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珍+朱祖達
1894年10月,葉圣陶先生出生于蘇州城內(nèi)一個平民家庭。1906年,考入長元吳公立高等小學,翌年又跳級考入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草橋中學)。就學期間,他深受西方先進思想文化影響和辛亥革命激蕩,積極投身新式學校生活和教育革新活動,立下了“此身定當從事于社會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的宏遠志向。
1917年早春二月,葉圣陶先生應邀踏上古鎮(zhèn)甪直的土地,來到我們學校——當時的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現(xiàn)在的蘇州葉圣陶實驗小學,開始了將改革理想變?yōu)閷嵺`的“真正的教育生涯和創(chuàng)作生涯”。
到甪直之初,葉圣陶先生即與吳賓若、王伯祥議定了周密詳盡的教育改革計劃。這些教育改革的實施是有系統(tǒng)的、全方位的,可稱是從根本上對整個舊教育制度的挑戰(zhàn)。在從事教育改革實踐的同時,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開始起步。從一定意義上說,在甪直的近五年,為他以后的教育改革和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奠定了基礎(chǔ)。為此,他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真正的教育生涯是從甪直開始的?!边€親切地稱“甪直是我的第二個故鄉(xiāng)”。
葉圣陶先生起步于我們學校的實驗探索,延續(xù)了60多年,幾乎親歷了20世紀中國社會變革的各個時期和教育改革的整個過程,形成了博大精深、特色鮮明的教育思想。它不僅充滿了源于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的生命活力,并且由于其涉及了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一系列根本問題、規(guī)律、領(lǐng)域而具有內(nèi)在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可稱是一部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現(xiàn)代教育學,極富現(xiàn)實指導意義。
一、從事課程改革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育事業(yè)的目標在輔導下一輩人的發(fā)育生長”,要為社會“造就健全的合格的公民”,而“小學教育的價值,就在于打定小學生一輩子有真實的人生觀的根基”。為此,他提倡教育必須面向每個學生,貼近社會生活,切合學生實際,使他們“獲得切己的利益”。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葉圣陶先生在課程和教材方面進行了大膽革新。學校開設(shè)了國文、算學、英文、書法篆刻、歷史、地理、體育、美術(shù)、音樂等課程。1918年,葉圣陶夫人胡墨林女士也來我校執(zhí)教,在女子樓對女生開設(shè)“女紅”課,教她們裁剪、縫制等操作。這樣的課程設(shè)置,既突出語、數(shù)、外三門基本工具課的地位和作用,又體現(xiàn)基礎(chǔ)教育綜合性、應用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特征。
教材是物化的教學介質(zhì),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而當時所用的教材,幾乎都是文言解讀本,陳腐枯燥,與兒童的生活與需求相去甚遠,教師、學生都非常厭煩,教和學都激發(fā)不起興趣。對此,葉圣陶先生覺得“現(xiàn)在語體教科書非常之少,而且所有的全由翻譯以前文言本而來,其不適于用,已不必細說。進一步說,就是坊間能編出很好的語體教科書,教師也不得遽取應用,不復籌思。因為既以兒童為本位,則非兒童所自需,就不得強為授與”。那么,怎樣的教材才是適于兒童學習國文所需的呢?他認為:“教師既為兒童特設(shè)境遇,所希望的,就是在這境遇里可以得到適當?shù)慕滩??!薄皣慕滩钠毡榈臉藴剩敒閮和佑|的事物,而表出的方法,又能引起兒童的感情的?!钡@樣的教材又無處尋覓。于是,葉圣陶先生著手自編國文課本。選文注重思想性、藝術(shù)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統(tǒng)一。