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莉 陳華凝 黃凌寧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干部病房,福建 福州 350005)
糖尿病足潰瘍是糖尿病后期的嚴重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大約15%的糖尿病患者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間段會發(fā)生糖尿病足部病變,其發(fā)病風險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1〕。也有研究統(tǒng)計,糖尿病足部病變的患者占糖尿病住院者的12.4%,糖尿病足潰瘍的截肢率高達7.3%,糖尿病患者因足病引起的醫(yī)療花費是普通患者的10倍〔2,3〕,糖尿病足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負擔。因此了解糖尿病患者并發(fā)足部潰瘍的危險因素,針對危險因素提出一級預防措施,對于降低糖尿病足病的發(fā)病率具有重要意義。
1.1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來源為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診斷60例2型糖尿病并發(fā)足部潰瘍患者(DF組)及84例不合并足部潰瘍的2型糖尿病患者(NDF組),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12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頒布的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診斷標準,即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者餐后2 h血糖(OGTT)≥11.1 mmol/L,既往確診為糖尿病且正在治療為本次糖尿病的診斷依據(jù),糖尿病足的診斷依據(jù)為糖尿病患者存在與糖尿病神經(jīng)學異常及末梢血管病變有關的下肢或足部感染、潰瘍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入選標準:(1)無嚴重的肝、腎、肺疾病、心力衰竭痛風病史;(2)近期未用過抗凝劑及利尿劑等。
1.2調查方法及指標 對144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兩組患者之間的基本資料〔年齡、性別、病程、體重指數(shù)(BMI)、血壓〕、代謝指標(FPG、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纖維蛋白原、血尿酸、血空腹胰島素、24 h尿微量清蛋白、總膽固醇、HDL-C、 LDL-C)及糖尿病并發(fā)癥(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周圍神經(jīng)病變、外周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缺血性心臟病)進行對比分析,比較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有無差異。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χ2檢驗,并對資料進行多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計算各因素的OR值及 95%可信區(qū)間(CI)。
2.1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DF組患者平均年齡、平均病程、收縮壓糖化血紅蛋白、血纖維蛋白原、24 h尿微量清蛋白、BMI、血尿酸、血空腹胰島素及HDL-C與NDF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DF組患者糖尿病腎病(37例)、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26例)、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45例)及外周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39例)發(fā)病率均高于NDF組(分別為33、20、40、31例)(P<0.05),缺血性心血管病發(fā)病率無顯著差異(11 vs 13例)。
表1 DF組與NDF組研究對象基本資料比較±s)
2.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fā)足部潰瘍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上述變量放入Logistic回歸模型中進行多因素分析,將糖尿病足做為應變量,得出高糖化血紅蛋白、高血纖維蛋白原、高收縮壓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外周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是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fā)足部潰瘍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fā)足部潰瘍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糖尿病足病是一種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生命與健康的疾病,其發(fā)病原因較為復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糖尿病足患者年齡及病程均高于非糖尿病足患者,其原因可能與高齡引起的人群抵抗力低下、生理機能減退等有關,而病程較長的患者一般血糖控制不良,各種并發(fā)癥發(fā)病率較高。而多因素分析顯示年齡及病程均與糖尿病足的發(fā)病無關,可見年齡及病程均不是糖尿病足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糖尿病足的發(fā)生與血糖的長期控制不良密切相關,高血糖狀態(tài)時山梨醇旁路代謝異常激活,刺激動脈平滑肌細胞及成纖維細胞增生,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此外,血糖與血紅蛋白結合成糖基化血紅蛋白,使其輸氧功能下降,進而引起局部組織發(fā)生缺血、缺氧、代謝障礙,皮膚組織供血不足,最終導致肢端的潰瘍壞死。另一方面血糖長期控制不佳,造成機體高凝狀態(tài),血黏度增加,血栓形成增多進而血管管腔變窄,其次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可以引起糖基化終末產物形成增多,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炎癥因子增多,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4,5〕。研究稱,糖化血紅蛋白每增加 2%,足部潰瘍的發(fā)生率增加1.6倍,截肢的發(fā)生率增加1.4~1.5倍〔6,7〕。本研究發(fā)現(xiàn),DF 組 HDL-C 比 NDF 組顯著下降,這可能與HDL-C能降低動脈粥樣硬化進程有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血壓是糖尿病足發(fā)生的危險因素,這可能與高血壓,尤其是收縮壓的升高可導致內皮依賴的血管舒張功能障礙及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增加,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最終導致糖尿病足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關。
糖尿病患者的神經(jīng)病變、微血管及大血管病變、感染共同構成糖尿病足復雜的病理生理改變。血管病變導致血管硬化狹窄,引起血供不足而神經(jīng)病變可引起足部皮膚感覺減退或喪失,足底壓力感閾值升高,肢體對外界刺激反應減弱,這種情況下患者足部易受到物理因素損傷而引起糖尿病足。
綜上,預防糖尿病足的重點在于良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同時保持正常的血壓、血脂水平,預防和延緩糖尿病血管及神經(jīng)病變,定期復查,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糾正,對于延緩糖尿病足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截肢率具有重要意義。
4 參考文獻
1常寶成,潘從清,曾淑范. 208 例糖尿病足流行病學及臨床特點分析〔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 (2) : 129-30.
2Shahbazian H, Yazdanpanah L, Latifi SM.Risk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for foot ulcers according to risk classification consensus of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Diabetic Foot (IWGDF) 〔J〕. Pak J Med Sci,2013;29(3):730-4.
3吳護群,陳 戈,盧 汶. 糖尿病足的基礎知識教育及防治〔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 (5):572-4.
4Monteiro-Soares M, Boyko EJ, Ribeiro J,etal.Predictive factors for diabetic foot ulcer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12;28(7):574-600.
5Jongsareejit A, Potisat S, Krairittichai U,etal. The Thai DMS diabetes complicationsproject: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Thai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J Med Assoc Thai, 2013;96(11):1476-82.
6李 莎,呂麗芳,鐘曉衛(wèi). 糖尿病足相關危險因素十年調查分析〔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8) : 2539-41.
7Win Tin ST, Kenilorea G, Gadabu E,etal.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complications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in Pacific Islands countries〔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3. doi: 10.1016/j.diabres.2013.09.017. 〔Epub ahead of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