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海翔
應用題歷來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難啃的“骨頭”,使師生傷透了腦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廣大教師明白應用題教學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存在“骨肉相連”的關系。下面,筆者對可以用倒推、列表、一一列舉等策略加以解決的特殊問題之外的一般性應用題進行探究,以期拋磚引玉,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用生活知識補充一般性應用題
應用題的“源頭活水”不在數(shù)學,而在生活,所以筆者認為把應用題理解為生活題更為恰當些。單從數(shù)學的角度來看待應用題,它無疑是一潭死水,只有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待應用題,它才顯得鮮活、靈動。因此,應用題教學重在還原其生活的本來面目,而不是如何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用豐富的生活知識來補充應用題中的語言空白,讓學生明白應用題是“怎么一回事”的生活問題。
題目:小明從家到學校要走6分鐘,每分走60米;小華從家到學校要走8分鐘,每分鐘走75米。小明家和小華家相距多少米?
若單獨從數(shù)學的角度理解此題,學生往往會考慮的不夠全面,只列出了60×6+75×8這樣的算式,導致學生僅從表面的數(shù)字及數(shù)學的邏輯角度來解題,而忽略了小明家和小華家可能都在學校同側等不同的情況。如果引導學生把實際情況還原到生活中,回憶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他們定會恍然大悟,明白用生活實際情況去考慮問題的生活道理。教師把這樣的豐富認識補充到應用題教學中,學生解題時就胸有成竹了,還會為后續(xù)高年級“確定位置”的教學做好鋪墊。
二、用實踐經驗理解一般性應用題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和原有經驗基礎上的重新建構過程?!睂τ谝恍妙},學生因為缺少理解題意的實踐經驗,也就“難為無米之炊”了。這時,教師不能滿足于學生牽強附會的抽象理解,局限于解題思路、方法上的空洞說教,而應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親身實踐,使學生對應用題的解答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題目:甲、乙兩人同時同向同地在長400米的環(huán)形跑道上跑步,甲每分鐘跑80米,乙每分鐘跑60米,幾分鐘后甲就能追上乙?
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之所以無法解決,并不是題目有多么深奧,也不是學生天資愚鈍,而是囿于學生不知道“甲追上乙”是怎么回事。如果把這道題放在課外活動課上去解決,讓學生在操場上進行情境表演,學生就會在實踐中、觀察中切身體會到“甲追上乙”就是“甲比乙多跑一圈(400米)”的道理。這樣,學生有了實踐的經驗,教師不用費唇舌之苦,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應用題中有很多是屬于“做了才知道”的實踐題,教學若脫離實踐,教師的苦口婆心猶如天方夜譚,學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對于這類題,重要的是讓學生做一做,切實體驗探究,他們就會心領神會。
三、用文本眼光解讀一般應用題
“學科本位”的思想一直桎梏著廣大師生,使得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如同平行線般老死不相往來,這樣使得語文少了幾分智慧而顯得浮華,數(shù)學更因遜了不少風騷而失色。在新課程提倡整合學科資源的理論指導下,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用語文的眼光看數(shù)學,使得數(shù)學教學更顯得鮮活和富有靈氣。
題目:李老師騎電瓶車,王老師乘公交車,都從一附小到二附小。公交車每分鐘行180米,電瓶車每分鐘行150米,電瓶車比公交車早出發(fā)2分鐘,結果反而比公交車遲到2分鐘。你知道從一附小到二附小有多遠嗎?
對這一課外思考題,如果學生單從數(shù)學的角度進行思考,就會思緒萬千且一籌莫展。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把數(shù)學題看作一件事,讓學生利用語文中記事的要素,抓住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發(fā)生、發(fā)展、結果等關鍵,從語文的角度來理解,學生就會從狹隘的、復雜的數(shù)學解題中解脫出來。如在對記敘要素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學生就會輕松發(fā)現(xiàn):(1)從時間上看,從一附小到二附小,王老師比李老師少用4分鐘;(2)從地點上看,李老師和王老師都要行駛相同的路程;(3)從事情發(fā)生的過程看,王老師從一附小到二附小時,將比李老師多行(2+2)×150=600(米)。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順利地解決了問題,而且學生會出現(xiàn)多種個性化的解題方法。
加強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的整合,充分發(fā)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必能促進學生形象、細致、清晰、深刻地理解應用題,為提高解題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用集體智慧解答一般性應用題
一題多解,往往比多題一解的意義來得重大。學生對于同一道應用題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產生各種想法的。教師教學中如果讓學生暢所欲言,實現(xiàn)學生彼此心與心的溝通、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學生就會不斷豐富對應用題的認識并深化理解,為順利解題掃清障礙。
題目:20輛卡車共運3600箱蘋果。照這樣計算,再增加15輛卡車,一共可以運多少箱蘋果?
師:同學們看題目后知道了什么、想說什么,可以隨時告訴我。
(學生讀題、解題,不理解的地方與同桌互相探討,師對學生給予適當?shù)闹笇В?/p>
師:除了課本的解法外,你還有更巧妙的解法嗎?
生1:這道題還可以這樣解答:3600÷4+3600÷2+3600=6300(箱)。因為3600箱是20輛卡車運的,除以4就是5輛卡車運的箱數(shù);3600除以2是10輛卡車運的箱數(shù);再加上3600箱,也就是20輛卡車運的箱數(shù),這樣就求出35輛卡車一共運的箱數(shù)了。
生2:我也想到一種解法:3600÷4×[(20+15)÷5]。因為3600÷4是5輛卡車運的箱數(shù),現(xiàn)在有20+15=35(輛)卡車,看有幾個5,所以列式為3600÷4×[(20+15)÷5]=6300(箱)。
生3:我也有一種解法:3600÷4×3+3600=6300(箱)。3600÷4是5輛卡車運的箱數(shù),乘以3是15輛卡車運的箱數(shù),再加上20輛卡車運的箱數(shù),就是35輛卡車一共運的箱數(shù)。
生4:3600×2-3600÷4=6300(箱)。3600×2是40輛卡車運的箱數(shù),再減去5輛卡車運的……
教師給學生提供了思考交流的機會,學生紛紛各抒己見、出謀劃策,在自由、熱烈的交流中不斷發(fā)現(xiàn)、不斷汲取,他們的解題思路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明晰。
生活是源,學生是本。應用題教學應該打破思維訓練的桎梏,跳出數(shù)學自身的空間,融入學生的心靈世界,走進學生的生活空間,實現(xiàn)發(fā)展學生思維的目的。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思維的特點、題目內容的特點、生活經驗等,以靈活的角度切入教學,給學生深刻的體驗和理解,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獲得簡便、快捷的解題思路。
(責編 杜 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