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ll
搖滾,這兩個字,迷笛一寫,就寫了20年。
20年,不長也不短,但足以改寫一個人的一生。
有像張帆這樣的,把生命注入搖滾。20年前,一名首都經貿大學的年輕畢業(yè)生,在他眼前的,是迷茫與不安;20年后,作為“中國搖滾音樂黃埔軍?!钡男iL,在他耳邊的,是一波波青春與自由的躁動。
也有像毛川這樣的,把未來獻給了搖滾。20年前,他只是一個五音都不全的、一邊聽著卡帶一邊敲擊桌面的黃毛小子;20年后,作為迷笛音樂學院的畢業(yè)生、國內搖滾樂隊逃跑計劃的主唱,站在迷笛音樂節(jié)的舞臺上,一次次地聲嘶力竭。他不再是只能在酒吧嘶吼的搖滾歌手,《夜空中最亮的星》—一首搖滾音樂,擠進了流行音樂榜,成為了文藝青年循環(huán)播放頻率最高的音樂之一。
還有像上海迷笛音樂節(jié)的“哭泣哥”趙凱這樣的,把真實留給了搖滾。20年前,他是一個小孩,每次摔倒的時候,家里人都會說“男兒有淚不輕彈”;20年后,他在上海迷笛音樂節(jié)抱著交往五年的女朋友,哭得一塌糊涂。他不知道為什么會哭,也沒想到會哭,他只是自然地流露,盡情地釋放,內心最真實的自己。
當然,更多的是像鎮(zhèn)江迷笛音樂節(jié)上看著年輕人“跳水”便開心地笑的老爺爺這樣的,像北京迷笛音樂節(jié)上和歌迷一起“跳水”的小保安這樣的,把身體交給了搖滾。
也許,無論20年前還是20年后,他們都不懂搖滾,他們也不知道唱的是什么歌,歌詞有著什么含義,但這些都不重要。他們用身體表達著最真實的搖滾,腦內停止思考,放肆地跟著音樂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搖擺—在洶涌的音樂浪潮中,沒有矯情,只有縱情。
他們,用故事書寫著迷笛與搖滾在中國的20年。
這20年,從學校禮堂近千人的音樂聚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每年好幾場的萬人音樂節(jié),迷笛在成長,迷笛背后的這些人,也在成長。他們不盲從、不順從,有著自己對搖滾的定義,可無論是誰,什么身份、什么年齡、什么職業(yè),總有一樣東西,是相同的。那便是,搖滾的時候,他們都在享受著。
而這也是迷笛用了20年詮釋的意義—搖滾可以帶來平等。
在這里,沒有謾罵、沒有爭吵、沒有不公平,臺上和臺下是同一個世界,他們都可以放聲歌唱,都可以用力吶喊,都可以忘記所有傷痛一起搖擺……每當提及迷笛,人們更喜歡用“她”,因為,“她”就如同嬰兒時期母親的懷抱,如同亞當和夏娃最初誕生的烏托邦,是美麗的、多情的、溫暖的。
而“她”,同樣是不可取代的,“她”有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就像詩人北島那聲響亮的回答“我—不—相—信”一樣,無論什么時候,都震懾人心。跟著鼓聲、吉他、貝司,越來越多的人,站上了舞臺,唱出自己。
而我,一個曾經被搖滾打動的人,決定放棄再用文字去鋪陳這20年,畢竟,再多的陳腔濫調也不及身體的律動更能表達我們對搖滾的愛。
做什么,都不如,在此刻,閉上眼,隨著音樂,去感受,去釋放,去搖擺。
“給我再去相信的勇氣,越過謊言去擁抱你?!?/p>
“每當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每當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請照亮我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