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代?沙拉木
摘 要 利用新疆阿合奇縣氣象站1971-2007年的逐月日照時間以及與日照變化相關(guān)的降水資料,利用統(tǒng)計、趨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阿合奇縣這37年的日照時間年際與各季的氣候變化特征和其變化成因。結(jié)果表明:1971-2007年,阿合奇縣的年、季日照時間均呈減少趨勢,各季減少的氣候傾向率不同,減少幅度最多的是夏季,最少的是春季。相關(guān)分析得出降水是影響阿合奇縣日照時間變化的主要因子。
關(guān)鍵詞 日照時間;減少趨勢;降水;新疆阿合奇縣
中圖分類號:P46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2-0110-03
目前,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城市化快速發(fā)展和人口劇增,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氣溫、降水和日照時間等象要素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同時,不同區(qū)域的日照時間特征也不一致[1]。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對新疆阿合奇縣氣候變化及日照時間變化的研究尚未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和分析[2-5];由此,利用距平、滑動平均、趨勢分析等氣候統(tǒng)計方法,分析了阿合奇縣1971-2007年的日照時間年際與4個季度的氣候變化特征和趨勢。
1 研究區(qū)概況
阿合奇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部的天山南脈腹地,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北部,地理座標為東經(jīng)76°39′~79°02′,北緯40°09′~41°29′。北部與吉爾吉斯斯坦交界,國境線長286.7 km。縣境東西長197.6 km,南北寬137.7 km,總面積16 797 km2。全縣土地面積中山脈占70%,牧草場占25%,屬于中溫帶高原干旱
氣候。
2 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1971-2010年克州氣象局的逐月日照時間、降水量等氣候資料。討論日照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時通過運用趨勢分析方法來分析日照時間的變化特征及其成因。
3 日照時間變化特征
3.1 日照時間年變化特征
如圖1可知:阿合奇縣日照時間的年平均值為2 819.1 h,1971-2007年,其日照時間呈減少趨勢,變化傾向率為-110.9 h/10年,減少趨勢十分明顯。將逐年數(shù)據(jù)與多年平均值對比來看,其年日照時間可分為2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前大于多年平均值時期,而90年代后小于多年平均值時期。而且,從日照時間的年際變化幅度表明,1979年為日照時間最多年份(3 184.8 h),而1995年為最少年份
(2 675.6 h),其偏差為379.2 h,因此,日照時間年際變化幅度很明顯。
3.2 日照時間季節(jié)變化特征
如圖2可知,日照時間明顯減少,且其變化傾向率為-31.91 h/10年。將逐年數(shù)據(jù)跟多年平均對比的對比結(jié)果為,春季日照時間變化波動相對來說頻繁,但階段性并不很明顯。
從夏季日照時間變化圖可知,日照時間呈減少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34.36 h/10年。而且夏季日照時間可分為3個階段,80年代以前大于多年平均值時段,1979-1985年在多年平均值附近波動時段,1986年后逐漸少于多年平均值的時段,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85年(866.3 h),最小值出現(xiàn)在2000年(728.3 h)。
從秋季日照時間變化圖可知,日照時間呈減少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25.99 h/10 a。而且其階段性明顯,80年代以前大于多年平均值時段,和80年代以后小于多年平均值的時段。1971-2010年,秋季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79年(808.4 h),最小值出現(xiàn)1993年(623.0 h)。
從冬季日照時間變化圖可知,日照時間呈減少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18.71 h/10 a,只次于春季,冬季日照時間的減少對年日照時間減少的貢獻最大。與春季日照時間變化情況比較相似,冬季日照時間的階段性不顯著。冬季日照時間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79年(681.4 h),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90年(445.1 h)。
3.3 日照時間月變化特征
圖3阿合奇縣逐月日照時間變化圖可知,一年中7月份的日照時間最長,長達285.6 h,其次是6月份(275.5 h);12月份日照時間最短(183.8 h),其次是2月份(193.9 h);日照時間最長的7月份與最短的1月份之間相差101.8 h。
從表1可知,各月日照時間氣候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呈現(xiàn)為不同速率的減少趨勢。11、12月減少最多,37年分別共減少了110.6 h;4、6月份減少速率較慢。
圖3 阿合奇縣日照時間逐月變化
4 結(jié)語
(1)通過分析1971-2007年阿合奇縣的日照時間資料可知,阿合奇縣日照時間呈現(xiàn)出減少趨勢,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日照時間的減少幅度比較大。其日照時間最少年份為1993年(2 588.9 h),日照時間最多年份為1978年(3 184.8 h)。
(2)阿合奇縣4個季節(jié)的日照時間均呈減少趨勢,同時,各季節(jié)的減少幅度存在明顯差異,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日照時間的變化傾向率分別為-31.91 h/10 a、-34.36h/10 a、-25.99 h/10 a、
-18.71 h/10 a。其中,春季平均日照時間減少最少,夏季減少最多。
參考文獻
[1] 王曉梅,田惠平,劉衛(wèi)平.烏魯木齊市1955-2007年日照特征變化分析沙漠與綠洲氣象[J].沙漠與綠洲氣象,2008,2(5):38-40.
