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愛萍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新年的鐘聲還在凜冽的寒風(fēng)中簌簌傳遞,著名作家史鐵生結(jié)束了40年與疾病的抗爭,平靜、安詳?shù)亻]上了疲憊的眼睛。
此時,有一個女人,沉默虛空。她默默地看著屋子里的一切,一切的東西上都是他在的痕跡:坐過的輪椅、看過的書、最喜歡的那件藍色風(fēng)衣……再也沒有人懂她的訴說,她也不再想說。
失去史鐵生,就是失去了她一半的生命。她該如何獨活?
她,就是陳希米,史鐵生的妻子。
她曾以為他的死,也扼殺了她的生命,卻在四年后的今天,2014年年初,憑借處女作《讓“死”活下去》,成為第十二屆華語文學(xué)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提名者。
你比我想象的樣子還要好
1979年2月10日,史鐵生的短篇小說《愛情的命運》以首篇的位置,發(fā)表在西北大學(xué)學(xué)報《希望》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
《希望》讓史鐵生的愛情也從此踏上希望之旅。
其時,陳希米是西北大學(xué)數(shù)學(xué)系的學(xué)生,卻因出眾的文學(xué)才華,躋身校報編輯行列。那是一個桃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春天,酷愛文學(xué)、右腿有輕微殘疾的她,目光與史鐵生的文字初次相遇,心瞬間被擊中了,愛的種子就此在春光中播下。
陳希米拋出了欣賞的橄欖枝。書信,在陜西與北京兩地輾轉(zhuǎn);情感,在書信往返之間流淌;距離,在情感碰撞中縮短。
終于,陳希米忍不住了。她跑到北京,專程去看望他,莽撞地向他約稿。見了面,史鐵生第一句話是:“你正是我想象的樣子?!标愊C谉崆榈卮穑骸澳惚任蚁胂蟮臉幼舆€要好?!?/p>
陳希米想象的史鐵生,絕不是一個外表英俊的男人。她眷戀的,是他內(nèi)在的氣質(zhì)與橫溢的才華,是他文字里時時流露出的深刻與幽默。
這是愛嗎?雙腿殘疾的史鐵生多么渴望啊,可他深深知道自己的殘缺,他把“不能進入”寫進心底。
這是愛嗎?這只是一時的迷戀與沖動,甚或只是同情,你不能讓那個一輩子坐在輪椅上的男人毀了自己。喧囂的世俗聲,幾乎淹沒了陳希米。是啊,一個是天之驕子的大學(xué)生,一個是街道小廠的工人,況且,后來因為雙腿癱瘓和腎病,他只得回家休養(yǎng),連工作都沒了,拿什么來支撐愛情的小窩?
陳希米不是沒有過斗爭。熱烈的感情與冷酷的現(xiàn)實不斷碰撞,最終,1989年,那個“很年輕、很美麗、很溫柔、很明朗,氣質(zhì)仿佛濾過的透明的水”一樣的陳希米,成了史鐵生的妻子,成了史鐵生的眼睛和雙腿。
那一年,他38歲,她28歲。
陪伴他不是犧牲而是收獲
他們開始了凡俗的夫妻生活。
柴米油鹽、縫洗漿補,于普通的夫妻,或許只是瑣屑與冗繁,于他們,卻更添了細碎、無奈與痛苦。除了睡覺,史鐵生都在輪椅上,這就意味著,再簡單不過的吃喝拉撒洗,對他來說都是一次次艱難的抗爭。
陳希米有一份出版社編輯的工作,她必須盡力做好,這是他們生活可靠的經(jīng)濟來源。而其實,照顧史鐵生才是陳希米最大的工作。照料這個號稱“專業(yè)是生病,業(yè)余是寫作”的丈夫,那雙編輯著優(yōu)雅文字的白皙的手,連著她那顆充滿愛戀的心,低調(diào)、素樸,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地做著那些平庸的雜事。那是無數(shù)次的翻身擦洗按摩揉捏,是無數(shù)次的端茶遞水吃藥換藥,更是無數(shù)次在醫(yī)院與家之間的奔波勞頓,伴隨著無數(shù)次跌入谷底與化險為夷……
這是21年,是21個365天。如果,陳希米每天為史鐵生擦洗1次,就是7665次;如果,陳希米每夜為史鐵生翻身3次,就是22995次;史鐵生每周透析3次,12年透析1877次。這,意味著每隔兩三天,陳希米就要陪史鐵生去醫(yī)院,看他靜靜地躺上五個小時,看他身體的血液在儀器里不斷被淘洗,爾后置換回心臟。有人說,每一次透析都是一次生命的絕唱。而陳希米,就做一束溫暖的光,一直陪伴在他身邊,一次次地燃起他對未來的希望。
