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維 張冬梅 許 樂 鐘桂欽 鄧麗金 鄭智慧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
知信行(KAP)是知識、信念和態(tài)度、行為的簡稱,該理論是有關行為改變較成熟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衛(wèi)生保健知識和信息是建立積極、正確的信念和態(tài)度,進而改變健康相關行為的基礎〔1〕。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生活質量(QOL)定義為: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于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以及所關心的事情有關的生存狀況的體驗〔2〕,它包含了生理健康、心理狀態(tài)、獨立能力、社會關系、個人信仰和周圍環(huán)境〔3〕。照顧者的照顧知識水平可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課題擬探索照顧者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1.1對象 2011年2~12月,采用便利取樣法,對福州市3所醫(yī)院(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福建省人民醫(yī)院)和4個社區(qū)(上海街道社區(qū)、五鳳社區(qū)、南街社區(qū)、鼓樓社區(qū))的230例腦卒中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對進行調查。
1.2調查方法
1.2.1照顧者 采用自行設計的KAP問卷,此問卷在文獻查閱、實地調查、專家咨詢的基礎上,并通過主客觀相結合的方法對條目進行篩選之后編制而成。KAP問卷包括4部分:第一部分為一般情況;第二部分為K分問卷,共37個條目;第三部分為A分問卷,共12個條目;第四部分為P分問卷,共11個條目。K、A、P三者之和為總分,總分越高說明其照顧水平越好。KAP問卷總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98,K分問卷、A分問卷、P分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shù)分別為0.903、0.886、0.837。內容效度:由Spearman相關分析可知:K、A、P得分兩兩之間以及與KAP總分呈相關(P<0.01),各層次和總體得分相關系數(shù)在0.7以上。
1.2.2患者 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活質量量表簡表(WHOQOL-BREF),該量表由方積乾教授根據(jù)WHO生活質量測定量表簡表英文版翻譯并考慮中國國情制定而成,共26個條目,包括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huán)境領域和兩個獨立的有關總體健康和總體生活質量的問題。各條目按1~5級評分,各個領域得分通過計算其所屬條目相加的平均分再乘以4得到,得分越高,代表該領域的生活質量越好。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良好的區(qū)分效度和結構效度,是1份較好的用于測量中國人生活質量的量表,適合用于公共衛(wèi)生和其他醫(yī)學領域〔4〕。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包,對資料進行統(tǒng)計描述和Spearman相關分析等。
2.1主要照顧者的一般情況 230例照顧者中,男78例,女152例;年齡22~80〔平均年齡(54.15±14.81)〕歲;學歷:大專及以上54例(23.5%),中學及以下176例(76.5%);與患者關系:配偶140例(64.9%),子女75例(32.6%),其他15例(6.4%)。
2.2腦卒中患者的一般情況 230名腦卒中患者中,男148例,女82例;年齡29~90〔平均年齡(63.19±9.62)〕歲;缺血型腦卒中171例(74.3%),出血型腦卒中59例(25.7%);病程1~180個月〔平均(19.72±30.92)〕個月;住院1~15〔平均(2.90±2.39)〕次;有并發(fā)癥者216例(93.9%),無并發(fā)癥者14例(6.1%)。
2.3照顧者的KAP水平 見表1。
2.4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分 腦卒中患者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huán)境領域得分分別為11.62±2.81、12.76±2.48、12.96±1.78、12.51±2.0,QOL總分為50.59±6.90。
2.5KAP問卷各維度與生活質量問卷各領域的相關性 見表2。
表1 230名主要照顧者的KAP得分情況
表2 照顧者知信行及總分與QOL各因子及總分的Spearman相關分析
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腦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顧者的整體知識水平不高。其他腦卒中相關研究也表明腦卒中患者的照顧者在有關疾病癥狀、藥品名稱以及用藥和治療方面沒有得到足夠信息〔5〕。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①對于征兆及處理等涉及專業(yè)性的知識,對于非醫(yī)學專業(yè)的照顧者來說較難掌握。②每位患者的病情表現(xiàn)不同。比如征兆,并不是每位患者都會出現(xiàn),所以知曉率較低。③醫(yī)護人員沒有對照顧者進行有效的健康指導。據(jù)Dawne 等〔6〕對腦卒中患者及其照顧者的信息支持需要進行研究,分析患者在住院期間的不同階段對疾病知識及康復信息的不同需要,并證實醫(yī)護人員對患者及其照顧者提供的信息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④照顧者本人不重視,沒有關注相關信息。這就提示我們醫(yī)護人員要提高服務意識,積極開展針對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的健康教育,為照顧者提供方便、多樣和持久的信息支持,特別是專業(yè)性或技術性較強的知識,同時也可喚起他們在日常照顧過程中自覺貫徹的意識,從而達到提高照顧者照顧知識水平的目的。
