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校園暴力事件的頻發(fā),顛覆了人們心中天真可愛孩子的形象,讓我們對“人性本善”提出質(zhì)疑。
實施暴力行為的孩子固然是犯罪的主體,但其監(jiān)護人及責任方也不能脫離責任,對孩子無刑罰不代表事件無處罰,警方?jīng)]法“處理”孩子,卻應追究其他責任人的責任。其一,事件中該學生在校內(nèi)多次被打,學校作為監(jiān)管方理應承擔相應責任。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7條明確表示: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nèi)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其二,孩子父母作為監(jiān)護人理應承擔民事責任。孩子犯罪,父母應是第一責任人,法律在追究民事責任方面不能手軟,否則犯罪孩子看不到事件造成的惡性后果,也就得不到警醒,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父母也認識不到教育的重要性,那樣會給社會造成焦慮和不安。
面對惡性暴力行為的孩子,有人建議降低刑責年齡,但是刑法卻不能成為唯一的希望。且不說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是否真正認識了解自己所做的事,只說一旦刑責,能否達到教育的效果,是被改造的可能性大,還是被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大?刑責不是為了平受害者之怨而存在的,其本意應是改造罪犯,洗滌心靈。孩子心性未定,模仿性強,家中教養(yǎng)或可有益,獄中人員混雜,缺少關愛,被污染的可能性較大。從這方面來說,降低刑責年齡并非良藥,面對暴力孩童的“病態(tài)”行為,致力于懲罰,不如致力于“治病”,如何幫助“性本惡”的孩子完成救贖是未竟的法律之問,社會之問。
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日益凸顯,暴力的背后是否有家庭的影子?面對孩子犯罪,刑罰可免,心理干預不可免,首先,應建立專業(yè)系統(tǒng)的矯正機構,一方面提高國內(nèi)孩子心理保健的意識,防范暴力在孩子心中滋生,另一方面完善法律,對已經(jīng)犯罪的孩子進行強制心理干預,而非放任自流。其次,孩子做出危害性行為,就是父母教育不夠、監(jiān)管不到位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應對父母的教養(yǎng)能力提出質(zhì)疑,進行專門培訓干預,這是對孩子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在孩童惡性事件頻發(fā)的今天,法律不能頻頻缺位,應盡快健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干預制度,建立相應的保健體系和機構,通過立法加以明確,促使其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