[2] 龔宇,等.近30年來滄州地區(qū)日照時間與風(fēng)速變化特征[J].中國農(nóng)業(yè)氣象,2007,3(5):62-66.
[3] 張智,等.銀川市日照時間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干旱區(qū)研究,2006,5(2):215-220.
[4] 呂淑琳,等.聊城市日照變化特征分析[J].山東氣象,2006,2(5):40-45.
[5] 李燕,等.濟寧市45年日照時間變化的統(tǒng)計特征[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7,7(7):12-15.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摘 要 利用新疆阿合奇縣氣象站1971-2007年的逐月日照時間以及與日照變化相關(guān)的降水資料,利用統(tǒng)計、趨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阿合奇縣這37年的日照時間年際與各季的氣候變化特征和其變化成因。結(jié)果表明:1971-2007年,阿合奇縣的年、季日照時間均呈減少趨勢,各季減少的氣候傾向率不同,減少幅度最多的是夏季,最少的是春季。相關(guān)分析得出降水是影響阿合奇縣日照時間變化的主要因子。
關(guān)鍵詞 日照時間;減少趨勢;降水;新疆阿合奇縣
中圖分類號:P46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2-0110-03
目前,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城市化快速發(fā)展和人口劇增,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氣溫、降水和日照時間等象要素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同時,不同區(qū)域的日照時間特征也不一致[1]。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對新疆阿合奇縣氣候變化及日照時間變化的研究尚未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和分析[2-5];由此,利用距平、滑動平均、趨勢分析等氣候統(tǒng)計方法,分析了阿合奇縣1971-2007年的日照時間年際與4個季度的氣候變化特征和趨勢。
1 研究區(qū)概況
阿合奇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部的天山南脈腹地,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北部,地理座標為東經(jīng)76°39′~79°02′,北緯40°09′~41°29′。北部與吉爾吉斯斯坦交界,國境線長286.7 km??h境東西長197.6 km,南北寬137.7 km,總面積16 797 km2。全縣土地面積中山脈占70%,牧草場占25%,屬于中溫帶高原干旱
氣候。
2 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1971-2010年克州氣象局的逐月日照時間、降水量等氣候資料。討論日照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時通過運用趨勢分析方法來分析日照時間的變化特征及其成因。
3 日照時間變化特征
3.1 日照時間年變化特征
如圖1可知:阿合奇縣日照時間的年平均值為2 819.1 h,1971-2007年,其日照時間呈減少趨勢,變化傾向率為-110.9 h/10年,減少趨勢十分明顯。將逐年數(shù)據(jù)與多年平均值對比來看,其年日照時間可分為2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前大于多年平均值時期,而90年代后小于多年平均值時期。而且,從日照時間的年際變化幅度表明,1979年為日照時間最多年份(3 184.8 h),而1995年為最少年份
(2 675.6 h),其偏差為379.2 h,因此,日照時間年際變化幅度很明顯。
3.2 日照時間季節(jié)變化特征
如圖2可知,日照時間明顯減少,且其變化傾向率為-31.91 h/10年。將逐年數(shù)據(jù)跟多年平均對比的對比結(jié)果為,春季日照時間變化波動相對來說頻繁,但階段性并不很明顯。
從夏季日照時間變化圖可知,日照時間呈減少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34.36 h/10年。而且夏季日照時間可分為3個階段,80年代以前大于多年平均值時段,1979-1985年在多年平均值附近波動時段,1986年后逐漸少于多年平均值的時段,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85年(866.3 h),最小值出現(xiàn)在2000年(728.3 h)。
從秋季日照時間變化圖可知,日照時間呈減少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25.99 h/10 a。而且其階段性明顯,80年代以前大于多年平均值時段,和80年代以后小于多年平均值的時段。1971-2010年,秋季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79年(808.4 h),最小值出現(xiàn)1993年(623.0 h)。
