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
追捕、躲藏、殺戮,一幕幕驚險的場景詮釋、演繹著大自然殘酷的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職業(yè)殺手,它們生活在叢林的角落里,施展各自的獨門秘籍,螳螂就是其中之一。
在昆蟲的王國里,螳螂被視為不折不扣的殺手,由于螳螂平時總是把兩個前臂收于胸前,像是在祈禱,法布爾等西方學(xué)者把螳螂稱為“祈禱者”。其實,螳螂這種虔誠姿態(tài)的背后卻暗藏殺機,這正是它捕獵前的標準姿勢。螳螂的家族很龐大,目前,全世界共有2000多種,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大部分地區(qū)。在我國,螳螂的種類也很多,目前已知的就有百余種,其中蜚聲江湖的有麗眼斑螳、棕污斑螳、廣腹螳、薄翅螳、中華大刀螳等等。螳螂是肉食性昆蟲,從若蟲到成蟲一直肉食。
螳螂的頭呈三角形,能任意旋轉(zhuǎn),頭生一對多節(jié)且絲狀的觸角,平添了幾分威武;頸細長,一對相距較遠外突復(fù)眼,六足。螳螂平時潛伏在不同的植被中只對移動的物體感興趣。捕獵時靠頭部的轉(zhuǎn)動來盯住獵物,螳螂前臂的一、二關(guān)節(jié)生有不規(guī)則的鋸齒狀硬刺,這是它值得驕傲的一對秘密武器。獵物一旦被螳螂捕捉到,接下來的一切反抗都是徒勞的,因為在螳螂帶刺的“鐵”夾子下,獵物越是掙扎越是加速死亡,逃跑成為了一種妄想。也許,這就是殺手的性格。
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有“螳臂擋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有關(guān)螳螂的成語。由于螳螂平日里捕捉的大多為害蟲,對莊稼有益,所以一直受人們的喜愛。
危機四伏的童年
螳螂從卵鞘里鉆出來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殺手不平凡的一生。就以我國北方常見的中華大刀螳螂來說,它歷經(jīng)4個月的若蟲期、一個月的成蟲期、交尾產(chǎn)卵、以卵鞘越冬、來年孵化這一漫長過程,來完成一年一個世代的。每年的五月,樹木枝繁葉茂,野草叢生,適宜的溫度,讓螳螂的孵化悄然來臨。小螳螂在媽媽編織的卵鞘里睡了快8個月了,終于熬到蘇醒的這一天。它們迫不及待地從卵鞘的兩側(cè)鉆出并懸吊而下,形成絕妙的奇觀。它們依靠腹部的細絲與卵鞘相連,開始是被一個長方形的、薄薄的膜包裹著。小螳螂左右搖擺一會兒后才破膜而出,等到整個身子變得稍硬些了,便爬到一旁休息。然而,在這個孵化過程中,并非所有的小螳螂都那么幸運。有很多小螳螂因為無力掙脫掉卵膜,掛在細絲上慢慢地死去;有的螳螂雖然掙脫掉卵膜,但因為十分弱小,剛一落地就遭到螞蟻的圍剿,成為螞蟻的美餐。只有一小部分幸存的螳螂被風(fēng)吹或依靠自己的腳力擴散開來,由此開始了自己蟲在江湖的多舛命運。
螳螂屬不完全變態(tài)昆蟲,受外骨骼的制約,靠不斷的蛻皮身體才會變大。小螳螂成活后,大約兩周后開始第一次蛻皮,螳螂一生大約要進行8~9次蛻皮。每到時機成熟,螳螂就倒懸于植被下進行蛻皮。整個過程需要一小時的時間,新皮與空氣結(jié)合完全變硬后,螳螂才開始活動。蛻皮一次,螳螂的個頭就大一些,直到成蟲。