每篇選文后,附有題解、作者傳略、注釋、練習等,便于學生自學。數(shù)篇選文后,即有編者寫的一篇“文話”,談文章的欣賞和習作的指導。這些“文話”內(nèi)容充實,文筆活潑,學生讀來饒有情趣,沒有枯燥乏味之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自己的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在離開甪直以后,葉圣陶先生一直堅持從事著這項造福少年兒童的工作。20世紀30年代初期,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了由他親自撰寫課文內(nèi)容、豐子愷先生繪畫插圖的小學國語課本。課本一面世,就引起轟動,受到教育界的普遍贊譽。新中國成立后,由葉圣陶先生主持編寫的中小學語文課本,更是在一代代學子心中刻下美好的印象?,F(xiàn)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語文教材也與時俱進地發(fā)生著變革。為回顧歷史,總結(jié)現(xiàn)代教育的經(jīng)驗,對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借鑒,不久前,上海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北京開明出版社等出版社重印了80多年前的《開明國語課本》。葉圣陶先生的課程改革思想,永遠閃耀靈動的光彩。
二、改進教法學法
在90多年前,雖說新式學堂已經(jīng)創(chuàng)辦多年,但是愚昧落后的教育觀仍根深蒂固地占據(jù)著人們的頭腦,教學方法基本上是封閉式、灌輸式的。葉圣陶先生充分認識到教育教學中的流弊,提出了尊重學生、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順應學生天性的新教育觀。他在1919年所寫的《小學教育的改造》一文中就提出:“他們(學生)的本質(zhì)是創(chuàng)造的、進化的,所以教育愈進步,他們便養(yǎng)成更健全的人?!彼J為:“兒童的活動逾越常規(guī),就因為他們對環(huán)境感到新奇,非常羨慕,于是引起求知求行求享受的欲望。順著他的欲望的趨向,作為教育的入手方法,使他們?nèi)缭敢詢敚攀墙逃咦顟M的事務?!痹谕荒晁鶎懙摹督袢罩袊男W教育》中,他更明確地談到:教師要“把兒童的情性詳細研究一番,然后本著自己認識人生觀的方法,順了他們的天性,指導他們也走上正當?shù)能壍馈?。這樣的論述,在葉圣陶先生當時所寫的文章中是很多的。這些先進的教育思想,在深入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當今,仍然煥發(fā)著蓬勃的生命活力。
在教學中,葉圣陶先生身體力行,努力革除舊式私塾教學的陳腐呆板之法,而代之以啟發(fā)誘導的全新教學方法,注重學生良好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他尤其強調(diào)課前的預習:“在指導以前,得先令學生預習。預習原很通行,但是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考察必須認真。”教學課文之前,他讓學生先進行預習,有疑難的地方標注記號或列出疑難問題,上課時提出來;并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尋找答案,討論解決。學生自己“動天君”后難以解答的地方,他才給予指點,逐步使學生掌握自讀、質(zhì)疑、解難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學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他還親自發(fā)起出資,師生合股,在學校四面廳創(chuàng)辦利群書店和博覽室。博覽室里陳列著他自己購買的中外名著及《新青年》《新潮》等刊物,用以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四壁開辟了詩文、書畫、英文通訊等專欄,以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與熱情,督促學生寫生練筆。
