極主動而非逃避性態(tài)度應對各項健康與心理問題,使糖尿病健康教育成果得以長期保持。它是健康教育模式的一種轉變,也是DM患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已被許多發(fā)達國家所采用,但國內尚缺乏經驗〔2〕。本研究分析DM患者個性化前瞻性應對健康教育的效果。
1.1研究對象 2013年2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2型DM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58.2±4.1)歲,隨機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各15例。均為DM史≤4年,神志清楚,無溝通障礙,無嚴重并發(fā)癥,行動無限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患者及家人知情同意。
1.2輔助材料 前瞻性應對健康教育課程計劃,DM健康教育手冊。
1.3教育課程設置及實施 歷時12 w。小組教育4次,每次2 h,每2 w 1次;個體課4次,每次1 h,隔周1次。共12次,平均每課參與≥24人。教育課由具有豐富DM健康教育經驗的一名醫(yī)生和一名護士共同主持。相關醫(yī)生和護士在教育前先接受本院心理學主任醫(yī)生的4次培訓及指導。干預組實施前瞻性健康教育手段,包括:①患者信息準備。發(fā)放調查問卷,獲得患者基線數(shù)據,如患者家庭情況、DM檢查各項指標等最新信息。護士將所收集信息制成“個體DM特征圖”,由綠到紅標示疾病相關長期并發(fā)癥及相對風險。②初始談話。根據問卷及“個體DM特征圖”,分別采用個體或小組方式(將特征基本相同的患者組成一個小組),與患者進行初始談話,說明病情及影響,教育DM管理知識,了解患者治療意愿及態(tài)度,強調自我管理及逐步治療、循序漸進的重要性。③布置家庭作業(yè)。要求患者根據初始談話內容,回去后先考慮自己的治療意愿和達成這些治療意愿的現(xiàn)實可行性,進而設計出由易而難、小而具體、可以達到的自我管理目標,詳細寫下實現(xiàn)各項目標所需的具體行動計劃和完成時間。④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分小組課和個人課。小組課內容與各階段主題相關,包括DM知識,運動、飲食和用藥之間的關系,心理健康對疾病的影響,疾病監(jiān)測等四大內容。前1 h講課,并通過提問方式,邀請患者分享其與主題相關的想法、感覺和經驗;后1 h討論,患者根據講課內容及事先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從具體性和可達成性兩方面對該階段的總體目標質量作出分析評價,弄清是否還有其他問題或障礙需要處理,提出具體解決方案。此時,患者亦可根據討論內容進一步修改自己的行動計劃。個人課是小組課內容的強化和細化,醫(yī)護人員與患者具體討論相關細節(jié),強化小組課內容,并檢查各人家庭作業(yè)完成情況,包括檢查目標達成記錄本準備情況。該記錄本用于記錄健康教育執(zhí)行情況,如準備做什么、怎么做、在哪做、何時做、與誰做及如何評價進展并事先考慮何時能夠完成等。最后一次小組課和個人課均為總結課,首先總結健康教育內容及患者前階段上課情況,說明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總的應對策略,然后進行討論,分享經驗,指出不足,制訂下一步目標及措施。醫(yī)護人員針對個體問題,幫助患者形成新的行動計劃,并鼓勵患者與醫(yī)生討論。對照組實施普通健康教育手段。
1.4效果評價 ①DM各項檢查指標:基線及教育終點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及低血糖發(fā)生率,評價疾病改善情況。②自制患者治療依從性調查問卷,問卷可信度Cronbachα為0.88,分別在健康教育前、后及隨訪結束時實施,內容包括飲食、運動、用藥、心理評估和血糖監(jiān)測等五項。③自制健康教育滿意度及推薦意愿評價問卷。④長期效果采用自制患者依從性調查問卷評價。
1.5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
2.1DM各項臨床檢查指標 兩組干預后各項指標均有改善,干預組血糖控制及低血糖發(fā)生率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治療依從性評價 教育后兩組治療依從性均有明顯提高,干預組提高程度高于對照組;隨訪結束時,干預組依從性得以保持并略有提高,對照組依從性下降(P<0.01)。見表2。
2.3健康教育滿意度及推薦意愿 滿意24人,基本滿意4人,不滿意2人,基本滿意和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不喜歡家庭作業(yè),患者希望能有所改善。愿意推薦15人。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各項指標及低血糖發(fā)生率對比±s,n=15)
表2 兩組治療依從性評價±s,n=15)
