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紅 陶瓊英 黃立新 馬修強
(上海市嘉定區(qū)真新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824)
調查表明:那些有孤獨感的老人的健康相關生命質量要明顯低于那些沒有孤獨感老人的健康相關生命質量,并認為孤獨感是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要危險因素,減少這種危險因素,可能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相關生命質量〔1〕。本文旨在了解影響社區(qū)空巢老人這一特殊群體孤獨狀況的相關因素。
1.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上海市嘉定區(qū)真新街道4個社區(qū)空巢老人220例,發(fā)放問卷220份,回收問卷212份,有效回收率為96.4%。212例老人年齡60~95〔平均(70.30±8.04)〕歲。納入標準:年齡≥60歲;有子女但不在家居住,或無子女,子女探望平均間隔時間≥1 w;意識清楚,有閱讀能力或可用言語表達,與調查人員溝通無障礙;排除精神障礙、意識障礙、重癥和終末疾病者。
1.2研究工具
1.2.1孤獨量表 采用的是Russell等〔2〕研制的UCLA孤獨量表(UCLA-LS) ,它用于評價個體對社會交往的渴望與實際水平的差距而產生的主觀孤獨感,共有20個條目,每個條目有四級頻度評分1:從不;2:很少;3:有時;4:一直。它含有11個“孤獨”正序條目與9個“非孤獨”反序條目。總的分值范圍為20~80分,分值越高表明孤獨水平越高。
1.2.2社會支持評定量表 本研究引用的社會支持量表是由肖水源在參考國外有關文獻的基礎上于1986年設計,并于1990年根據使用情況進行了修訂后的量表。該量表已在國內二十多項研究中應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3〕。含有十個條目,包含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三個維度,量表中各條目相加即得總分,得分越高,社會支持度越好。
1.2.3自編個人資料問卷 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體育鍛煉狀況等。
1.2.4測查程序 對社區(qū)空巢老人由經過培訓的社區(qū)醫(yī)生預約上門,然后當場接受問卷調查。問卷填寫通過以自評和訪談方式完成,填寫完畢當場對不合格問卷進行糾正。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雙人雙份錄入Epidata3.1錄入,統(tǒng)計采用SAS9.2軟件。單因素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關。
2.1社區(qū)空巢老人孤獨狀況的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 見表1。社區(qū)老人人口學因素中性別、有無子女、經濟收入與孤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年齡、有無配偶、文化程度、居住狀況、體育活動頻率、一年內是否住過院、自我健康評價與孤獨評分有顯著性差異(P<0.01)。年齡大者、無配偶者、文化程度低者、獨居者、從不參加體育活動者、一年內住過院者、自我健康評價差者其孤獨評分較高。
2.2社區(qū)空巢老人孤獨狀況的逐步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社區(qū)老人孤獨分值為因變量,其他人口學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基礎上,按入選標準為0.05,排除標準為0.10,進一步進行逐步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共篩選出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分別是年齡、有無配偶、有無子女、體育活動頻率、自我健康狀況。其中與年齡、自我健康狀況評價呈正相關,與有無配偶、有無子女、參加體育活動情況呈負相關。見表2。
表1 社區(qū)空巢老人孤獨水平的影響因素分析
表2 社區(qū)空巢老人孤獨水平影響因素的逐步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2.3社區(qū)空巢老人孤獨水平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分析 養(yǎng)老院老人的孤獨水平與客觀支持、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社會支持總分均呈負相關(P<0.01)。見表3。
表3 社區(qū)空巢老人孤獨水平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分析
國外研究指出〔4,5〕,老年人的孤獨感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但這不單純是年齡的原因,而是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軀體和社會功能逐漸下降引起的。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年老者身體狀況相對較差,較少出門,也不愿參加各種活動,故此高齡老人情緒低落、孤獨感較強。有研究〔6〕指出,夫妻同住老人在生理職能、軀體功能、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維度的評分高于獨居老人,這與夫妻同住老人雖然不與子女生活在一起,但由于夫妻間生活上的相互照應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撐,使他們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會適應狀況。本研究中,無配偶、獨居老人其精神生活極為貧乏,心理非常脆弱,孤獨感較強,而有配偶者因夫妻間交流多,互相照顧支持,不易產生孤獨。文化程度較高的空巢老人,通過閱讀學習容易獲取更多的信息并加以運用,滿足自己歸屬的需求,故在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方面優(yōu)于低學歷老年人,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各種活動,從而獲得更高效益的社會網絡資源,故較低學歷老人不易孤獨。
