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運
摘要:晚唐五代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政權頻迭,這一時期的士人群體作為一個依附政權而存在的非獨立文化階層,在出仕與隱逸的選擇上表現(xiàn)出典型的矛盾性心理,對文藝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楊凝式作為晚唐五代時期書壇的代表人物,在守法與變法的道路上躑躅前行。通過對楊凝式書法進行深入解讀,對窺探晚唐五代時期書風的形成原因以及宋代“尚意書風”的興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書法藝術;藝術作品;藝術風格;楊凝式;晚唐五代書風;尚意書風
中圖分類號:J802 文獻標識碼:A
Calligraphy Style in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and its Impact:Taking Yang Ningshi as an Example
BAO Wen-yun
(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 Shangrao Teachers' College,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晚唐五代書風整體上雖卑弱不堪,乏善可陳,然自晚唐肇始的書學通變思想到五代時期已深入人心,有識之士如楊凝式等人開始反思唐末書壇弊端,一方面欲重溫盛唐氣象法度,另一方面又想打破唐法藩籬,重建書學審美架構。如何協(xié)調復古與破法的關系成為這一時期書法家必須面對的艱難課題,整個晚唐五代書法在糾結和矛盾中踟躕前行。
一、晚唐五代時期書風成因
晚唐五代時期書法風格的形成絕非偶然,而是與整個時代的社會風氣以及士人所處的境遇有著密切聯(lián)系。一方面,古代士大夫大多具有一個典型的心理特征——當最初的理想在現(xiàn)實中不斷被剝離時,往往會將內心轉向對虛無的、難以言喻的神靈祈求中尋求慰籍。晚唐五代時期政權更迭的速度遠遠超出士人心理預期,在這種情況下,士人對禪宗中“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參禪悟道成為一時之尚。另一方面,五代時期士人群體作為一個依附于不斷變更的政權而存在的非獨立文化階層,在協(xié)調與當權者之間的關系時,始終無法擺脫懸置頭頂的“廟堂”影子,他們在“忠于前朝”和“效力當朝”的選擇上充滿矛盾,在仕與隱、身與心的分離聚合中不斷地進行心理上的調整,這種矛盾性心理也反映在當時書壇風氣上。楊凝式作為五代時期一個典型的士人,歷仕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他的一生際遇幾乎可以作為這一時期士人群體的一個縮影。楊凝式年輕時剛正不阿,《資治通鑒》卷二六六載:“甲辰,唐昭宣帝降御札禪位于梁……攝侍中楊涉(按,《舊唐書》卷一七七《楊收傳》:“楊收,字藏之,同州馮翊人。……父遺直,……客于蘇州,講學為事,因家于吳。遺生四子:發(fā)、假、收、嚴,以四時為義?!瓏郎妫嫔?。”[1])“為押傳國寶使……凝式言于涉曰:‘大人為唐宰相,而國家至此,不可謂之無過。況手持天子璽綬與人,雖保富貴,奈千載何!盍辭之。涉大駭曰:‘汝滅吾族!神色為之不寧者數日?!盵2]楊凝式勸服未果,又懼事泄累于家族,遂佯狂而自穢。面對朝代更替,楊凝式無力挽狂瀾于既倒,唯有裝瘋賣癲以求全身,自此之后,楊凝式雖入仕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朝,而屢以心疾辭官,實為避俗遁世無奈之舉。楊凝式雖生于唐末,然其祖上父輩在唐朝均具有較高地位,特別是父親楊涉曾任唐昭宣朝宰相一職。楊凝式自小便受到了旨在維護封建皇權的“獨善”、“兼濟”二元政治思維熏陶,面對國家滅亡、前途盡喪、父親變節(jié)、家族或將遭滅門之災等一系列打擊,他既無法選擇“兼濟”,又不能像魏晉士人那樣以人格的高蹈和獨立標榜于世間。楊凝式所處的朝代視文人為“衣冠浮薄之徒”,稍有不慎既招殺身滅門之禍,傳統(tǒng)儒士那種守道衛(wèi)權的思想與求生的本能訴求交織在其內心深處,籍佯狂而隱忍,“弗與世網,悠游卒歲”似乎成為最佳選擇。對楊凝式而言,其“最大的困惑和苦痛就是如何將雙重的性格自覺地在現(xiàn)實中加以彌合”[3],從而達到心理上的慰藉,由此也帶來了楊凝式人格的扭曲和精神的分裂,楊凝式這一心理特性客觀上也影響了其書法藝術的風格和審美取向。
二、晚唐五代時期書風表現(xiàn)
通觀晚唐五代時期傳世書法作品,基本上是延續(xù)了盛唐以來的發(fā)展線索,這一時期篆隸書不顯,楷書及草書大行其道,涌現(xiàn)出一批書法名家。楊凝式之書則楷、草兼善。楷書和草書兩種書體,一靜一動,共同勾勒出晚唐五代書壇較為獨特的書法藝術發(fā)展輪廓。
通過對這一時期傳世作品的審美逆向推理,亦可管窺當時書家的創(chuàng)作心理。劉熙載言:“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盵4](P.715)以現(xiàn)存楊凝式的作品《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夏熱貼》、《神仙起居法》來看,《韭花帖》溫文爾雅,含蓄蘊藉,以稍具夸張的字距與行距以及部首間漫不經心的挪移而寓險于穩(wěn),從而烘托出一片虛靜澄明的書卷之氣,而《夏熱帖》則完全呈現(xiàn)出與《韭花帖》截然相反的審美意境,前三行略帶行書筆意,單字結體縱向拉伸,中軸線左右搖擺,用筆較緩。后幾行以極富感染力的線條一氣而下,汪洋恣肆,跌宕起伏。楊凝式這兩種迥然相異的藝術風格正是在其彷徨苦楚的落寞人生與不甘于沉寂的內心呼喚相鼓蕩下而產生的。
