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梅,陳紹榮 (新疆烏魯木齊市堿泉一街第四人民醫(yī)院測評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強迫癥是一組以強迫癥狀為臨床表現(xiàn)的神經(jīng)癥,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給患者及其家庭都帶來巨大的痛苦和負擔[1],筆者將心理護理干預應用于臨床治療中,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共收治強迫癥患者68例,參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排除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及臟器功能障礙患者,同時排除有其他嚴重智力障礙、認知障礙及有精神病癥狀者。觀察組34例,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齡(48.1±2.1)歲,強迫癥狀持續(xù)時間為(15.7±2.2)個月;其中小學5例,初中12例,高中9例,大學及以上8例;對照組男25例,女9例,平均年齡(44.8±2.5)歲,強迫癥狀持續(xù)時間為(13.9±2.3)個月;其中小學7例,初中10例,高中12例,大學及以上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及強迫癥狀持續(xù)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相同的藥物治療,所有患者進行1周的清洗期,治療第1周給予SSRI類藥物帕羅西汀,20 g/d,第2周增加到40 g/d,第4周增加到60 g/d,劑量增加時以患者能夠耐受為準,如出現(xiàn)不良反應則相應減少用藥量;氯丙咪嗪首周劑量為25 g/次,2次/d,2周后增加到60 g/次,2次/d;兩組均給予藥物治療8周[2]。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介入心理護理干預,干預措施包括:①護理人員與患者積極主動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疾病認識及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等;②詳細為患者解答疾病相關(guān)問題,指導患者進行心理和身體方面的調(diào)整;③解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悲觀、抑郁等情緒,發(fā)現(xiàn)不良情緒后及時進行疏導。
1.3 評價方法:以當面問答和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評價方法采用Yale-BOCS強迫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及SCL-90中的強迫因子評價量表,對兩組患者進行各項評分;以Yale-BOCS強迫癥量表治療前后差值判斷臨床療效:顯效即Yale-BOCS評分差值減少≥70%,SCL-90強迫因子評分≤2.0,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有效即差值減少≥50%,SCL-90強迫因子評分≤2.5,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無效即SCL-90強迫因子評分和Yale-BOCS評分差值無明顯變化,臨床癥狀未見減輕[3]。將顯效和有效視為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8.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8.9%,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評分比較(
表1 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評價方法 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Yale-BOCS 23.03±2.42 16.52±3.17① 10.65±2.63①22.25±1.94 19.52±3.86 15.01±2.57 HAMA 10.17±1.08 7.15±1.23① 3.36±1.07① 11.05±1.46 8.79±1.15 6.17±1.08 HAMD 12.55±2.14 7.69±1.43① 5.38±1.54① 12.37±1.86 9.66±1.47 7.28±1.39 SCL-90強迫因子 3.27±0.17 1.95±0.46① 1.59±0.64①3.14±0.28 2.41±0.37 1.92±0.31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強迫癥是神經(jīng)癥的一種,屬于輕的精神疾病,但強迫癥的治療相比抑郁癥、焦慮癥都要困難,在臨床工作中是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4]。強迫癥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但部分研究表明,強迫癥與遺傳因素、個性特點、應激刺激等眾多因素有關(guān),臨床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抗強迫藥物主要為SSRI類藥物,該類藥物往往也可以治療焦慮、抑郁等精神類疾病,在正確選擇治療藥物的基礎(chǔ)上遵循長期、足量的原則,強迫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均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將心理護理干預應用到臨床治療中,醫(yī)師通過言語或非言語交談,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醫(yī)患關(guān)系,幫助患者克服和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情緒障礙、認知偏見以及適應問題,這些干預方法的應用能顯著提高單純藥物治療效果。
總之,介入心理護理干預的患者強迫癥狀得到顯著改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未接受心理干預的患者,由此可見,心理干預對于強迫癥的治療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1]楊建明,蘭光華.強迫癥患者的癥狀群分型及其臨床特征[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0,36(2):69.
[2]王 微,張惠梅,賈傳魯,等.氟伏沙明合并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強迫癥的臨床療效[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9,18(10):897.
[3]朱志先,章 華,楊越秀.多模式行為療法聯(lián)合氟西汀治療強迫癥的臨床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31(3):401.
[4]王雪梅,肖澤萍.強迫癥治療方法及進展[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9,18(11):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