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強 張喜善 樊鴻雁
扁平足合并近端跖腱膜炎所致跟痛癥相關性分析
姜新強 張喜善 樊鴻雁
目的 探索研究扁平足合并近端跖腱膜炎致跟痛癥的相關性。方法 雙側合并跖腱膜炎跟痛癥的扁平足患者20例, X線片上測量跟骨傾斜角(CP)、距骨第一跖骨(MA)、跟骨骨刺增生長度,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經測量的輕重度側的MA、CP 、跟骨骨刺增生長度,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MA 、CP、跟骨增生長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單回歸分析結果跟骨增生程度與CP無統計學相關性, 與MA有統計學相關性, 提示跟骨增生程度與足弓形態(tài)的改變有相關性, 與跟骨外翻角度之間無相關性。結論 內側足弓的變形對骨刺的增生有影響作用。跟骨位置角度改變與跖腱膜下跟骨增生無明顯相關。本實驗將X線下足弓結構改變、跟骨位置、骨刺增生長度進行測量分析, 有助于對扁平足與跟痛癥影像學研究提供基礎資料。
扁平足;跖腱膜炎;跟痛癥;相關性
扁平足是以足縱弓降低或消失為主要癥狀的足部疾患。足弓是人類所特有適應長期站立或行走需要演變而來的。由于人的生活方式及環(huán)境不同, 正常人足弓高低不一, 某些原因致足骨形態(tài)異常、肌肉萎縮、韌帶攣縮或慢性勞損時才形成扁平足。
跟痛癥是由一系列疾病導致的足跟部疼痛癥候群, 可分為跟跖側疼痛和跟后部疼痛。多發(fā)于站立工作者、運動員及中老年患者, 病史較長, 起病緩慢, 多無合并急性外傷史, 以足跟部疼痛為主, 晨起時明顯, 活動后疼痛可緩解, 癥狀輕重無時間規(guī)律性[1]。
國內外關于扁平足的測量研究較多, 隨足踝外科的普及有逐年增多趨勢。扁平足的臨床測量方法主要可分為:目測測量、足印法測量和X線測量[2]。由于缺少對扁平足合并其他足部疾病的骨關節(jié)結構改變X線測量研究, 扁平足和跟痛癥的影像學相關性還沒有形成共識。扁平足的X線平片測量包括正位片和側位片測量, 正位X線平片測量:距骨第一跖骨角、距骨頭未覆蓋距離、跟骨第五跖骨角、距舟覆蓋角。側位X線平片測量:距跟角、距骨第一跖骨角、跟骨調整角、足內側柱高度、外側柱高度、跟骨第五跖骨高度、跟骨傾斜角。其中以側位片中指標相對能夠反映扁平足的內側足弓的變化[3]。
1.1 一般資料 以2012年3月~2014年1月在骨科門診對扁平足的患者中(按照足踝外科學X線診斷標準:即側位第一跖距骨角MA>4°, 15~30°為中度, >30°為重度, 跟骨傾斜角CP<22°為后足外翻)篩選出確診合并有雙側跟痛癥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共20例, 男4例, 女16例, 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48.5歲。
1.2 X線片測量 所有研究對象均拍攝負重位側位片, 其拍攝方法為:患者站在高度為5 cm木墊上, 底片固定于雙足之間, 雙側內踝頂住底片, X線束垂直于跟骨中部, 在內踝的下方2.5~3 cm處聚焦。
在側位像上按照Hardy和Clapham介紹的方法[4], 測量第一跖距骨角MA, 跟骨傾斜角, 跟骨骨刺增生長度。見圖1,圖2, 圖3。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x-±s)形式表示, 實施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將MA和跟骨增長程度測量值, CP與跟骨增生長度測量值分別進行單回歸分析,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圖1 跟骨傾斜度注:以跟骨前下緣與第一跖骨頭最低點連線和跟骨前下緣與跟骨前結節(jié)最下緣的連線的夾角作為跟骨傾斜角CP
圖2 第一跖距骨角MA注:距骨中部上下表面的中點和距骨頸中點的連線與第一跖骨干遠端中點與近端中點連線的夾角作為距骨第一跖骨角MA
圖3 跟骨骨刺增生長度注:跟骨骨刺長度測量:跟骨下緣為基線測量
經測量的輕重度側的側位第一跖距骨角MA (12.4±2.5)/ (13.1±2.2), 跟骨傾斜角CP (14.2±3.0)/(15.7±3.1), 跟骨骨刺增生長度(4.3±1.5)/(6.2±1.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些結果說明:MA 、CP、跟骨增生長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單回歸分析結果提示跟骨增生程度與CP無統計學相關性, 與MA有統計學相關性, 提示跟骨增生長度與足弓形態(tài)的改變有相關性, 與跟骨外翻角度之間無統計學相關性。見表1, 表2。
表1 20例輕度和重度扁平足患者測量各指標結果描述( x-±s)
表2 MA、CP、跟骨增生程度的簡單相關結果
跟骨骨刺增生長度與距骨第一跖角MA, 輕度側和重度側的比較具有相關性, 提示足弓的塌陷可能為骨刺形成的的原因, 單回歸分析提示內側足弓的變形程度和骨刺的增長長度存在線性關系, 即足弓塌陷越重, 骨刺增長越多。
跟骨骨刺增生程度與CP無明顯統計學相關, 盡管輕度側與重度側的CP和跟骨骨刺長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跟骨外翻可能是骨刺增長的致病原因, 但并非是導致跟骨骨刺長度增加的因素。
跟骨骨刺是一種退變性的骨質增生, 在跟骨骨刺的形成過程中, 有一階段中雖然有跟骨骨刺形成, 但并沒有出現疼痛癥狀。跟骨骨刺引發(fā)疼痛的病因之一是增生骨質對周圍的軟組織長期慢性的壓迫刺激, 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 刺激感覺神經末稍產生疼痛。扁平足合并足跟骨刺的發(fā)生, 提示了扁平足弓畸形發(fā)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跟骨的增生性改變[5]。跟骨發(fā)生外翻的病理學變化狀態(tài)下可使跖腱膜發(fā)生松弛, 在此基礎上的跖腱膜的改變并不一定會引發(fā)跟骨的增生改變[6]。
本研究從同一患者的兩側足部X線檢查結果進行比較,其優(yōu)點是減少了年齡和個體差異對實驗的影響, 比較客觀的反映出兩種疾病的關系。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選取病例數稍少, 扁平足患者均為中重度扁平足, 僅從X線測量方面比較兩種疾病的局部特征改變, 由于足弓的改變還可能由年齡、性別合并其他足部疾病所影響, 需要進一步從其他方面研究二者的關系。
[1] 俞光榮, 陳燕西, 楊云峰, 等.伴嚴重疼痛的成人平足癥的手術治療.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7, 15(9):641-644.
[2] 王路軍, 張建中.側位距骨第一跖骨角研究進展.中華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12, 20(7):558-560.
[3] 肖廣安.成人獲得性扁平足畸形測量指標.臨床醫(yī)學, 2008, 28(8):48-49.
[4] 王顯軍, 張建中, 王智.拇外翻與扁平足的相關性.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1, 19(17):1487-1489.
[5] 呂厚山, 谷國良, 朱紹同.跟痛癥與跟骨結節(jié)骨贅.中華外科雜志, 1996, 34(5):294-296.
[6] 李騫, 陳振偉, 解謙.跟痛癥的跟骨跖側壓痛點與跟骨結節(jié)骨贅的位置關系.中國骨傷, 1998, 11(5):44-45.
2014-04-23]
274300 山東省單縣中心醫(y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