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馥萸
摘 要:在目前的中職語文作文教學中,很多學生寫作時經常感到無話可說,或無資料可引。針對中職學生的學情現狀,筆者認為如能引導學生活學活用教材文章,善于利用課本素材積累寫作材料,并依此訓練學生多角度思維的能力,會更有效地實現課本價值,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寫作資源 課本素材 多角度思維
雖然高職考試大多不直接從課本取材命題,但是課本的作用永遠不會消失,它仍然是我們向學生進行語文基礎知識教育和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載體。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依托課本進行全方位的輻射式的挖掘,增加課堂教學的知識容量,增強作為基礎學科的實用性和人文性。其中挖掘課本中的寫作資源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直接的意義。能夠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操、訓練思維能力,有利于我們做好高職考作文備考工作。這些與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一致的能力要求在充分挖掘課本寫作資源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培養(yǎng)。問題在于怎樣充分挖掘課本中的寫作資源,訓練考生的這些能力。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充分挖掘寫作資源”的具體突破口,可以選擇在對課文素材進行全方位的積累、多樣化評價及多角度遷移上。
一、善于利用課本素材積累寫作材料
按大綱要求,中職生需要進行大量的課內外寫作訓練才能夠達到寫作的能力要求,而尋找寫作的素材卻又是一件令學生頭痛的事情,很多同學感到“難為無米之炊”,更別說尋找新穎的材料了。其實,教材本身就有取之不盡的材料:名言警句,成語典故,名人事跡……可以在構思行文時加以考慮。而且,課本中的材料往往被人忽視,因此,用在文中有時反而給人一種新穎感而受人青睞,并且能讓評卷老師看到考生那種“學以致用”的習慣和能力,內心先喜三分,這樣自然也就會得到好評了。所以從課文中挖掘寫作素材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途徑,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活用這些材料。而歷年的一些高考滿分作文中出現的一些善于利用課文素材的案例,給我們進行作文備考帶來了一些啟示。
2004年高考,考生優(yōu)秀作文《此時有聲勝無聲》中開篇以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時無聲勝有聲”引入,接著筆鋒一轉,提出自己的觀點:更多的時候應是有聲勝無聲。引用《觸龍說趙太后》《燭之武退秦師》的例子:“他竟能用一段話使秦師從邊境中退去,——這些話讓秦伯感受到亡鄭的害處而放棄攻鄭。這就是語言促進溝通的力量”“一個小小的人臣,竟能用語言的溝通來說服趙太后送自己最心愛的兒子長安君去當人質。觸龍那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常常在我耳邊回響,提醒著我語言在溝通中的力量”。同時文中還引用了鄒忌諷齊王的善諫、曹植做七步詩使兄長明白手足情的例子,準確貼切。
再來看其他的優(yōu)秀作文中善于利用課內素材作文的個案。2004年高考,山東省滿分作文中有一篇《只緣身在此山中》人物的用語均出自教材,以賈誼、杜牧、蘇洵、魏征、孟子在《過秦論》《阿房宮賦》《六國論》《諫太宗十思疏》中的觀點圍繞“相信自己的同時,也要聽取別人的意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展開討論。作者對課本材料駕馭自如,信手拈來。作者能夠較好地在有限的考場作文時間內有效地運用課內材料,為自己的作文獲得高分提供了條件。語文教材是作文選材的后花園,由2004年高考作文的一些成功案例可以得到一些語文備考的啟示。
我們在進行課文教學時可以結合高考作文題加強對課內材料的針對性分析。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關注課內素材,提高課本的利用率。學習《屈原列傳》時可以引導學生這樣思考2003高考作文“人的感情往往影響著對事物的正確認知”,可以這樣論述:“楚懷王客死于秦,公子子蘭難辭其咎,當初是他力勸乃父入秦的,屈原雖然堅決反對那一冒險行動,但終究無效。如果不是‘愛子的力勸,楚懷王怎會盲目涉險、客死他鄉(xiāng)?” 學習《鴻門宴》《內蒙訪古》時可以思考 2002年高考作文話題“心靈的選擇”的選材,論述“選擇是不容易的”可這樣表述:“項羽不殺劉邦的選擇是那樣的具有高貴情操,昭君出塞的選擇是多么果敢與偉大?!庇梢陨蠈v年高考作文話題從課內選材的審視中,我們可以在教學時有意地引導學生進行材料的針對性積累。
二、全方位解讀教材,訓練多角度思維的能力
綜觀現在的學生寫作現狀,除了材料的匱乏之外,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理性、綜合的思辨能力。而新課標也提出:“學習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笨梢娺@一點在培養(yǎng)學生備考作文時非常有必要性。