從冬季日照時間變化圖可知,日照時間呈減少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18.71 h/10 a,只次于春季,冬季日照時間的減少對年日照時間減少的貢獻最大。與春季日照時間變化情況比較相似,冬季日照時間的階段性不顯著。冬季日照時間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79年(681.4 h),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90年(445.1 h)。
3.3 日照時間月變化特征
圖3阿合奇縣逐月日照時間變化圖可知,一年中7月份的日照時間最長,長達285.6 h,其次是6月份(275.5 h);12月份日照時間最短(183.8 h),其次是2月份(193.9 h);日照時間最長的7月份與最短的1月份之間相差101.8 h。
從表1可知,各月日照時間氣候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呈現(xiàn)為不同速率的減少趨勢。11、12月減少最多,37年分別共減少了110.6 h;4、6月份減少速率較慢。
圖3 阿合奇縣日照時間逐月變化
4 結(jié)語
(1)通過分析1971-2007年阿合奇縣的日照時間資料可知,阿合奇縣日照時間呈現(xiàn)出減少趨勢,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日照時間的減少幅度比較大。其日照時間最少年份為1993年(2 588.9 h),日照時間最多年份為1978年(3 184.8 h)。
(2)阿合奇縣4個季節(jié)的日照時間均呈減少趨勢,同時,各季節(jié)的減少幅度存在明顯差異,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日照時間的變化傾向率分別為-31.91 h/10 a、-34.36h/10 a、-25.99 h/10 a、
-18.71 h/10 a。其中,春季平均日照時間減少最少,夏季減少最多。
參考文獻
[1] 王曉梅,田惠平,劉衛(wèi)平.烏魯木齊市1955-2007年日照特征變化分析沙漠與綠洲氣象[J].沙漠與綠洲氣象,2008,2(5):38-40.
[2] 龔宇,等.近30年來滄州地區(qū)日照時間與風(fēng)速變化特征[J].中國農(nóng)業(yè)氣象,2007,3(5):62-66.
[3] 張智,等.銀川市日照時間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干旱區(qū)研究,2006,5(2):215-220.
[4] 呂淑琳,等.聊城市日照變化特征分析[J].山東氣象,2006,2(5):40-45.
[5] 李燕,等.濟寧市45年日照時間變化的統(tǒng)計特征[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7,7(7):12-15.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摘 要 利用新疆阿合奇縣氣象站1971-2007年的逐月日照時間以及與日照變化相關(guān)的降水資料,利用統(tǒng)計、趨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阿合奇縣這37年的日照時間年際與各季的氣候變化特征和其變化成因。結(jié)果表明:1971-2007年,阿合奇縣的年、季日照時間均呈減少趨勢,各季減少的氣候傾向率不同,減少幅度最多的是夏季,最少的是春季。相關(guān)分析得出降水是影響阿合奇縣日照時間變化的主要因子。
關(guān)鍵詞 日照時間;減少趨勢;降水;新疆阿合奇縣
中圖分類號:P46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2-0110-03
目前,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城市化快速發(fā)展和人口劇增,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氣溫、降水和日照時間等象要素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同時,不同區(qū)域的日照時間特征也不一致[1]。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對新疆阿合奇縣氣候變化及日照時間變化的研究尚未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和分析[2-5];由此,利用距平、滑動平均、趨勢分析等氣候統(tǒng)計方法,分析了阿合奇縣1971-2007年的日照時間年際與4個季度的氣候變化特征和趨勢。
1 研究區(qū)概況
阿合奇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部的天山南脈腹地,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北部,地理座標為東經(jīng)76°39′~79°02′,北緯40°09′~41°29′。北部與吉爾吉斯斯坦交界,國境線長286.7 km??h境東西長197.6 km,南北寬137.7 km,總面積16 797 km2。全縣土地面積中山脈占70%,牧草場占25%,屬于中溫帶高原干旱