螳螂小的時候極需營養(yǎng)且不耐餓,為了生存它們選擇互相殘殺,這看似非常殘酷,但保持了族群的強盛。經(jīng)過災(zāi)害、天敵和自我提純,一小部分螳螂成功的換到了下一齡。
殺手的江湖歷練
人們喜歡螳螂不僅因為它捕殺害蟲,而且還喜歡螳螂經(jīng)過幾次蛻皮后那更加強壯的身體和大刀閃閃的好斗性格;那不屈不撓追殺獵物的堅強意志。螳螂很適合守株待兔,用前臂抓住獵物,再拖入口中,前臂上的刺出其不意的刺向獵物,兩只眼睛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對運動極為敏感,一旦察覺到細微的動靜,便迅速調(diào)整腦袋,正視獵物。每當(dāng)在草叢中飛舞的甲蟲或跳躍的蝗蟲等昆蟲從螳螂眼前經(jīng)過的時候,螳螂頸部的本體感受器立即神速地把昆蟲的形狀、大小、飛行速度、跳躍方向報告給大腦指揮部,并發(fā)出捕捉的命令。獵物往往還沒反應(yīng)過來便已成了螳螂的刀下活尸。不論是鳴叫的蟬、飛舞的蝶、蹦跳的蚱蜢,還是龐大的螽斯、善飛行的蜻蜓、甚至小型哺乳動物,只要在螳螂的捕距之內(nèi),一瞬間都可能成為螳螂的美食。據(jù)說,當(dāng)今世界上最先進的雷達,就是科學(xué)家依照仿生學(xué)的原理,模擬螳螂捕食研制出來的。
在生態(tài)界,蟲類的相互制約是很復(fù)雜的。像螳螂這樣的殺手,亦不能稱霸江湖,蜘蛛就常常扮演螳螂的克星。當(dāng)螳螂專注捕食的時候,不僅忘記了身后有要吃它的黃雀,還常常忘記中間有一張透明的蜘蛛網(wǎng),結(jié)果往往昆蟲沒抓到自己還上了網(wǎng)。螳螂自然不喜歡上網(wǎng),它揮舞大刀拼命掙扎??墒牵堑毒拖窨吃诿藁ㄉ?,把力道消磨得無影無蹤。這時,蜘蛛會迅速爬過來,從尾部拉出很多細絲來“打包”螳螂。蜘蛛在螳螂的刀下輾轉(zhuǎn)騰挪,游刃有余,只一會兒工夫,威武的螳螂就成了蜘蛛的階下之囚。蜘蛛接下來會迅速爬回原先的僻靜處靜觀其變,此時,螳螂的兩個大刀已經(jīng)被牢牢地纏住,但它仍在做無用的也是最后的掙扎。我曾經(jīng)拍到過這樣的場面,最初我很興奮,因為我又得到了一張真實的生態(tài)行為圖片,但我轉(zhuǎn)眼間就同情起這只馬上就要換齡步入性成熟期的雌性螳螂。我本能地伸出手想把網(wǎng)上的螳螂營救下來,好在一旁焦躁不安的蜘蛛阻止了我,蜘蛛憤怒的晃動著蛛網(wǎng),像是在警告我說,這是我們生態(tài)界的生存法則,少管閑事。于是,我打消了營救念頭,傾刻間,蜘蛛瘋狂地撲向已經(jīng)沒有反抗能力可依然鮮活的螳螂。
除了蜘蛛會給殺手螳螂帶來巨大的麻煩外,還有一種叫真菌的菌種也會給肢節(jié)動物帶來致命的災(zāi)難。這種真菌專門寄生于昆蟲的體內(nèi),當(dāng)昆蟲感染上真菌后腦部就被真菌控制了,慢慢地昆蟲就會停止爬行,處于靜止僵硬狀態(tài),保持著爬行的狀態(tài)直到死亡。真菌促使瀕死的昆蟲向上爬,以取得有利的地形,便于成熟孢子四散傳播。勇敢的殺手螳螂亦不例外地會受到真菌的入侵。這時,螳螂的各個肢節(jié)處都生出白色的菌,死得頗為悲壯。