那么,如何培養(yǎng)理性、綜合的思辨能力?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師生雙方可以用發(fā)散、求異思維去思考課文素材論述角度。例如,《觸龍說趙太后》素材可用來闡釋“說話應講究藝術”“要學會換一種方式做事”;也可闡釋“做事,應有長遠計劃”“有一種愛是一種害”“成功,要靠自己奮斗”“英明的選擇需要排除情感因素的干擾”“語言與溝通”等觀點?!豆篡`滅吳》可用來闡釋“人,應敢于檢討自己”“得民心者得天下”;也可闡釋“毅力,是成功的關鍵”“仁者無敵”“成大事者應能屈能伸”“永遠不要輕視自己的對手”“創(chuàng)業(yè)容易守業(yè)難”“成由儉來敗由奢”“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觀點。《鄒忌諷齊王納諫》可用來闡釋“人,應該有自知之明”“忠言不一定要逆耳”“要努力培養(yǎng)善聽的耳朵”“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感情影響著對事物的認知”“想聽真話不容易”“政府應設真話獎”等觀點。
在訓練多角度思維能力時還應該引導學生拋棄陳舊階級論觀點,突破時代局限,運用歷史、人性的觀點分析課文。因為“文學本身就是人學”,我們在解讀文本時不能抹殺“人性”,片面武斷地下結論。經過反復地訓練能使學生逐步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操。在教學《鴻門宴》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項羽該不該殺劉邦?項羽是不是個優(yōu)柔寡斷的人?”等問題。通過討論分析學生會認識到項羽不殺劉邦,是真正的光明磊落的英雄,他不愿做宵小之徒的行為,他的人格值得我們尊敬。在學習《歸去來兮辭》時,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陶淵明的歸隱對于現實有什么積極意義?從而讓學生進行社會化深層次的思考:儒家“用世”與道家“退隱”二者之間相比較,“達則兼濟天下”更需具有堅韌有為的勇氣。假如“每一個當官的都回家賣紅薯”誰還來為民做主?由此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社會責任的問題,個人與社會的問題。
又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時,可與學生共同探討“焦母就真的是一無是處嗎?焦仲卿真的就那么的軟弱嗎?”兩個問題。通過交流互動,學生能明白焦母的種種不可理喻的行動若從母愛角度來看,又是值得同情理解的。焦母的悲劇具有深刻的社會悲劇根源,她的種種蠻橫得近乎變態(tài)的行為可能就是她做媳婦時身受封建制度的迫害而在做了婆婆后再轉嫁到蘭芝身上的補償行為。而焦仲卿,若從他處在“孝心”與“愛情”這二難選擇中進行分析,或許更能全面地把握這一人物形象。
由以上解讀課文素材的過程中,師生雙方能注意角度的多元化,注重人文性,既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又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作文角度新穎,思想深刻。
三、以“讀”促“寫”,引寫作源頭活水
在對課本素材進行充分挖掘后,我們就可以讓學生開始進行自主寫作,并在寫作實踐中不斷搜集材料、拓展思路,逐步使觀點變得成熟。如有學生在寫作《我為焦母辯護》一文過程中,參考了林語堂《中國“婆婆”心態(tài)》等相關文章,提出了婆婆“補償心態(tài)”的論點,假設焦母年輕時也如蘭芝一樣備受折磨,才會產生如此蠻橫行徑,而這一切都是當時的社會制度所致,焦母、蘭芝都是當時社會的犧牲者,使文章立意更具深度。如有同學在課外練筆中寫了《我為資本主義辯護》《我為武則天辯護》嘗試從歷史、經濟角度切入,理性地思考。寫出的作文思想性得到了加強,內容也明顯地充實了很多。也有同學在寫《我要為胡虜辯護》一文中提出了具有古代中國漢民族優(yōu)越感的謬識的民族在當今世界應“放之四海皆存兄弟”,美國對待印第安人、澳大利亞白人對當地土著都是如此,所以應當從民族平等、互相發(fā)展的團結角度思考解決問題,從而使文章具有較強現實意義。
充分挖掘課文寫作素材,也可以利用課文素材進行多種寫作訓練。如仿寫,學完《我愿意是激流》后,布置學生寫《我愿意是××》,效果非常好;如類型寫作,教完《故都的秋》后讓學生寫《我眼中的南國的秋天》很具有可寫性。也可對課文中的人物評價提出自己的看法,結合思維訓練中人物解讀進行反彈琵琶式訓練。如此一來,學生對課文的學習熱情增強了,在這一系列主動處理課本素材的過程中,使讀寫有機地結合促進,打破了傳統(tǒng)的讀寫各自為政的傳統(tǒng),開啟了語文學習的活水。
所以說,語文的教學過程,應當結合《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2009年版)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對課文的素材進行盤點、挖掘,從而使基礎知識的積累、寫作思維的訓練有源頭活水汩汩注入。充分挖掘課本寫作素材能夠使學生學會多角度思考生活,逐步提升應用語文的能力,從而真正學會發(fā)現,學會創(chuàng)新。這樣,語文的學科性功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體現。
參考文獻:
[1]劉錫慶,朱全順.寫作通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2]季羨林.季羨林談寫作[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
[3]王玉強.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德清縣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