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漁舟唱晚》是我國古箏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之一。近幾十年來,學術界對《漁舟唱晚》的作曲者是婁樹華、還是金灼南存在分歧。本文比較分析了《漁舟唱晚》兩種版本的異同,得出現(xiàn)在廣為流傳的古箏曲《漁舟唱晚》應該署名為“婁樹華改編曲” 的結論。
【關鍵詞】漁舟唱晚;古箏;曲式結構;金氏古箏
一、引言
《漁舟唱晚》是我國經典的古箏曲目,古箏學習者沒有不都知道這首曲子的。對于這首箏曲的作者是婁樹華,還是金灼南,學術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分析了兩種版本的異同之處,得出《漁舟唱晚》應該署名為“婁樹華改編曲”的結論。
二、婁樹華和金灼南所屬古箏流派的不同
1.金氏古箏流派的特點
山東金氏古箏流派民間箏曲發(fā)源于由山東琴書、琴曲和一部分民間小調,主要流行于魯西聊城地區(qū),由金郝莊的金灼南先生和金以塤先生傳承下來。
山東的箏曲多采用“八板體”結構,即以每小節(jié)為一板,八板為一個樂句,整個曲子共有八個樂句,其中第五樂句為十二板,共六十八板。樂曲大多在主旋律上重復演奏,帶有敘事風格。
2.婁樹華所屬河南箏派的特點
河南箏派大量吸收了河南地方戲曲、曲藝的藝術營養(yǎng),與其他箏派有比較大的區(qū)別。
河南箏曲旋律歌唱性較強,跳躍較大。頻繁使用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具有樸實純正的中州韻味,雄渾豪放。常用游搖和慢滑急顫相結合,奏出悠長連綿的脫腔樂句。與山東流派相比,河南箏派右手大指演奏力度強,聲音淳厚。兩派的左手相同,以韻補聲,多用按、揉、吟、顫等技法,奏出大、小顫音和上、下滑音,以裝飾旋律。
三、兩位作曲家及《漁舟唱晚》的由來
金灼南(1882年—1976年),臨清市金郝莊人,精通古箏理論與實踐。1912年,他將傳統(tǒng)箏曲《雙板》、《三環(huán)套日》、《流水激石》編創(chuàng)成一曲,取名《漁舟唱晚》。婁樹華是河北省玉田縣人。婁先生以繼承傳統(tǒng)、推陳出新為指導思想和行動準則,積極推廣古箏。
1925年,婁先生與金先生在北京相遇,向金先生求教《漁舟唱晚》。由于某些原因婁先生只學了一部分,從此兩人再也沒見過面。
四、《漁舟唱晚》兩種版本曲式結構的異同
1.兩種版本的相同之處
從曲式結構來看,“金版”的基本曲調與“婁版”前樂段都由七個語句組成:a a1 b c d e e1,都屬于慢板,2/4拍一強一弱,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繪了夕陽西下,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歡樂情景,表現(xiàn)了作者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美和熱愛。
從音樂結構和感覺上來看,兩者出處相同。箏學家姜寶海所說很有道理:“這兩首箏曲,并非同名異曲,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p>
2.兩種版本的不同之處
兩個不同版本的整體來看也有一些不同之處。
“金版”《漁舟唱晚》是屬于單樂段體,全曲有反復變化的三部分,每一樂段是典型的“六八板”,有六十八小節(jié),全曲共206小節(jié)。金灼南先生在該曲的“附記”中寫到“此曲系辛亥革命后,時局有了好轉,以漁人的幸福生活而寫的,根據著老八板的部分音調擴展為三大段把各種技巧手法具運用與此曲之中首段描寫漁夫在夕陽晚照的時候,風清浪靜,市魚沽酒,既醉且飽,扣舷而歌,有悠然自得的意致;二段寫回憶封建專制的時候,收到的壓迫摧殘,有傷感的情懷;三段描寫天空地闊,鳶飛魚泳,仰觀俯察,觸景生情,有興致活躍的景象;末端以潺湲流水作結?!?/p>
“婁版”《漁舟唱晚》屬于三樂段的樂曲。樂曲第一段基本是上下對答、規(guī)整的“對仗式”結構;第二、三段運用遞升、遞降旋律和逐漸發(fā)展的速度力度變化,描述了百舟競歸的熱烈情景。第一段是抒情性的慢板,悠揚如歌、平緩流暢,展示了優(yōu)美的湖光山色,漸漸西下的夕陽,緩緩移動的帆影,輕松愜意的漁民。第二段,音樂速度加快,出現(xiàn)清角音“4”,從徵音轉入下屬調,形成對比,表現(xiàn)了漁夫漾江歸舟、乘風破浪前進的歡樂情緒。第三段,在快板旋律中,運用了一連串的音型模進和變奏手法,形象地刻畫了漾舟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速度逐漸加快,力度不斷加強,運用了古箏特有的按滑疊用的催板奏法,展現(xiàn)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熱烈景象。在高潮突然停止后,尾聲緩緩流去,其音調是第二段一個樂句的緊縮,最后結束在宮音上,出人意料又耐人尋味。
從整體結構上看,“金版”是單樂段體的樂曲,而“婁版”的屬于三樂段的樂曲。從音樂情感的表達上兩版本的第二部分有所不同,“金版”《漁舟唱晚》是1912年,是封建清朝末期和中國的新崛起,所以曲目中包含對封建專制的痛恨?!皧浒妗弊饔?937年到1938年之間,相比之下,更像一幅中國山水畫。
五、《漁舟唱晚》應該如何署名
自21世紀80年代以來,對《漁舟唱晚》創(chuàng)作版權屬于誰就有了爭議,有的古箏曲集上的是“婁樹華曲”,有的署名為“金灼南傳譜”、 “金灼南編曲,作于1912年”。
從寫作時間來看“金版”比“婁版”要早三十年,而且婁樹華曾向金灼南學習《漁舟唱晚》的前半部分。由此可知《漁舟唱晚》是由金灼南首創(chuàng),后傳于婁樹華,婁樹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編、再創(chuàng)作?!稘O舟唱晚》應署名為“金灼南曲,婁樹華改編”。“金版”和“婁版”《漁舟唱晚》的淵源和異同,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古箏藝術的悠久和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王剛強.古箏心韻[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成公亮.山東派古箏藝術[J].山東:齊魯藝苑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
肖寧,工作單位安康學院藝術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