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珠慧
【摘要】新教材呼喚探究式教學。鑒于目前對課堂探究式教學的實質認識依然存在偏頗,本文論述了初中數學課堂探究式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策略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呼喚探究式教學,但目前對探究式教學依然存在認識上的偏頗,如何揭示探究式教學的實質,對探究式教學賦予新時代的活力?結合教學實例,本文談談初中數學課堂探究式教學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的空間
探究式教學注重學生的探究、思考的過程,就必須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就必須克服過去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的教學模式。羅杰斯提出:“有利于創(chuàng)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探究式教學,實現由“教”向“學”過渡,轉變了教師的角色,由單一知識傳授者轉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與合作者,營造了一種教學民主氣氛,建立了一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與合作的師生、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形成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寬松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的思維進入主動性、開放性、靈活性的狀態(tài);學生的情感處于自由、寬松、友好、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進入一個自由馳騁的心理空間。
如:把兩個相同三角板重合放置,繞其中任意一角旋轉1800。
問:從這個過程中,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們通過操作觀察,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CA與C′A,CB與CB′是一條直線;
(2)△ABC與△A′B′C′關于點C(C′)中心對稱;
(3)∠ACB與∠A′C′B′是對頂角。
在學生探究中,自主的空間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平等的交流能夠進行知識的構建。
二、體驗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
探究教學通過“問題情境——猜想假設——獲取信息——建設模型——解釋交流——應用拓展”的模式展開,關注數學知識的實際背景與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克服機械記憶概念、原理、公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fā)展應用數學知識的解決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
如對平行的條件的探究教學:
(1)創(chuàng)設條件。(每一個同學準備一頁白紙)教師引導:“我們想知道這張白紙上下兩條邊是不是平行?,F在就來研究:先在兩邊之間畫一條線段AB,出現了四個角,分別是∠1、∠2、∠3、∠4,如圖4所示,用量角器量一量,看能發(fā)現什么?
(2)獨立探究。學生獨立量出角的大小,并看能發(fā)現什么。
(3)小組合作。學生合作,看各自的發(fā)現是不是一樣(請部分小組直接上講臺研究討論,將自己的結果直接寫到黑板上。書寫時不得影響下面同學的討論)。
(在獨立學習和小組合作期間,教師巡視,對于學習有困難或出現錯誤的學生一般不直接告訴答案,只啟發(fā)怎么思考,如“互補”可能不好發(fā)現,
可以提示;找出四組和等于180°的角。對于個別不會使用量角器的同學,請其他同學協(xié)助教師幫助他們。)
(4)全班交流。請同學介紹自己的發(fā)現:∠1=∠4,∠2=∠3;∠1+∠3=180°,∠2+∠4=180°
教師總結:這些角相等或這些角互補時,這兩條直線是平行的。
在探究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數學化的過程,形成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
從具體到抽象是認識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布魯納看來,智慧生長是形成表征系統(tǒng)的過程。而表征或表征系統(tǒng)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套規(guī)則。在人類智慧生長期間,經歷了動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和符號性表征三個階段。教師的任務是把知識轉換成一種適應正在發(fā)展著的形式,以表征系統(tǒng)發(fā)展順序,作為教學設計的模式,讓學生進行發(fā)現學習。探究式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發(fā)展水平,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使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并在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動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和符號性表征,幫助學生順利地建構知識。
三、在問題解決中尋找新問題的“生長點”
在一個問題解決后,如何產生新的問題,這是學習思維的連續(xù)性和持續(xù)性的體現。問題是需要不斷去探索、不斷思考才能形成問題,才能形成一個有實際意義的有待于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怎樣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上述教學過程中在討論兩直線平行的性質以后,及時引導學生從中引發(fā)新的問題,找到“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問題新的“生長點”。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新世紀數學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是我們數學教師面臨的一次機遇與挑戰(zhàn)。探究性學習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
endprint
【摘要】新教材呼喚探究式教學。鑒于目前對課堂探究式教學的實質認識依然存在偏頗,本文論述了初中數學課堂探究式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策略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呼喚探究式教學,但目前對探究式教學依然存在認識上的偏頗,如何揭示探究式教學的實質,對探究式教學賦予新時代的活力?結合教學實例,本文談談初中數學課堂探究式教學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的空間
探究式教學注重學生的探究、思考的過程,就必須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就必須克服過去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的教學模式。羅杰斯提出:“有利于創(chuàng)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探究式教學,實現由“教”向“學”過渡,轉變了教師的角色,由單一知識傳授者轉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與合作者,營造了一種教學民主氣氛,建立了一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與合作的師生、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形成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寬松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的思維進入主動性、開放性、靈活性的狀態(tài);學生的情感處于自由、寬松、友好、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進入一個自由馳騁的心理空間。
如:把兩個相同三角板重合放置,繞其中任意一角旋轉1800。
問:從這個過程中,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們通過操作觀察,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CA與C′A,CB與CB′是一條直線;
(2)△ABC與△A′B′C′關于點C(C′)中心對稱;
(3)∠ACB與∠A′C′B′是對頂角。
在學生探究中,自主的空間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平等的交流能夠進行知識的構建。
二、體驗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
探究教學通過“問題情境——猜想假設——獲取信息——建設模型——解釋交流——應用拓展”的模式展開,關注數學知識的實際背景與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克服機械記憶概念、原理、公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fā)展應用數學知識的解決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
如對平行的條件的探究教學:
(1)創(chuàng)設條件。(每一個同學準備一頁白紙)教師引導:“我們想知道這張白紙上下兩條邊是不是平行?,F在就來研究:先在兩邊之間畫一條線段AB,出現了四個角,分別是∠1、∠2、∠3、∠4,如圖4所示,用量角器量一量,看能發(fā)現什么?
