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潔晶
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基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視角
姜潔晶
(上海濟光職業(yè)技術學院,上海 201901)
當前在某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脫節(jié)、大學生內(nèi)在信仰需求激發(fā)不足、教學資源急需優(yōu)化、教育對象研究不足等問題,影響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效果。思政課教學改革應從四方面入手:優(yōu)化信仰教育目標;激發(fā)大學生內(nèi)在信仰需求;優(yōu)化教學資源;健全信仰教育反饋機制。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改革
大學生是青年中的優(yōu)秀分子,他們的信仰和價值觀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命運。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渠道,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一些不足,影響了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必須對其進行改革。
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與此同時,某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與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要求還不完全符合。這些問題大致如下:
(一)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脫節(jié)
在當前某些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中,存在將信仰教育等同于知識教育并止步于知識教育的傾向。這種傾向忽視理論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學生難以認識其價值;忽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學生難以實現(xiàn)其價值;過于強調(diào)知識點灌輸,忽視對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傳遞,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1]P31。
(二)大學生內(nèi)在信仰需求激發(fā)不足
信仰是個體在精神層面的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科學的信仰,不但是社會需求,而且是個體的需求。但目前某些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在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方面,重社會需求而輕個體需求,偏重于教育者基于社會需求向大學生傳輸理論,忽視了大學生個體需求的激發(fā),從而導致兩種需求缺乏有效整合。
(三)教學資源亟須優(yōu)化
首先,部分高校思政課各門課程教學存在統(tǒng)籌不足的問題,影響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整體性。某些高校思政課任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各自為政,導致各門課教學內(nèi)容缺乏統(tǒng)籌,在理論教育方面造成脫節(jié),難以從總體上把握實效。其次,教材理論性強,有些內(nèi)容完全照搬文件政策,影響了大學生對教材的閱讀興趣。再次,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呈現(xiàn)社會問題時,難以做到正確引導學生。一種表現(xiàn)為只呈現(xiàn)社會問題而忽視深入分析和積極引導,易使學生產(chǎn)生消極情緒,另一種表現(xiàn)則是缺乏有效的引導方法,缺乏說服力。
(四)教育對象研究不足
大學生的心理、思維、學習習慣等會對思政課教學實效產(chǎn)生重要影響,準確把握大學生特點能夠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針對性。當前某些高校的思政課教學缺乏對學生進行深入的研究,如不改善這一狀況,就很難把握學生的理論需求,影響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針對性。
鑒于上述問題與不足,應針對問題,結合思政課教學實際,積極實施教學改革。
(一)優(yōu)化信仰教育目標
1.信仰教育目標具體化。
在教學中,應首先明確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目標,并將其具體化,根據(jù)四門課程的側重點和不同章節(jié)的內(nèi)容,把這一宏觀目標劃分為若干層次、不同方面的目標,適時融入各章節(jié)。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理解、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必要性,馬克思主義是近代中國救國救民之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確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是中國革命建設的重要指南;“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各門課的不同章節(jié),又可將每門課的總目標具體化,教師在講授每一章節(jié)內(nèi)容時,都要向學生明確不同層次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教育目標,從而增強信仰教育的可操作性。
2.以知識教育促信仰教育。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以知識認知為基礎,以情感體驗為升華,以價值選擇為目的的教育過程”[1]P32。知識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基礎,并以信仰教育為最終旨向,應以知識教育有效促進信仰教育。教學過程中,在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應重視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認識問題、科學分析問題、妥善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就具體手段而言,情感體驗是主體由知識認知向信仰升華的有效手段,在知識講授過程中運用情感體驗法,能夠更好地促進信仰教育。
情感體驗法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充分挖掘情感教學資源,教師在講授中融入鮮活的事例、翔實的史料、社會熱點問題,還原信仰的現(xiàn)實性、生動性,“尤其注重在特定的歷史體驗和事實的教育和熏陶中,發(fā)掘大學生對特定的歷史或社會情境體驗和心靈的理解及回應”[2]P215,觸動其靈魂;二是創(chuàng)造情理交融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輔之以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對情境進行充分感受和積極體驗;三是以師情激生情,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融入情感,以此感染學生的情緒,在教與學中產(chǎn)生情感共鳴。