氣候。
2 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1971-2010年克州氣象局的逐月日照時間、降水量等氣候資料。討論日照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時通過運用趨勢分析方法來分析日照時間的變化特征及其成因。
3 日照時間變化特征
3.1 日照時間年變化特征
如圖1可知:阿合奇縣日照時間的年平均值為2 819.1 h,1971-2007年,其日照時間呈減少趨勢,變化傾向率為-110.9 h/10年,減少趨勢十分明顯。將逐年數(shù)據(jù)與多年平均值對比來看,其年日照時間可分為2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前大于多年平均值時期,而90年代后小于多年平均值時期。而且,從日照時間的年際變化幅度表明,1979年為日照時間最多年份(3 184.8 h),而1995年為最少年份
(2 675.6 h),其偏差為379.2 h,因此,日照時間年際變化幅度很明顯。
3.2 日照時間季節(jié)變化特征
如圖2可知,日照時間明顯減少,且其變化傾向率為-31.91 h/10年。將逐年數(shù)據(jù)跟多年平均對比的對比結(jié)果為,春季日照時間變化波動相對來說頻繁,但階段性并不很明顯。
從夏季日照時間變化圖可知,日照時間呈減少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34.36 h/10年。而且夏季日照時間可分為3個階段,80年代以前大于多年平均值時段,1979-1985年在多年平均值附近波動時段,1986年后逐漸少于多年平均值的時段,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85年(866.3 h),最小值出現(xiàn)在2000年(728.3 h)。
從秋季日照時間變化圖可知,日照時間呈減少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25.99 h/10 a。而且其階段性明顯,80年代以前大于多年平均值時段,和80年代以后小于多年平均值的時段。1971-2010年,秋季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79年(808.4 h),最小值出現(xiàn)1993年(623.0 h)。
從冬季日照時間變化圖可知,日照時間呈減少趨勢,其變化傾向率為-18.71 h/10 a,只次于春季,冬季日照時間的減少對年日照時間減少的貢獻最大。與春季日照時間變化情況比較相似,冬季日照時間的階段性不顯著。冬季日照時間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79年(681.4 h),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90年(445.1 h)。
3.3 日照時間月變化特征
圖3阿合奇縣逐月日照時間變化圖可知,一年中7月份的日照時間最長,長達285.6 h,其次是6月份(275.5 h);12月份日照時間最短(183.8 h),其次是2月份(193.9 h);日照時間最長的7月份與最短的1月份之間相差101.8 h。
從表1可知,各月日照時間氣候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呈現(xiàn)為不同速率的減少趨勢。11、12月減少最多,37年分別共減少了110.6 h;4、6月份減少速率較慢。
圖3 阿合奇縣日照時間逐月變化
4 結(jié)語
(1)通過分析1971-2007年阿合奇縣的日照時間資料可知,阿合奇縣日照時間呈現(xiàn)出減少趨勢,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日照時間的減少幅度比較大。其日照時間最少年份為1993年(2 588.9 h),日照時間最多年份為1978年(3 184.8 h)。
(2)阿合奇縣4個季節(jié)的日照時間均呈減少趨勢,同時,各季節(jié)的減少幅度存在明顯差異,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日照時間的變化傾向率分別為-31.91 h/10 a、-34.36h/10 a、-25.99 h/10 a、
-18.71 h/10 a。其中,春季平均日照時間減少最少,夏季減少最多。
參考文獻
[1] 王曉梅,田惠平,劉衛(wèi)平.烏魯木齊市1955-2007年日照特征變化分析沙漠與綠洲氣象[J].沙漠與綠洲氣象,2008,2(5):38-40.
[2] 龔宇,等.近30年來滄州地區(qū)日照時間與風(fēng)速變化特征[J].中國農(nóng)業(yè)氣象,2007,3(5):62-66.
[3] 張智,等.銀川市日照時間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干旱區(qū)研究,2006,5(2):215-220.
[4] 呂淑琳,等.聊城市日照變化特征分析[J].山東氣象,2006,2(5):40-45.
[5] 李燕,等.濟寧市45年日照時間變化的統(tǒng)計特征[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7,7(7):12-15.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