前瞻性應對DM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充分發(fā)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讓患者自己主動考慮自身DM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心理狀態(tài)和康復,主動預見自己將要面臨的風險并制定治療目標和行動計劃,在這之前,醫(yī)護人員并不告訴患者應該怎么做,只說明疾病情況,把決定權交給患者,把DM健康管理變成患者自己的意愿和行動。醫(yī)護人員只扮演啟發(fā)式教員和輔導員的角色?;颊呤冀K處于積極、主動地位,患者的行動是一個自覺自愿的過程〔3〕。通過12 w的前瞻性應對健康教育,患者逐步養(yǎng)成預見問題、提出辦法、實施解決的習慣,患者在新習慣的支配下,自覺自愿地去建立有利于健康、康復的應對方式。習慣是長期效果的保障。DM健康教育結束1個月后的隨訪證明,即使在脫離健康教育環(huán)境、離開專業(yè)人員監(jiān)督之后,大部分患者依然保留了前瞻性應對糖尿病健康教育時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說明這種教育模式對維持長期效果的重要意義。
老年DM患者易出現(xiàn)焦慮、憂郁、憤怒和角色強化等心理問題〔3〕。由于DM的終身性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老年患者容易信心不足、悲觀、失望〔4〕。因此,樹立DM患者的信心是健康教育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前瞻性應對健康教育強調循序漸進,從小的、易于實現(xiàn)的目標開始,制定目標及行動方針時首先考慮易達成性和易操作性,由小積大、一個個消滅,研究證明,這恰恰是解決患者信心問題的最有效途徑〔5〕。小、易目標的實現(xiàn)逐步增強患者信心,患者信心的增強又促進下一目標的更好實現(xiàn),由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這種方式,大部分老人均能很好地設定目標并制定出相應的措施,目標達成率較高〔6〕。
在進行前瞻性應對健康教育時,無論是小組課還是個人課,我們都要求患者參與討論,針對自己和別人的目標和行動計劃,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各人制定的目標和行動計劃在大家的幫助下更加完善、可行。這種討論,使DM患者產生一種回到當年集體生活時的感覺,自己又成為集體中的一員,并在集體氛圍下逐漸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7〕。這種氛圍一方面對患者起到監(jiān)督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激勵作用。這也就迫使DM患者更加努力地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提高治療順從性。不少患者在教育結束時還主動要求延長教育時間〔8〕。但家庭作業(yè)的布置就容易使DM患者產生畏難情緒。因此,該模式需逐步完善。
4 參考文獻
1王艷玲,王 亮.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0;22(7):865-7.
2楊 毅,李蓬秋.糖尿病治療達標的主要障礙——低血糖〔J〕.實用醫(yī)學臨床雜志,2010;7(4):9-10.
3王紅霞,任惠霞.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護理〔J〕.工企醫(yī)刊,2009;22(5):48-9.
4趙逸菁.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的體會〔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9;21(22):2861.
5羅俊粦,王炳森.膳食干預對臨床高血壓患者的影響〔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13(21):131-2.
6沈朝陽,劉 蓉,張 丹.全程強化健康教育對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變化、糖尿病知識知曉率及依從性的影響〔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21):5602-3.
7徐月貞,李新輝.社區(qū)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疾病知識和健康行為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12;26(10):2798-9.
8朱曉東,劉建修,李觀平.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與單純 2 型糖尿病的各項指標對比分析〔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2;19(11):19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