(二)激發(fā)大學生內(nèi)在信仰需求
“在信仰問題上,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越強,信仰主體就越傾向于從自我需要出發(fā),選擇信仰”[3]P134。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應在社會需求的總目標下,以激發(fā)大學生的內(nèi)在需求為起點,引導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相統(tǒng)一。激發(fā)大學生內(nèi)在信仰需求,可通過問題討論引導法、學生參與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引發(fā)學生自主思考,使其在思考探索的過程中強化信仰需求。
在問題討論引導法中,教師設置與信仰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索。如:人為什么需要信仰?人需要什么樣的信仰?什么樣的信仰是科學的信仰?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對人的全面發(fā)展有何重要作用?學生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經(jīng)過觀點的交流與交鋒、自主思考與探索,激發(fā)內(nèi)在信仰需求。
學生參與教學法是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由學生承擔教師的角色,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講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覺轉換思維,自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優(yōu)化教學資源
1.建立思政課教學協(xié)調(diào)機制。
思政課教學部門可通過會議討論、集體備課、聽評課、教師個人交流等方式建立教學協(xié)調(diào)機制,打破課程教研組的限制,由思政幾門課教師集體探討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與統(tǒng)籌,從而發(fā)揮課程協(xié)同作用,從整體上提升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成效。
2.實現(xiàn)理論表述的通俗化。
針對教材理論性強的特點,應依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實現(xiàn)理論表述的通俗化,使之更易于和樂于接受理論。一是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際”主要包括歷史實際、社會現(xiàn)實和大學生自身實際。二是授課語言通俗化,充分考慮大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習慣等,結合大學生關心的問題及其身邊的事例,用通俗易懂、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詮釋理論。三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多媒體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元素,合理搭配這些元素能夠使教學生動形象,融知識性與藝術性為一體,增強教學吸引力。
3.堅持積極引導的原則。
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社會思潮、社會問題的認識,使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問題,增強抵御不良社會思潮的能力。在教學中,對于案例的選擇務必慎重,適當控制負面案例的比例,避免對負面事例、社會問題的渲染與夸大。避免向學生傳授極端的個人觀點,使學生能夠全面、辯證地看待社會現(xiàn)實。
4.建立開放式的師生關系,加強對教育對象的了解和研究。
開放式的師生關系是指師生交流、互動突破課堂限制,改變課堂上的由教師單向向學生灌輸?shù)哪J?。這種師生關系既有助于教師把握學生的特點和思想狀況,又能夠增進師生感情,使教師更好地“以情感人”。
建立師生之間開放式的關系,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與學生加強互動,還應在課外加強溝通。一是可對學生進行訪談、座談,教師在與學生近距離接觸、面對面交硫過程中捕捉學生的心理活動與思想軌跡。二是運用現(xiàn)代化信息傳播手段,教師可充分利用手機、電子郵箱、QQ、博客、微博、微信等與學生交流。其間教師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正確導向,隨時關注學生對相關內(nèi)容的反饋,及時引導學生,使教學呈現(xiàn)立體態(tài)勢,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四)健全信仰教育反饋機制
思政課教學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效果如何,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shù),因而信仰教育反饋機制的健全尤為重要。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教學反饋的主要渠道是評教,即由各班級的學生信息員填寫教學反饋意見。評教已成為較為穩(wěn)定的重要教學反饋機制,但不能反映學生的整體情況,應探索靈活多樣的反饋方式。
其一,通過問卷調(diào)查、訪談、座談等方式,收集學生反饋信息,了解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收效,將學生的意見進行整理,從中總結規(guī)律與經(jīng)驗。其二,教師在與學生進行課內(nèi)外交流過程中,通過探討教學內(nèi)容、有關社會問題等,側面了解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掌握程度,可選取部分學生為樣本進行深入交流和追蹤,隨時關注其思想動態(tài),考察思政課對其思想的影響。其三,通過學生出勤率、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等及時總結規(guī)律。學生出勤率、課堂表現(xiàn)都反映了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教學效果的直觀體現(xiàn)。及時掌握學生出勤率,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如紀律、抬頭率、互動積極性等,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查找不足,及時彌補。
[1]歐陽愛權,朱紅葉.大學生政治認同現(xiàn)狀與對策[J].當代青年研究,2011(11).
[2]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5.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編.聚焦:大學生關注的思想理論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34.
2012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yǎng)資助計劃”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ZZJG1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