好友陳村感慨道:“我永不能忘記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種忘憂的笑、忘我的笑、來去自由的笑、讓看見的人也喜悅的笑……有了她的笑,那個凝重的50歲的史鐵生再沒有裝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p>
但陳希米沒有覺得自己是犧牲者。他們是那么幸福,不是做給人家看的幸福,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情不自禁的滿足。
奧地利作家托馬斯·伯恩哈德曾說過:“每當我們身邊有一個人,一個可以與其無所不談的人,我們才會堅持活下去,否則不行。”陳希米對這話特別有同感。她以為,得到史鐵生并有機會不離不棄地照料他一生,是上帝對她的眷顧。
史鐵生身體好的日子,她就念著她喜歡的書上的句子,他用心聽著。他看的書都是她買回來的,她喜歡的書一定是他喜歡的。讀書,思考,討論,講述,是他們?nèi)粘I畹膽T常模式。這樣不斷吸取、碰撞,心靈始終滌蕩著鮮活血液。他們不買房子不評職稱,不炒股票不開汽車,在精神的世界里,一起攀登著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度??粗疯F生寫出那些杰出而豐滿的文字,做他的第一個讀者,陳希米覺得很甜蜜。而寫出那些深邃的文字,并可以第一個給她看,也是史鐵生最大的幸福。
他和她是那么的知足,知足得甘之若飴。
從此要一個人決定一切做一切
相互依傍了21年,史鐵生獨自離開了人間。
給史鐵生慶祝60歲生日的蠟燭已經(jīng)買好,美酒早已釀制,可他,卻提前四天走了。陳希米,怎么能夠接受?他們的家,就是他和她。如今,他走了,她不知道家在哪里。愛情,就是共生。如今,共生中的一個人被上帝帶走,這該是多么殘忍的事情。
史鐵生的60歲,竟是他的葬禮。陳希米麻木地說話、張羅著。事后她回憶說:“似乎整個人進入一種虛空,不知道傷心,不知道哭,也不知道餓,不知道渴……”
葬禮后,陳希米沉浸在丈夫沒有離開的幻覺中。好長好長時間,每當她做出什么決定,總要在心里征求他的意見。每當她走在街上,就仿佛看見,他搖著輪椅,一路絮絮叨叨地和她說話……
曾經(jīng),他們一起決定一切事,并且總是意見一致。而今,她再不能問他“怎么辦”了。史鐵生很早就考慮過,如果自己死了她將如何活下去,他認真地告訴她:“我死了,你要記住,你的一切決定都是對的,你做的就是最好的?!倍愊C走€是無法習(xí)慣這種變化。
那不是痛苦,那是虛空,是無能為力的絕望。沒人能真正安慰到陳希米,最終每個人都要回家,她也要回家,獨自一人。
她抵觸參加任何紀念史鐵生的活動。有人找她做雕像、舉辦朗誦會、開紀念會、出版紀念文集、紀念演出……她一概回兩個字:“謝謝?!?/p>
朋友們都勸她:“現(xiàn)在,你得記得你是陳希米,而不只是史鐵生的老婆?!笨蓛H僅想象一下這種分割,她也不能忍受。這些年來,她是配角,和他演出了一場不同凡響的戲劇,現(xiàn)在主角走了,配角得走到舞臺中央,去將戲進行下去?陳希米說:“我沒有這樣的熱情。”
沉默中,陳希米重讀了尼采、卡夫卡、羅蘭·巴特等西方先哲的著作。在書中,她與史鐵生繼續(xù)著一場場對話。她學(xué)著釋然地面對孤獨,“盡量地孤獨,抓住意義;不要自憐,讓孤單捕獲?!?/p>
她想起,丈夫去世前幾年,把寫給她的情詩《希米,希米》拿出來發(fā)表。居然發(fā)表情詩——多么不像他。他是在為死做準備,他要感激她,彰顯她,要給她榮耀,相信她有自己的光彩?,F(xiàn)在她才懂得他的良苦用心。
他還說過:不要墓地,只要她想到他,無論在何處,那兒就是墓地。他是希望自己在她心中活下去么?
終于有一天,她拿起筆,寫下第一個字的時候,她感覺他就在身邊。曾經(jīng)是他寫,她看;如今是她寫,他看。他們一起討論、推敲,一起斟酌、滿足。
望著窗外一叢一叢的新綠,陳希米在絕望的“死”之后,找到了活下去的動力。她終于明白,最好的懷念方式,就是好好活下去,活出意義,他會與她共生。
2013年,陳希米出版了《讓“死”活下去》。這本充滿哲理思辯的書,深情但不濫情,真誠地袒露種種思考,展示著一顆探索之心對生活的誠意。
如今的她,重新走出家門,融入人群,融入世界。因為她還將繼續(xù)寫下去,不僅僅寫史鐵生,還要寫沒有他之后,她自己的故事。
在失去他之后,她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光彩。
(編輯 趙瑩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