楊凝式一生以“佯狂”避兇趨吉,常出入各寺院,與禪僧過往密切,借談“禪”來愉悅己性?!端胃呱畟鳌肪矶恕逗筇坡尻栔袨┰≡褐菚焸鳌罚骸搬屩菚?,姓高氏,咸秦人也。……頗精吟詠,得騷雅之體。翰墨工外,小筆尤嘉,粉壁興翰,云山在掌?!瓡r楊侍郎凝式致政佯狂,號楊風子者,而篤重暉,為作碑頌德?!盵5]楊凝式與禪宗不惟談禪論機,亦切磋文藝,興起時操毫染壁,將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思慕、酣醉、無聊、不平之氣一寓于書。晚年楊凝式對禪宗更加篤信,周廣順三年癸丑,楊凝式八十一歲曾有詩云:“院似禪心靜,花如覺醒圓。自然知了義,爭肯學神仙?!比绻f早年的楊凝式意欲借助禪宗來排遣心中的憂懣和心理上的慰藉,那么晚年以后的楊凝式則將“禪”作為其精神的主要寄托。面對紛亂的世道,楊凝式早已不需刻意裝瘋而求生,取而代之的是擁有了隨遇而安和虛心平意的處世態(tài)度,而這種思想上的轉變使其書法風格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從他晚年的作品《神仙起居法》為例,此幅作品雖為草書,卻擺脫了唐以來草書穿插跳挪的安排痕跡,取而代之的是在高度符號化的草書行列中點綴以扭曲變形的行書,筆斷意連,恣肆跌宕,縱橫馳騁,極富個人色彩,它不但消解了盛唐以來“法”的束縛,擺脫了晚唐翰苑院體的桎梏,而且也代表了晚唐五代時期行草書的藝術水平,同時對宋代尚意書風的開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endprint
三、對宋代“尚意書風”的影響
五代時期因社會動蕩,藩鎮(zhèn)連年混戰(zhàn),文藝上早已不復盛唐氣象。單就書法而言,楊凝式無疑是一位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重要人物。自宋初以至宋元祐年間,王安石、歐陽修、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相繼倡導“尚意書風”,構建“學書消日,不計工拙”、“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的書學審美架構,追求以無法運有法、“意足自足,放筆一戲”書學風尚,力求在書法中貫穿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及“書品即人品”的書學觀念,而這一切均與楊凝式有著莫大的關系?!肮胖私阅軙毱淙酥t者,傳遂遠。然后世不推此,但務于書,不知前日工書隨與紙墨泥棄者,不可勝數也。使魯公書雖不佳,后世見者必寶也。楊凝式以直言諫其父,其節(jié)見于艱危。李建中清慎溫雅,愛其書者兼取其為人也。豈有其實,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賢哲必能書之也。唯賢者能存爾。其余泯泯,不復見耳。”[6]至此,楊凝式佯狂自穢不仕的苦衷得到了世人的理解,其直言諫父的美行大為后人所推,后世人將楊凝式比肩顏魯公,在一定程度上也基于其人品的高潔。“楊少師勸其父不以社稷與人,此與魯公拒安祿山斥李希烈何異?故其書雖承唐末五季余習,猶有承平純正氣象?!盵7]
北宋文人如黃庭堅、蘇軾等人極力推崇楊凝式,旨在依托楊凝式上溯顏真卿再復追晉人王羲之,進而開創(chuàng)時代新風。眾所周知,自五代至宋初,文體卑弱,文人欲襲唐人聲律之體而力不從心,自歐陽修起,倡導古文運動,王安石、蘇軾、曾鞏等人,起而和之,宋文逐漸熔古出今,迎來了繼唐開元之后的又一次文學鼎盛時期,宋人文學借復古而革新,于書法亦然。黃庭堅曾云:“魯公書今人隨俗多尊尚之,少師書口稱善而腹非也。欲深曉楊氏書,當如九方皋相馬,遺其玄黃牝牡乃得之?!睏钅綍ㄗ灶佌媲?、懷素得筆而上接二王,字形字貌卻與顏真卿、懷素、二王迥然相異,特別是其草書作品,乍看粗頭亂服,任筆為體,了無法度可循,仔細品味,魏晉風韻自然生于字內行間。難怪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盛贊楊凝式云:“蓋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所欲離者,非歐、虞、褚、薛諸名家伎倆,直欲脫去右軍老子習氣,所以難耳。哪吒拆骨還父,拆肉還母,若別無骨肉,說甚虛空粉碎,始露全身。晉、唐以后,惟楊凝式解此竅耳[4](p.547)“貌離而神合”、既入山陰之室又能自出新意,這正是宋代尚意書法群體所孜孜追求的至高境界,楊凝式金針度人,從而引起了宋代書法家們一致追捧。
楊凝式以其超人的穎悟力在書藝萎靡不振的五代時期遺世獨立,融匯真草,變通古法,推陳出新,遺貌取神,得意忘形,直探山陰堂奧。正是這種革新精神獲得了宋朝書家的青睞,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人借楊凝式豎起復古變法的大旗,從而開啟有宋一代尚意書風。(責任編輯:賈明哲)
參考文獻:
[1]劉昫.舊唐書(第一七七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4595.
[2]司馬光.資治通鑒[M].長沙:岳麓書社,1990.562.
[3]葛承雍.中國書法與傳統(tǒng)文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213.
[4]崔爾平.歷代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5]傅璇琮.唐五代文學編年史五代卷[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8.274.
[6]歐陽修.歐陽修集編年箋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7.159.
[7]馬宗霍.書林藻鑒第(八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