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絲卡?吉諾
一款奶油夾心、淋著誘人糖漿的甜甜圈羊角面包風靡了整個曼哈頓。面包店號稱每天只做200~250個羊角甜甜圈,每個售價5美元。賣甜甜圈的網(wǎng)站推出了購買“秘籍”,建議顧客在面包店8點開門前兩個小時排好隊,同時還聲明,每位顧客頂多只能買兩個甜甜圈。甜甜圈如此風靡,有人專門排隊后轉(zhuǎn)手將甜甜圈賣出去,價格 30美元一個!
排長龍的情況很常見。幾年前,迪士尼副總裁喬·馬克思到東京迪士尼樂園參觀時觀察到一種現(xiàn)象。在一家店前面,游客們排起長隊,有些甚至已排上幾個小時。人們是為了買一種廉價的皮手鐲,手鐲可以刻上自己的名字。排隊的游客很多,但整個園區(qū)只有這一家店在售賣。
馬克思十分不理解園區(qū)只開設一家店販賣手鐲的做法,因為既然手鐲受歡迎,就應該多開幾家店,減少人們的排隊時間,提高消費體驗。否則長久的等待會讓游客失去耐心而放棄購買。
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shù)人對排隊并不反感。人們會為了買新出的小玩意兒,或等待人滿為患的餐廳空出位子,忍受腳痛站上一個小時甚至更久,并告訴自己這樣是絕對值得的。
為什么人們會有這樣有違“常理”的消費行為呢?
心理學家將此行為叫做“自我傳遞信號”,就是說人們傾向通過自身的行為來進行自我認知。
在日本迪士尼的例子中,多是情侶或配偶一起排隊。愛人們的耐心等候表示對彼此的強烈承諾——因為,根據(jù)日本的傳統(tǒng),交換皮手鐲是親密關(guān)系的標志,正是排隊等候買手鐲的行為,才使得產(chǎn)品如此備受歡迎。愛人們排隊是在向其他游客表示,他們對彼此間的承諾是多么的強烈。同樣,曼哈頓的甜甜圈店發(fā)出“限購”的消息,通過網(wǎng)站上的“秘籍”鼓勵顧客排隊,讓排隊買甜甜圈成為了潮流,顧客通過排隊表示自己是緊跟潮流的人。
有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在實驗第一個階段,參與者被要求在冰水里抱住自己的胳膊,直至忍受不了為止。任務之后,測試參與者的脈搏,再讓他們踩一分鐘的健身腳踏車。第二階段時,參與者做另一個冰水任務,接著再測試脈搏。
第一階段之后,實驗者對一些參與者說高耐痛是心臟健康的標志。意識到這一點的參與者在第二階段中,都會堅持把手臂在冰水里泡上更長時間。與此同時,其他參與者被告知低耐痛是心臟健康的標志,在第二階段中,這些參與者手臂泡在冰水中的時間大大減少了。
很明顯,參與者將手臂泡在冰水的時間當作健康的跡象,從而延長或縮短在冰水里的時間,來暗示自己是健康的,這就是自我傳遞的現(xiàn)象。
這樣的例子同樣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當你面對一個流浪漢時,你給了他一些零錢,你很有可能會為自己感到自豪。給流浪漢零錢不會徹底改變你這個人,但由于在大腦中,行為比話語要來得有力量,因此你很可能相信自己就是一個正直的人。
饑餓營銷正是運用了這樣的原理,讓消費者在等待中獲得自我認同,比如小米手機的用戶預約機制,就是讓用戶向自身傳遞“我是最前沿的科技迷”信號,于是甘愿等待。
編 輯 王玟兮 wangwenxi0991@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