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雪
走向新課程,小學中低年級數(shù)學課同樣強調要進行思維訓練,因為思維訓練是數(shù)學教學的核心,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已成為當今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應成為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主線。作為小學中低年級的數(shù)學教師,應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每堂課的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濃厚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方法,使他們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得到初步發(fā)展與逐步提高。
一、動手操作,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用兒童熟悉的實物為例,由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盡可能讓學生的腦、手、口并用,使學生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留下形象、生動的概念表象。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又強化了形象思維。
“手是腦的老師?!毙W生學習數(shù)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新教材特點之一是重視直觀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和動手操作內容。低年級教學更是如此,在操作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是每節(jié)課的核心。如教數(shù)的組成時,我讓學生先擺小棒?!?根小棒分成兩堆,該怎么分呢?小組合作,看哪個小組分法多,哪個小組奪走紅旗。”同學們個個興趣盎然,動作很快。邊擺邊說邊記,有的還在爭吵,都想說服對方。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自己通過努力得到了知識很是高興。再如教“9加幾”時,我先讓同桌兩人擺小棒,邊擺邊說自己是怎么算的。然后,指名說想法,全班交流。有的說一個一個數(shù)出來;有的說9不數(shù),從9開始往后數(shù)幾;有的說從另外一堆里拿1個給9就變成十了,十再加旁邊的幾;還有的說從9里拿出幾個給旁邊的一堆組成十,再加9剩下的幾就是十幾。老師把他們的想法板書在黑板上。組織討論,看哪一種方法最簡便,算的快,從而得出湊十法最好的結論。
二、巧設鋪墊,培養(yǎng)推理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利用舊知,運用遷移學習新知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法。 “溫故”決不是無目的地復習舊知,而是根據(jù)新知與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的連接點進行復習,使之成為學生學習新知的鋪墊,讓學生根據(jù)鋪墊進行聯(lián)想、推理,不斷把新知內化,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產生新的知識結構,培養(yǎng)推理思維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時,教師設置了以下復習題作為鋪墊。問題1:20里面有幾個十,2個十是多少?60,80,10呢?問題2:口算練習(先說出結果,再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問題3:2+1,4+4,6-4……在復習的基礎上,教師要緊接著出示“20+10”和“30-10”兩道題讓學生口算,并且說說思考的過程。這時,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觀察。尋找新題和復習題的不同點,揭示新知的內容,再要求學生聯(lián)系復習題獨立思考。在此基礎上,組織小組討論,開展合作學習。學生經過討論,很快尋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得出“20是2個十,10是1個十,2個十加上1個十是3個十,也就是30;3個十減1個十是2個十,也就是20”,然后再讓學生自擺小棒和看書進行驗證。這樣,既完成數(shù)學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三、依據(jù)知識重點、難點預測思維障礙
一節(jié)課中的思維障礙主要發(fā)生在哪些問題上呢?重點一般指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難點是指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對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方面有困難的內容。教材中知識重點、難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如“兩位數(shù)減一位數(shù)”的退位減法中的例1“23減2得多少?23減7呢?”顯而易見,例題中的第一問不是退位減,是已學過的知識,學生張口可答,所以它已不存在思維障礙。而后一個問23減7中,被減數(shù)中個位上數(shù)3不夠減怎么辦?是本節(jié)教學重點,教者就要緊緊地圍繞這一問題預測學生的思維障礙。教材在調動學生動手擺小棒的過程中,為了抽象思考過程2 3-7=,突出了擺法和算法。先打開10根一捆小棒和3根小棒合在一起得13根,再從這個13根小棒里拿出7根,把剩下的6根和原來沒有打開的一捆10根小棒合在一起,也就是把23分成10和13,再用13減7的差與10相加。還有先打開一捆(10根)小棒,從打開這10根小棒里拿出7根,再把剩下的3根與另一捆零3根合在一起,也就是先把23分成13和10,再用10減7的差與13相加。也可以把兩捆都打開,從中拿出7根,再把剩下的13根與3根合在一起,也就是把23分成3和20,再用20減7的差與3相加。上述的擺法與算法都是正確的,但是哪一種方法最簡便呢?通過比較,還是第一種教材中的方法較簡便。因此,在課前教者就要充分的預測到這幾種可能性。教材的處理方式實質是通過動手擺,向學生滲透個位不夠減,向前一位借1當10與個位上的數(shù)合起來,再減的方法。是從形象思維入手進行滲透,這種滲透用分解的方法進行,突出把23分成10和13,這種分解通過擺小棒來抽象的。教者要強調擺小棒,打開一捆是10根,語言要強調,如果上述障礙都排出了,那么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難點也就解決了。
四、創(chuàng)設情境貼近生活,誘發(fā)求異思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學生好奇、爭強、好勝的心理,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教學《腦筋開竅》——填圖游戲,思維策略是“誰能確定誰先定”,一年級學生的語言及文字理解能力較差,很多學生在知道什么樣叫做“確定”,于是教師可以用學生平時體驗過的生活經歷,創(chuàng)設一個“猜一猜”的情境:用三個籃子分別裝上4個、1個、5個蘋果,然后用布擋住中間和右邊的兩個籃子,問學生:“這三個籃子里總共有10個蘋果,你們能猜出這兩個籃子里各裝著幾個蘋果嗎?”這時有的學生說1個,有的學生說3個,同學們就開始爭論起來答案無法統(tǒng)一,此時,老師就說:“看來,誰也猜在準籃子里到底裝有幾個蘋果,這時我們就說籃子里的蘋果無法確定。”然后打開中間的一個籃子,露出一個蘋果,此時再讓學生猜猜右邊的籃子里裝著幾個蘋果時,全班同學一致說出是5個,老師再次說明:此時籃子里裝的蘋果可以確定了。
總而言之,數(shù)學有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特殊功能,教師要針對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挖掘教材的因素,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數(shù)學思考力為培養(yǎng)前提,以多種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為基礎,為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打下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