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子然
景云鐘鑄工技巧嫻熟,雕工精致,顯示了唐代高超的金屬鑄造技藝;其鐘聲清晰洪亮,音質(zhì)優(yōu)美,曾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用作新年鐘聲。
在中國歷史上,鐘作為一種器物,除了用作報時之外,通常還在宗教中擔(dān)當(dāng)著法器的角色,有著“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衡、疏冥味”的作用,而“暮鼓晨鐘”這個詞,最初形容的就是佛寺中的鐘與鼓。
鐘作為法器,并不為佛教所專美,道教也多有使用。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鐘亭里,就陳放著一口1200多年前道觀使用過的銅鐘——景云鐘。
景云鐘的鑄造與得名,和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guān)。公元710年,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一起發(fā)動政變,殺死了把持朝政的韋皇后及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人,一生命途多舛的唐睿宗李旦,在動亂中被擁戴復(fù)位。復(fù)位后的李旦,不但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景云”,同時還開始疏遠(yuǎn)佛教,崇尚道教,于是在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飽受打壓的道教,開始有了復(fù)興的跡象。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京城長安的著名道觀景龍觀(現(xiàn)址在今西安西大街)決定鑄造一口銅鐘來紀(jì)念,鑄成的銅鐘直接就用年號“景云”來作名字。
為了顯示這口鐘的莊嚴(yán)與重要,銅鐘被蔓草紋帶分為3層,每層6格,每個格子里都鑄有飛天、翔鶴、走獅、騰龍、朱雀、獨角獨腿牛等瑞獸,李旦親自書寫了鐘身上的銘文,內(nèi)容為宣揚道教教義,闡述景龍觀的來歷、鐘的制作過程以及對鐘的贊揚等。
景云鐘的頂端,鑄刻著一只叫做“蒲牢”的蹲獸。在民間傳說中,蒲牢為“龍生九子”之一,非常喜歡音律,而且善于嘶鳴,叫聲洪亮。尤為特殊的是,這種異獸非常害怕鯨魚,一旦碰到鯨魚,往往被嚇得大叫不止。所以,為了讓鐘聲洪亮,撞鐘的撞柱也被雕刻成了鯨魚的形狀。
銅鐘鑄好后,最初被懸掛在景龍觀的鐘樓上,那清晰洪亮的鐘聲,不斷對長安百姓提示著光陰的可貴,“當(dāng)、當(dāng)、當(dāng)”的鐘聲一直在長安城上空回蕩,直到明朝時才被終止。
明萬歷十年(1582年),西安城擴建,在城中心建了鐘樓,將原本位于舊城的景云鐘遷移安置到此。但詭異的是,景云鐘被移到這里之后,無論如何敲擊,卻再也發(fā)不出一聲鳴響,于是人們只好復(fù)制了一口鐘來替代它,正品的景云鐘就一直被存放在鐘樓,直到1953年才被移入文廟(即今碑林)保護起來。
但這口神奇的鐘注定了不甘沉默。1964年,景云鐘被運送到日本參加世界名鐘大賽,在大賽上,這口沉寂已久的鐘竟然一鳴驚人,再次發(fā)出了振聾發(fā)聵的聲音,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績。被運回國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其鐘聲進(jìn)行了錄音,并作為新年鐘聲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