本次調查認為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的照顧信念較為積極,這可能因為大部分照顧者是患者的親屬。
本調查表明照顧者的照顧行為還不夠積極。這可能是因為照顧者信念不夠,提醒我們在對照顧者進行健康知識傳授的同時,也要調動其積極性,以促進其主動獲取照顧知識,提高照顧行為。另外,照顧者長期照顧患者,會出現(xiàn)身心疲憊等情況,從而減弱其照顧患者的能力。因此,除了加強照顧者知識干預外,還要幫助其解決照顧困難,以提高其照顧水平。
本次調查顯示,腦卒中患者的QOL總體水平較低。進一步分析顯示,患者性別、年齡、學歷、卒中類型、并發(fā)癥數(shù)、后遺癥數(shù)、不良習慣數(shù)、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對其自身生活質量有影響。但是患者的職業(yè)、婚姻對其自身的生活質量沒有影響。女性、高齡、低學歷、出血性、并發(fā)癥數(shù)多、后遺癥數(shù)多、不良習慣數(shù)多、農村醫(yī)療保險的患者QOL越低。針對這類患者,更需要來自醫(yī)院、家庭及社會的關注,以提高其生活質量。
本文顯示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的KAP總體水平與患者的生活質量呈正相關。而照顧者的信念、行為與患者的生理領域不相關。這可能由于:①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在患者生理功能恢復的照顧知識水平偏低,還沒有形成足以強大的信念來改變其照顧行為,進而提高患者生理方面的生活質量。②腦卒中的康復是一個全面的、持續(xù)的、緩慢的過程〔7,8〕。腦卒中患者由于神經細胞損傷不能再生、某些神經通路中斷不能再接通,此時功能的恢復就有賴于神經系統(tǒng)的代償功能,然而功能的代償一般不會自動發(fā)展,需長期的學習和訓練〔9〕。所以,即使照顧者有較強的信念來改變其照顧行為,但也要遵循康復的規(guī)律。這就提醒我們對功能障礙的患者采取三級康復模式(三級甲等醫(yī)院神經內科-康復中心或康復科-社區(qū)醫(yī)療機構)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即對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同時,對其照顧者也進行相關的康復知識培訓與指導,使康復治療貫穿于患者的日常生活中,為患者下一階段的康復打下基礎,患者出院后,醫(yī)護人員定期上門指導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讓規(guī)范的康復鍛煉貫穿于整個病程〔10,11〕。
由于時間所限,本研究只是對福州市的腦卒中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進行調查,今后應該在國內有代表性的其他地區(qū)繼續(xù)進行調查,使結論更有說服力。
4 參考文獻
1黃敬亨.健康教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36-44.
2朱傳賢,代懷靜,霍貴玲,等.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及健康教育〔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10):133-5.
3柳衛(wèi)民,鄭麗芳,梅元武.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評估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康復,2005;9(29):142-4.
4郝元濤,方積乾,Power MJ,等.WHO生存質量評估簡表的等價性評價〔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20(2):71-6.
5李愛東,黃宗青,劉洪濤,等.腦卒中患者及家屬對腦卒中與康復相關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水平的調查〔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3):252-4.
6Dawne G,Fiona C.Information needs for patients and carets following stroke〔J〕.Nursing,2005;17(6):14-6.
7葉財?shù)?陳立典,楊珊莉,等.腦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礙的社區(qū)康復效果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2):163-5.
8胡永善,吳 毅,劉世文,等.三級康復治療改善卒中偏癱患者認知功能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07;34(1):6-11.
9朱鏞連.神經康復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11-27.
10Haeuber E,Shaughnessy M,Forrester LW,etal.Accelerometer monitoring of home and community-based ambulatory activity after stroke〔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04;85(12):1997-2001.
11肖玉華,徐 玲,葛美紅.三級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影響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0;24(2):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