(2)獨立探究。學生獨立量出角的大小,并看能發(fā)現什么。
(3)小組合作。學生合作,看各自的發(fā)現是不是一樣(請部分小組直接上講臺研究討論,將自己的結果直接寫到黑板上。書寫時不得影響下面同學的討論)。
(在獨立學習和小組合作期間,教師巡視,對于學習有困難或出現錯誤的學生一般不直接告訴答案,只啟發(fā)怎么思考,如“互補”可能不好發(fā)現,
可以提示;找出四組和等于180°的角。對于個別不會使用量角器的同學,請其他同學協(xié)助教師幫助他們。)
(4)全班交流。請同學介紹自己的發(fā)現:∠1=∠4,∠2=∠3;∠1+∠3=180°,∠2+∠4=180°
教師總結:這些角相等或這些角互補時,這兩條直線是平行的。
在探究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數學化的過程,形成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
從具體到抽象是認識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布魯納看來,智慧生長是形成表征系統(tǒng)的過程。而表征或表征系統(tǒng)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套規(guī)則。在人類智慧生長期間,經歷了動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和符號性表征三個階段。教師的任務是把知識轉換成一種適應正在發(fā)展著的形式,以表征系統(tǒng)發(fā)展順序,作為教學設計的模式,讓學生進行發(fā)現學習。探究式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發(fā)展水平,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使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并在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動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和符號性表征,幫助學生順利地建構知識。
三、在問題解決中尋找新問題的“生長點”
在一個問題解決后,如何產生新的問題,這是學習思維的連續(xù)性和持續(xù)性的體現。問題是需要不斷去探索、不斷思考才能形成問題,才能形成一個有實際意義的有待于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怎樣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上述教學過程中在討論兩直線平行的性質以后,及時引導學生從中引發(fā)新的問題,找到“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問題新的“生長點”。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新世紀數學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是我們數學教師面臨的一次機遇與挑戰(zhàn)。探究性學習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
endprint
【摘要】新教材呼喚探究式教學。鑒于目前對課堂探究式教學的實質認識依然存在偏頗,本文論述了初中數學課堂探究式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策略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呼喚探究式教學,但目前對探究式教學依然存在認識上的偏頗,如何揭示探究式教學的實質,對探究式教學賦予新時代的活力?結合教學實例,本文談談初中數學課堂探究式教學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的空間
探究式教學注重學生的探究、思考的過程,就必須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就必須克服過去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的教學模式。羅杰斯提出:“有利于創(chuàng)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探究式教學,實現由“教”向“學”過渡,轉變了教師的角色,由單一知識傳授者轉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與合作者,營造了一種教學民主氣氛,建立了一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與合作的師生、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形成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寬松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的思維進入主動性、開放性、靈活性的狀態(tài);學生的情感處于自由、寬松、友好、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進入一個自由馳騁的心理空間。
如:把兩個相同三角板重合放置,繞其中任意一角旋轉1800。
問:從這個過程中,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們通過操作觀察,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CA與C′A,CB與CB′是一條直線;
(2)△ABC與△A′B′C′關于點C(C′)中心對稱;
(3)∠ACB與∠A′C′B′是對頂角。
在學生探究中,自主的空間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平等的交流能夠進行知識的構建。
二、體驗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
探究教學通過“問題情境——猜想假設——獲取信息——建設模型——解釋交流——應用拓展”的模式展開,關注數學知識的實際背景與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克服機械記憶概念、原理、公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fā)展應用數學知識的解決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
如對平行的條件的探究教學:
(1)創(chuàng)設條件。(每一個同學準備一頁白紙)教師引導:“我們想知道這張白紙上下兩條邊是不是平行?,F在就來研究:先在兩邊之間畫一條線段AB,出現了四個角,分別是∠1、∠2、∠3、∠4,如圖4所示,用量角器量一量,看能發(fā)現什么?
(2)獨立探究。學生獨立量出角的大小,并看能發(fā)現什么。
(3)小組合作。學生合作,看各自的發(fā)現是不是一樣(請部分小組直接上講臺研究討論,將自己的結果直接寫到黑板上。書寫時不得影響下面同學的討論)。
(在獨立學習和小組合作期間,教師巡視,對于學習有困難或出現錯誤的學生一般不直接告訴答案,只啟發(fā)怎么思考,如“互補”可能不好發(fā)現,
可以提示;找出四組和等于180°的角。對于個別不會使用量角器的同學,請其他同學協(xié)助教師幫助他們。)
(4)全班交流。請同學介紹自己的發(fā)現:∠1=∠4,∠2=∠3;∠1+∠3=180°,∠2+∠4=180°
教師總結:這些角相等或這些角互補時,這兩條直線是平行的。
在探究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數學化的過程,形成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
從具體到抽象是認識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布魯納看來,智慧生長是形成表征系統(tǒng)的過程。而表征或表征系統(tǒng)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套規(guī)則。在人類智慧生長期間,經歷了動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和符號性表征三個階段。教師的任務是把知識轉換成一種適應正在發(fā)展著的形式,以表征系統(tǒng)發(fā)展順序,作為教學設計的模式,讓學生進行發(fā)現學習。探究式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發(fā)展水平,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使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并在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動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和符號性表征,幫助學生順利地建構知識。
三、在問題解決中尋找新問題的“生長點”
在一個問題解決后,如何產生新的問題,這是學習思維的連續(xù)性和持續(xù)性的體現。問題是需要不斷去探索、不斷思考才能形成問題,才能形成一個有實際意義的有待于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怎樣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上述教學過程中在討論兩直線平行的性質以后,及時引導學生從中引發(fā)新的問題,找到“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問題新的“生長點”。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新世紀數學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是我們數學教師面臨的一次機遇與挑戰(zhàn)。探究性學習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