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故:冷卻系統(tǒng)故障、制氧機著火
“照明沒問題,廁所也在正常工作,飲食也沒有受影響……我們目前狀況穩(wěn)定。最大的問題是,許多科學實驗不能按原計劃進行了,我們也不得不取消一些活動。”在2013年12月13日的例行報告中,美國航天員理查德對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地面控制中心說。
國際空間站的兩個外部冷卻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其中一個因散熱不良而自動關閉。經(jīng)過地面人員的遙控檢查,故障原因是冷卻劑的流量控制閥出了問題,導致冷卻劑泄漏,最終引發(fā)系統(tǒng)散熱不良。
現(xiàn)在,航天員正在用另一個系統(tǒng)維持空間站,同時在NASA的指揮下3次緊急出艙維修。他們不僅要拆開機器換掉控制閥,還得處理那些泄漏的冷卻劑,每次太空行走平均花費6.5個小時。
自從1998年第一個組件發(fā)射成功以來,這座累計耗資破千億美元的“太空別墅”,已經(jīng)服役了整整15年。按照其設計壽命,它能服役至2015年,歐洲航天局甚至打算讓它工作至2020年,但目前看來情況不算太好。此前,國際空間站(ISS)的冷卻系統(tǒng)出現(xiàn)過兩次嚴重故障,一次是在2010年,另一次則是在2012年5月,最終都由航天員緊急出艙來進行修復。
這看起來還不算什么。2006年,一場險些釀成災難的制氧器故障,讓俄國航天員帕維爾至今心有余悸。
2006年9月18日上午7時23分,空間站內(nèi)突然警報聲大作,儀器顯示一個居住艙中出現(xiàn)不明刺激性氣體泄漏,ISS立刻進入應急程序——“聯(lián)盟號”隨時待命,航天員則戴上氧氣面罩和手套。帕維爾說,當時整個空間站“彌漫著一股焦糊味”。
隨后他們發(fā)現(xiàn),罪魁禍首是一臺俄制制氧機,其中的橡膠墊圈因過熱而燒焦,并導致有毒物質(zhì)氫氧化鉀泄漏。氫氧化鉀屬于強堿,容易引起灼燒,這對空間站和人而言都是致命威脅。航天員立刻關閉了制氧機,并切斷了艙內(nèi)的通風系統(tǒng),以免氫氧化鉀擴散。幸虧泄漏的氫氧化鉀不多,在緊急處理之后,危機終于解除。當時NASA評論,這是“國際空間站運行8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事故”。
小事故:出艙停電、病毒危機
被空間站事故嚇著的不止帕維爾。
2010年5月,美國“亞特蘭蒂斯”號為國際空間站送去一個俄制小型實驗艙。為了讓它與空間站對接,瑞斯曼和同事史蒂芬·鮑恩要執(zhí)行一次6.5個小時的太空行走任務。
當他們工作了兩個小時后,空間站突然停電了,機械臂的主控電腦瞬間崩潰。當時瑞斯曼被固定在17.6米長的機械臂末端,而正在操作其他儀器的鮑恩也被迫停止工作,所幸他們的氧氣供應都沒有問題??臻g站的備用電源立刻啟動,但機械臂的主控電腦重啟需要時間,這也讓瑞斯曼像一件衣服一樣,在外太空“曬”了半個小時。
國際空間站類似的小事故不一而足。2013年5月,在俄羅斯聯(lián)邦航天局主導下,空間站內(nèi)的電腦統(tǒng)一換裝Linux系統(tǒng),俄羅斯聯(lián)邦航天局(RKA)發(fā)言人說:“俄國航天員攜帶的筆記本電腦內(nèi)有蠕蟲病毒,迅速感染了空間站其他電腦,而Linux系統(tǒng)將會對未來的病毒免疫。”
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故:蜘蛛“走失”
在國際空間站漫長的服役歲月中,還有幾次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故。
2008年11月20日,國際空間站服役10周年紀念日,航天員在準備派對的同時,還忙著尋找一只走失的蜘蛛。
就在3天前,美國“奮進”號把兩只蜘蛛帶入空間站,以便科學家觀察蜘蛛如何在零重力狀態(tài)下織網(wǎng)。蜘蛛們原本分別裝在站內(nèi)實驗室的兩個彼此隔離的容器中,但是紀念日當天,航天員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容器里空無一物,于是把蜘蛛列入丟失物品清單。在失蹤5天后,蜘蛛終于現(xiàn)身了。這只蜘蛛由于失重而“神經(jīng)高度緊張”,在容器里的隱秘角落中昏迷了好幾天,清醒過來后才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