這些對教法學法的改革起步于我校,在以后長達6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葉圣陶先生一直致力探索著,實踐著。多年的教改實踐,又經(jīng)過理性的思考,他將學生的自學、創(chuàng)新能力概括為“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而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培養(yǎng)他們自學能力的最高境界,則凝煉成一句膾炙人口的教育名言——“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三、注重社會實踐
葉圣陶先生著眼于教育的整體人生和終身受用,認為“教育要著力于擴充兒童興趣所及的范圍,并使他們養(yǎng)成終身的習慣”。而養(yǎng)成終身習慣的主要途徑就是實踐——“運用種種方法,使學生能夠把所學的東西化為自己的東西,能夠‘躬行實踐,才是名副其實的教育”。此刻,當我們滿懷虔誠,回眸當年的校園,隔著歲月的帷幕,那激動人心的場景還歷歷如在目前。
課堂教學之外,葉圣陶先生想盡各種辦法,運用各種手段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傳授知識,在動手操作與實踐中錘煉真實才干。在《小學教育的改造》中,葉圣陶先生提出:“兒童遇到事物,發(fā)生了求知識的動機,于是親自去觀察,去試驗,結(jié)果,他們對于這些事物得到了一宗新知識,他們在生活中就有了一個新趨勢?!彼麄円蚵秃啠k起自然實驗室,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在學校西北角的銀杏樹旁,他帶領(lǐng)學生清除荒地上的亂磚碎瓦,創(chuàng)辦起“生生農(nóng)場”(即先生、學生一起勞動),教師和學生一起種植瓜豆蔬菜。在創(chuàng)辦農(nóng)場的過程中,他們曾受到小鎮(zhèn)上一些保守人士和不明真相的人們的反對、譏諷。因為這畢竟發(fā)生在人們的觀念還很陳舊落后的90多年前?。 吧鐣囊娮R追隨不上,以為我們是胡鬧。隔閡,反感,就是從這里產(chǎn)生的?!钡掠谔剿鞯娜~圣陶先生絕不會因此止步,而是繼續(xù)進行實踐。校長沈柏寒先生也給予大力支持,通過校董事會進行解釋、宣傳。當農(nóng)場喜獲豐收,師生們共同享受勞動成果的時候,一切流言蜚語都煙消云散了。這確實是令改革者大快人心的事。
葉圣陶先生還注重讓學生了解和接觸社會生活,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因為“教育和社會本當相互適應,脫離了社會,教育便失去根據(jù)。”每年春天,葉圣陶先生都與同事組織學生去“遠足”——春游。學生唱著歌,去野外寫生,撲蝴蝶,制作標本,搞野炊……生動活潑、有聲有色的活動,深受學生喜愛。學校操場北側(cè),有唐代文學家陸龜蒙的遺跡和墓冢。葉圣陶先生對這位才華橫溢、鐵骨耿耿的先賢十分欽佩,清明節(jié)總要帶著學生去祭掃陸龜蒙墓,默哀致敬。1919年“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到甪直的當天晚上,他和王伯祥等在煤油燈下商討喚起民眾的計劃。第二天,他們就組織學生游行,貼標語,呼口號,并召開宣講會。在會上,葉圣陶先生帶頭疾呼“外爭國權(quán),內(nèi)懲國賊”,讓學生在社會的風浪中經(jīng)受磨煉,教育學生愛國、反帝、反封建。許多學生受到啟蒙和影響,走上了救國革命的道路。如甪直鎮(zhèn)上最早參加革命的戴忠烈士、1930年犧牲于南京雨花臺的陳繼昌烈士,都是他的學生。這些做法,和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理想信念教育、全面發(fā)展學生素質(zhì)的要求不是完全一致嗎?
四、密切家校聯(lián)系
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加強學生教育,現(xiàn)在有哪位老師不明白,有哪個學校不注重呢?但在90多年前,實在是個新鮮的話題。葉圣陶先生意識到:“在各項教育里,家庭教育是最初最基本的一項。”在葉圣陶先生的建議下,學校建造了禮堂、戲臺等。期中、期末學校各召開一次“懇親會”(家長會)?!皯┯H會”異常隆重熱烈,學校把學生的習作、試卷、字畫、雕刻以及師生種植的瓜豆蔬菜等一一陳列出來,請學生家長觀摩、品評,還請學生家長觀看學生團體操、演戲。他曾把都德的《最后一課》、莫泊桑的《兩漁夫》等改編成話劇,把《荊軻刺秦王》改編成戲劇,指導學生排練、演出,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家長看到孩子們精彩的表演,非常欣喜。每逢“懇親會”演戲,鎮(zhèn)上的男女老幼都來觀看,那情景真比到鄉(xiāng)下看“草臺戲”還熱鬧?!皯┯H會”上,教師與學生家長談論學校的一些教學方法、措施,相互溝通,贏得家長、社會對學校的支持、配合。可以說,“生生農(nóng)場”的成功創(chuàng)辦,學校的一系列教育革新,如果沒有家長、社會的熱忱支持關(guān)心,是難以實施的。