此外,隨著老人參加體育活動的頻率增多,其孤獨評分也均呈下降趨勢。適當的運動可以降低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從而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7,8〕。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增加與社會交往機會、增進軀體健康,有利于減輕孤獨感。有文獻報道〔9〕,老人的總體健康屬于健康自我評價,它主要反映老年人對自己健康狀況的主觀評價和主觀體驗,有些老年人雖然健康狀況較好,但由于對身體狀況過分擔心,往往容易消極地對待生活,易產生孤獨感和抑郁情緒。根據調查結果,本研究發(fā)現在一年中住過院的老人由于疾病原因身體和心理功能均下降,也較少出門易產生孤獨感,對此社會與家庭應該多關注出院老人的身心健康,社區(qū)醫(yī)護人員應及時進行出院訪視,為出院老人提供康復服務。
國外Antonucci等〔10〕發(fā)現,當老年人面對嚴重的或慢性的身體疾病時,社會支持可以成為一種促使他們戰(zhàn)勝疾病,接受治療和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國內研究也指出,社區(qū)空巢老人的焦慮、抑郁發(fā)生率與社會支持具有相關性〔11〕。本研究中,社區(qū)空巢老人的孤獨評分與社會支持各維度均呈負相關,其獲得的社會支持越低其孤獨評分越高。老人與社會、他人之間的來往關系相對減少,同時所保留的人際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有一種脫離社會的傾向,這時社會支持對其負性情緒的緩解更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應重視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對改善老人孤獨情緒的作用,以提高其生活質量。
影響社區(qū)空巢孤獨狀況的因素眾多。老年人孤獨感對老年人生活質量有負向預測作用,孤獨感與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生理、心理、社會、環(huán)境因素呈負相關〔12〕。作為老人子女與親屬應多看望他們,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時更需要政府有關部門,整個社會都來關心這一部分老年群體,尤其是高齡、無配偶、沒有子女、獨居老人。
4 參考文獻
1Jakobsson U,Hallberg IR.Loneliness,fear,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elderly in Sweden:a gender perspective〔J〕.Aging Clin Exp Res,2005;17(6):494-500.
2Russell D,Peplau LA,Cutrona CE.The revised UCLA Loneliness Scale:concurr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evidence〔J〕.J Pers Soc Psychol,1980;39(3):472-80.
3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4;4(2):98-100.
5Demura S,Sato S.Relationships between depression,lifestyl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community dwelling elderly:a comparison between gender and age groups〔J〕.J Physiol Anthropol Appl Human Sci,2003;22(3):159-66.
6趙華碩,許愛琴,金英良,等.徐州市農村空巢老人生存質量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8):1006-8.
7駱曉霞,朱燕波,王 琦,等.我國9省市老年人健康相關生命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09;3(2):74-7.
8廖八根.體育活動對養(yǎng)老院老年人生活質量影響的縱向觀察〔J〕.中國臨床康復,2005;9(28):185-9.
9王惠珍,史 雷,高鈺琳.廣州市省級養(yǎng)老院內老年人抑郁情緒及生活滿意度調查〔J〕.護理學報,2007;14(2):5-7.
10Antonucci TC,Okorodudu C,Akiyama H.Well-being among older adults on different continents〔J〕.J Soc Iss,2002;58(4):617-26.
11謝 姣,高艷斌.城市空巢老人焦慮抑郁發(fā)生率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21):2785-6.
12王希華,周華發(fā).老年人生活質量、孤獨感與主觀幸福感現狀及相互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4):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