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雯 張璋
乳酸水平、血小板數(shù)量監(jiān)測對膿毒癥患兒病情及預后的判斷價值
王少雯 張璋
目的 探討乳酸水平、血小板數(shù)量對膿毒癥患兒病情及預后的臨床價值。方法 收集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60例膿毒癥患兒的臨床資料, 隨機分為死亡組(17例)和存活組(43例), 比較第1天、第3天、轉出或死亡前乳酸水平及血小板數(shù)量的變化, 分析其與病情及預后的關系。結果 死亡組的乳酸水平于第1天、第3天及轉出或死亡前均明顯高于存活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而血小板數(shù)量死亡組明顯低于存活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動態(tài)監(jiān)測乳酸水平、血小板數(shù)量對膿毒癥患兒的病情估計與預后判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膿毒癥;乳酸水平;血小板
膿毒癥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 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病情兇險, 預后差, 是當前ICU患兒的主要死亡原因, 病死率高達28%~50%[1]。近年來, 早期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及目標性復蘇治療在膿毒癥搶救中受到重視, 然而如何早期評估其病情及預后還缺乏有效的指標。本文通過研究膿毒癥血小板、乳酸水平的變化, 分析其在膿毒癥患兒病情及預后中的作用?,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入住本院ICU的60例膿毒癥患兒的臨床資料, 所有患兒均符合2008年美國胸科協(xié)會和危重病醫(yī)學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33例,女27例, 年齡1個月~11歲。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 將60例膿毒癥患兒隨機分為死亡組(17例)和存活組(43例), 監(jiān)測入院第1天、第3天及轉出或死亡前血小板及乳酸水平變化, 比較兩組檢驗指標有無差異。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死亡組與存活組血乳酸水平的比較 分別比較兩組患兒于入院第1天、第3天及轉出或死亡前乳酸水平, 死亡組均明顯高于存活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死亡組與存活組血小板數(shù)量的比較 分別比較兩組患兒于入院第1天、第3天及轉出或死亡前血小板數(shù)量, 死亡組較存活組均明顯降低,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1 存活組和死亡組乳酸水平比較(mmol/L, x-±s)
表2 死亡組與存活組血小板水平比較(×109/L, x-±s)
膿毒癥是由感染引起的機體過度炎癥反應所致的綜合征, 是危重癥中發(fā)生乳酸酸中毒的最常見疾病。動脈血乳酸是反應外周組織灌注和細胞內是否缺氧的間接指標, 對判斷膿毒癥患兒的預后及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正常情況下, 動脈血乳酸<2 mmol/L, 當組織缺氧導致無氧代謝時, 乳酸水平升高。膿毒癥患兒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缺氧, 嚴重缺氧時, 機體產生大量乳酸不能被清除, 導致高乳酸血癥或乳酸酸中毒,患者死亡率升高。研究表明, 膿毒癥患兒入院時高乳酸, 將預示著較高的病死率[4,5]。本研究顯示, 死亡組的乳酸水平于入院第1天、第3天及轉出或死亡前均較存活組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提示高乳酸水平與患兒預后密切相關。
血小板在止血、炎癥反應、血栓形成等生理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膿毒癥所產生的內毒素或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等促炎因子可誘導內皮細胞和單核細胞釋放激活凝血系統(tǒng), 還可損害內皮細胞的抗凝作用, 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 造成血小板等凝血物質的降低, 引發(fā)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膿毒癥在DIC早期僅表現(xiàn)為血小板下降[6]。本研究結果顯示:死亡組血小板數(shù)量在入院第1天、第3天及轉出或死亡前均明顯低于存活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且呈進行性下降趨勢。而在存活組, 血小板下降后再回升。這說明膿毒癥患兒血小板水平與死亡呈明顯相關性, 血小板水平進行性下降, 死亡風險增加, 血小板逐步回升, 死亡風險減小, 因此,血小板可作為判斷嚴重膿毒癥預后的因素。
綜上所述, 乳酸水平及血小板數(shù)量可作為評價疾病嚴重程度及預后的檢驗指標。膿毒癥患兒應及時監(jiān)測乳酸水平及血小板數(shù)量的變化, 早期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 改善患兒預后。
[1] 徐艷霞,陳建麗,肖德衛(wèi),等.嚴重膿毒癥患兒血乳酸清除率和剩余堿變化及臨床意義.貴州醫(yī)藥, 2014, 38(2):155-157.
[2] Delling RP, Leve MM, Carlet JM, 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2008.Crit Care Med, 2008, 36(1):296-327.
[3] 刁孟元,王濤,崔云亮,等.入院動脈血乳酸聯(lián)合剩余堿檢測對膿毒癥患者預后評估的回顧性研究.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 2013, 25(4):211-214.
[4] Volwerk C, Lmyman B, Coats TJ, et al.Prediction of mortality in adult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with sepsis.Emerg Med J, 2009(26):254-258.
[5] 王昊,吳大瑋,陳曉梅,等.血乳酸水平及清除率和升高時間與重癥監(jiān)護病房危重患者預后的關系.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 2009(21):357-360.
[6] Woth G, Varga A, Ghosh S, et al.Platelet aggregation in severe sepsis.J Thromb Thrombolysis, 2011, 31(1):6-12.
2014-07-29]
450053 鄭州市兒童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