葉圣陶先生真誠地把每位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都要稱他們?yōu)椤∨笥选!彼绕潢P(guān)心那些窮苦孩子,常與同事去他們家中訪問,還慷慨地出資幫助。如在保圣寺旁有個孩子叫周火生(小名小阿虎),家境貧困,中途準備輟學。葉圣陶先生知道后,立即去他家走訪,勸家長讓孩子繼續(xù)讀書,申請學校減免學費,并出錢為他購買書本及學習用品,使周火生讀完了小學。夫人胡墨林女士在“五高”女子部除教語文外,還兼教家庭生活課,講授生活技術(shù),鎮(zhèn)上的姑娘受女生的影響,晚上常三五成群地到他家學習。胡老師熱情地教她們描剪花樣、裁縫針織等。葉圣陶、胡墨林夫婦謙遜和藹、博學多藝,深受學生的愛戴,深受甪直人民的尊敬。
五、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
葉圣陶教育思想發(fā)端于在甪直的教改實踐,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也開始于在甪直的五年。1918年,他在《婦女雜志》上發(fā)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歌頌了一個具有獨立精神的婦女。在這期間,他還創(chuàng)作了《春游》《你的見解錯了》《萌芽》《隔閡》等二十多篇小說、散文,有多篇小說直接取材于甪直的生活。如《低能兒》,寫窮孩子阿菊第一天上學的心理。這個人物的原型就是葉圣陶先生資助上學的周火生。著名小說《多收了三五斗》雖然發(fā)表時他已離開甪直,但仍以鎮(zhèn)上的萬盛恒米行為“模特兒”。而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扛鼎之作的長篇小說《倪煥之》中寫辦農(nóng)場的風波,素材則源于他當年在“五高”創(chuàng)辦“生生農(nóng)場”的經(jīng)歷。在甪直,葉圣陶先生還曾在其居住過的走馬樓上,編輯過我國新文化運動史上第一個新詩刊物——《詩》。
同時,葉圣陶先生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兒童文學作品,被譽為“中國創(chuàng)作童話的第一人”。而創(chuàng)作的萌芽,也滋生于甪直執(zhí)教期間。由于學生都愛聽故事,他在語文教學的間歇,給孩子們講安徒生、格林童話,還即興自編一些富有童趣的故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激發(fā)了語文學習的興趣。后來,他將這些雛形進行精心梳理加工,創(chuàng)作成一個個生動感人的童話。至今,《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等童話集,仍然廣受少年兒童的喜愛。他給跨世紀的中國文化教育留下了豐碩而珍貴的精神財富。
1921年暑假,葉圣陶先生離開甪直,投入更廣闊的海洋,但他對甪直的眷戀之情,卻一直深植心中。他經(jīng)常和親友談起在甪直的那段經(jīng)歷,深情地說:“我真正的教育生涯是從甪直開始的?!薄拔乙蚰贻p不諳世故,當了三年的教師,單感這一途的滋味是淡的,有時甚至是苦的,但自從到甪直后,乃恍然有悟,原來這里頭也頗有甜津津的味道。”在闊別55年之后,1977年5月,83歲高齡的葉圣陶先生重訪甪直,受到甪直人民的熱忱歡迎。他重游保圣寺,參觀了當年執(zhí)教過的學校,與師生合影留念,還欣然為我校題詞:“五十五年以前,我在這里當過幾年教師,今年五月十六日再到這里來,感覺特別親切。祝愿全體同學認真學習,三育并進。祝愿全體老師以身作則,善教善導,促進同學們的全面發(fā)展。”
90多年了,許多的往事早已被歲月的流水沖淡,但是,先生那不懈追求、開拓創(chuàng)新的崇高品格,富有現(xiàn)實生命力的“教為不教”的教育理想,將永遠激勵我們所有教育人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潮頭奮力搏擊、勇往直前,同筑教育之夢!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5卷本)[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2]任蘇民.教育與人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葉圣陶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