在螳螂成為殺手的成長過程中還會遇到寄生蟲的困擾。有一種叫鐵絲蟲的寄生蟲,它會促使螳螂投水自盡,以便自己鉆入水中,尋找蜻蜓的稚蟲產(chǎn)卵,被寄生卵的蜻蜓飛出水面后再被螳螂吃掉。這樣,鐵絲蟲的幼蟲就能在螳螂的體內(nèi)寄生了。
江湖的法則就是適者生存。殺手螳螂以勇敢和機智逃過了種種劫難,但更嚴重的考驗是常常面臨食物短缺。怎么辦?只有在殺手與殺手之間解決。于是刀對刀大打出手,各施絕技致對方于死地。只有吃掉對方才有機會進行最后一次換齡,通常體形較大者獲勝。但是,由于螳螂之間相互了解對方的弱點,相互廝殺、爭斗都是致命的攻擊,即便是勝利者有的時候也是傷痕累累。如果螳螂的前臂在爭斗中負傷,就會直接導(dǎo)致蛻皮的失敗,這一悲劇常常令生物學(xué)家感到惋惜。
生命不息 烽煙再起
九月的北方天高云淡,秋風(fēng)送爽,早晚略帶涼意。
拼到最后的螳螂,終于成功地完成了最后一次蛻皮。與以往不同的是,經(jīng)過最后一次蛻皮,螳螂生出了兩對美麗的翅膀,并且迅速步入性成熟期。雌性螳螂性成熟后,為了吸引雄性伴侶,會主動釋放出雌性激素。這種激素讓雄性螳螂無法抗拒。它們一路聞過來發(fā)現(xiàn)雌性后,不顧一切地跳到雌性螳螂的背上,用前臂緊緊抓住雌性螳螂的翅膀根部,同時彎下腹部進行交尾。整個過程大約幾小時,個別有持續(xù)時間更長的。因雌性螳螂在交配、繁殖、產(chǎn)卵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體能,因此,交配時的雄螳螂就成了最方便的食物了。于是,就會上演一出“妻食夫”的慘劇。雖然這看起來十分殘酷和野蠻,但雌性螳螂正是通過這種方法來攝取能量,從而成功地繁衍后代。當(dāng)然,如果處在交配期的雌性螳螂不是那么饑餓,交尾結(jié)束后會放對方一碼的。僥幸存活下來的雄性螳螂,過幾天會再次走上求婚之路。假如下一次碰到的“夫人”正處在饑餓中,雄性螳螂就不會這么幸運地從“夫人”的背上下來了。從配偶變成食物,會被“夫人”當(dāng)作補充體能的點心。
在自然界有很多說不清的謎,有的時候,雌性螳螂會表現(xiàn)得異常地溫和,兩只雄性螳螂同時爬到它的背上,也不惱火,任其“施暴”,讓我們看到了三螂共舞、琴瑟和諧的難得場面。
交尾結(jié)束后緊接著就是孕育下一代了。雌性螳螂產(chǎn)卵一般不太挑地方,只要是陽面就可以。樹上、山坡上、石階上、墻壁上還有草棍上都會成為雌性螳螂產(chǎn)卵的場所。雌性螳螂產(chǎn)卵也是倒懸的,它一邊從它腹部末端的產(chǎn)卵管中分泌出一種粘稠的液體,一邊用尾端的兩個瓣膜一開一閉地攪動液體,打進空氣,把液體攪成泡沫狀,然后才開始產(chǎn)卵。每產(chǎn)一層卵,就蓋上一層泡沫。泡沫與空氣結(jié)合很快干涸,形成固體,成為卵鞘。只要食物豐富,雌性螳螂即使不交尾也能產(chǎn)出卵塊,只是這些沒有受精的卵是不會孵化出小螳螂的。
產(chǎn)完卵的雌性螳螂和幸存活下來的雄性螳螂會在日后逐漸變冷的天氣里耗盡自己最后的體力,走到生命的盡頭。但是,它們的后代在等待著來年的生命復(fù)蘇,“拼命三螂”的江湖之路還將繼續(xù)延伸下去。
近年來,因環(huán)境污染和農(nóng)藥噴灑,螳螂的生存空間正在縮小。只能在山林和草叢中找到螳螂,在農(nóng)作物里已很少能尋到殺手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