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
電子游戲機從誕生到現在,只不過短短40余年的時間,卻已經歷了7個時代的跨越。每次創(chuàng)新都代表了當時科技水平的高度,也成為一代人腦海中永恒的回憶。
早在1968年,美國人拉爾夫·巴爾就開始思考如何制造一套真正意義上的電子游戲系統(tǒng)。經過長達4年的研發(fā)和測試,這套系統(tǒng)終于在1972年問世,它的名字叫做“奧德賽”。
“奧德賽”是世界公認的第一臺家用電子視頻游戲機,在當時那個年代,它已經非常完美了。拉爾夫認為,“奧德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數字主機,雖然這個主機擁有一個獨立的模擬信號輸出轉換裝置,并且采用了大量非數字化的元件,但是主機的工作原理是基于不同部件之間的電子信號轉換的?!皧W德賽”還配備了獨立的卡槽,玩家可以自主更換有著不同內容的游戲卡帶。這個主機甚至提供了一個擴展槽,通過這個擴展槽,游戲廠商可以配合游戲軟件設計,擴充芯片,使主機實現更多的效果(類似任天堂SFC的FX芯片的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奧德賽”是個啞巴,它缺少聲音元件,不能發(fā)聲。
“奧德賽”的控制器是兩個旋鈕控制器。這種控制器其實是一種“拿來主義”,80后可能還記得家里那臺古老的黑白電視機,上面分別有兩個用于選擇頻道和調節(jié)音量的旋鈕。這種黑白電視機就是“奧德賽”模仿的對象。
Atari 2600是雅達利在1977年10月發(fā)行的一款游戲機,在當年風行一時,成為電子游戲的第二代代表主機,也是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家用游戲主機系統(tǒng)。Atari 2600游戲機可以稱得上是現代游戲機的始祖。
Atari 2600創(chuàng)造性地引入了游戲主機與卡帶分離、電視與游戲主機分離的游戲系統(tǒng),巧妙地利用了普及率極高的家用電視機作為游戲屏幕,既降低了使用者的成本,又保證了很好的視覺效果。Atari 2600拋棄了過時的旋鈕式控制器,使用了搖桿控制器,包括1個帶按鈕的搖桿和1套對戰(zhàn)搖桿。
Atari 2600對以后的游戲主機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并開創(chuàng)了通過游戲卡帶盈利的全新商業(yè)模式。
更多的制造商在這個時代涌現出來,最著名的世嘉和任天堂就在當時成為了死對頭。
SG-1000是世嘉于1983年推出的第一部家用游戲機。次年,世嘉又推出了它的改進型主機SG-1000 Mark II。同年,任天堂則開發(fā)出了Family Computer游戲機(簡稱FC,即紅白機)。由于FC帶來了先進的游戲開發(fā)理念和革命性的游戲技術,因此當它上市之后,SG-1000便失去了絕大部分市場,FC也被眾多玩家公認為電視游戲真正的鼻祖。
FC上有1個復位開關、1個電源開關、1個游戲卡插槽、2個帶有十字方向鍵的手柄(游戲控制器),主手柄上有“選擇”和“開始”按鈕。主機背面有電源接口、RF射頻輸出接口、視頻圖像輸出接口和音頻輸出接口。主機正面還有一個擴展端口,用于連接光線槍、連發(fā)手柄等外部設備。
FC的十字手柄是游戲控制器史上的經典之作,FC也是第一款將方向控制器設置于左側的專用游戲控制器。對于慣用右手的人來說,用左手進行方向控制似乎更加得心應手。它獨特的十字形方向控制器使用便利,定位精確。為了減少連續(xù)按鍵給控制器帶來的損耗,任天堂還開發(fā)了帶有連發(fā)按鍵的游戲手柄。此外,左手控制方向,右手負責按鍵這種合理的分工設置,大大提高了玩家操作的效率和舒適度。時至今日,大多數游戲控制器仍沿襲了這一設計,可見其優(yōu)秀程度。
1987年,掌上游戲系統(tǒng)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GB、GBA、GBM等一系列游戲機,相信對90后玩家來說肯定不陌生。GB(Game Boy)是由Nintendo開發(fā)的一種拔插卡帶式掌上游戲系統(tǒng),由著名的的游戲家橫井軍平設計開發(fā)。GB配有一個反射型灰色液晶屏幕,玩家使用時可以隨時更換游戲卡帶,并存儲游戲進度。而且,GB玩家之間還可以通過通信電纜相互連接,進行聯(lián)機對戰(zhàn)。
令許多90后玩家難忘的寵物小精靈游戲卡帶,在1990年代起風靡全球,間接地刺激了GB的銷售,GB系列游戲機在全球范圍內已累計銷售超過兩億臺,這足以讓它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電子游戲機。
掌上游戲機的出現也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操作模式。雖然機體形式還停留在按鈕操作上,但它增加了震動反饋功能。此外,GB Color還可利用紅外通信機與專用的計步器交換資料。
1993年,任天堂和索尼開始合作研發(fā)次時代主機。然而在研發(fā)期間,兩家公司因為儲存媒體爆發(fā)了嚴重沖突。索尼認為應該用CD光盤作為游戲的儲存媒體,因為光盤儲存容量大,成本低,攜帶非常方便。而任天堂則堅持使用卡帶,他們認為卡帶讀取速度更快。雙方的意見無法調和,最后,任天堂單方面終止了合作。這個舉動徹底激怒了索尼,為了不讓成型的產品付諸東流,索尼決定獨自將“PlayStation(簡稱PS)計劃”進行下去?;蛟S,索尼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個看似剛愎的堅持竟然改變了整個家用游戲機的發(fā)展進程。
PS最大的本領就是高超的圖像處理能力,PS配備了專用的3D處理器,使圖像的運行速度高達30MIPS(百萬次計算/秒)。也就是說,1臺PS游戲機1秒能進行3000萬次多邊行演算,這大大增強了游戲畫面的表現力。
如今,PS游戲機已經開發(fā)到了第四代(PS4)。憑借對PS系列產品的成功研發(fā),索尼也一舉超越任天堂和世嘉,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游戲設備制造商。
世界最大的電腦軟件公司——微軟,在2001年推出了兩款非常成功的產品。其中一個是屹立于操作系統(tǒng)十余年的WindowsXP系統(tǒng),而另外一個就是XBOX——微軟公司第一代家用游戲主機。
XBOX憑借微軟在應用程序設計上的強大實力,以及完美的兼容性,一經面世就一鳴驚人。XBOX內裝英特爾公司制造的Pentium III基本中央處理器和DVD-ROM光驅,配備了8GB容量的硬盤。再加上以太網卡的運用,XBOX滿足了多人在線網絡對戰(zhàn)和實時更新的能力。而且,它也為之后的網絡游戲及在線對戰(zhàn)平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
XBOX的出現,并沒有給控制器的發(fā)展帶來實質性的改變,但因為它,電腦游戲開始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娛樂首選。
Wii是任天堂公司推出的第五部家用游戲主機,雖然其硬件性能根本比不上同級別的XBOX 360和PS3,但它的制造成本最低,售價更便宜,所以普及程度也更高。
不過,真正讓它成為第七代游戲主機代表的原因,是它與眾不同的控制器。除了像一般遙控器可以由按鈕來控制外,它還具備了另外兩項功能:指向定位及動作感應。前者就如同光線槍或鼠標一般可以控制屏幕上的光標,而后者則可以偵測三維空間當中的移動和旋轉。結合這兩種功能,就實現了所謂的“體感操作”。
Wii的遙控器叫做Wii Remote,在不同的游戲中,它可以化身為球棒、釣魚桿、方向盤、劍、槍、手術刀、鉗子……使用者可以用它來完成揮動、甩動、砍劈、突刺、回旋、射擊等各種動作。Wii的這種全新的體感操作使得很多非傳統(tǒng)玩家(女性和中老年人)都開始嘗試使用游戲機,這讓任天堂開辟了全新的市場。
雖然最新的Wii U又進行了很多嘗試性的改變,但這僅僅是個開始。相信在第八代、第九代的游戲主機及控制器上,還將會有更多顛覆我們傳統(tǒng)游戲方式的產品出現。電子游戲機的發(fā)展,與其說是主機的發(fā)展,倒不如說是操作方式的發(fā)展,從旋鈕、搖桿,到按鈕、體感,再到如今的觸控、神經系統(tǒng)控制?;蛟S每一代游戲主機的名稱,在你的腦海中未必那么真切,但是每一次操作方式的改變,都會讓人們記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