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
摘 要: 古羅馬文學黃金時代的巔峰之作——《埃涅阿斯紀》是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詩,有羅馬百科全書之稱,一向被認為是羅馬文化的最高體現(xiàn)和古羅馬文學的最高成就。文章通過對《埃涅阿斯紀》的深入閱讀和分析,結合與《荷馬史詩》的比較,歸納古羅馬文學的特點及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特點內在的一致性與不同。
關鍵詞: 《埃涅阿斯紀》 古羅馬文學 文明特點
古羅馬在征服古希臘后接受和吸收了古希臘的文明,并通過古羅馬治下的廣大領土將古希臘文明發(fā)揚光大,且創(chuàng)造了具備自身特色的偉大文明。本文所指的古羅馬文學,主要是指羅馬在元首制時期的文學。這個時期羅馬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比其他任何時期都要燦爛奪目。元首制時期的古羅馬文學發(fā)展分為兩個階段:“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1]。黃金時代的作品形成于奧古斯都時期。古羅馬文學黃金時代巔峰之作——《埃涅阿斯紀》是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詩,且因該史詩包羅了從古希臘到古羅馬極豐富的神話、傳說、地理、歷史、宗教和民族生活習俗、文物制度等具體精確的描寫而獲得羅馬百科全書的稱號,一向被認為是羅馬文化的最高體現(xiàn)和古羅馬文學的最高成就[2]。本文通過對它的深入閱讀和分析,結合與《荷馬史詩》的比較,歸納出古羅馬文學的特點及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特點內在的一致性與不同。
一、《埃涅阿斯紀》的形象塑造、語言特色和主題內容
屋大維(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us)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也是最偉大的羅馬皇帝之一,被尊稱為奧古斯都(Augustus)。維吉爾是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他創(chuàng)作的《埃涅阿斯紀》是一部關于特洛伊式的英雄埃涅阿斯的史詩。全詩長達12卷,近萬行,是遵照奧古斯都的旨意創(chuàng)作,為肯定其“神統(tǒng)”而作的[3]。主題是談帝國的命運,具體講述特洛伊王和女神維納斯所生之子埃涅阿斯到意大利建立新王朝的故事,歌頌了羅馬祖先建國的功績和羅馬的光榮。主人公埃涅阿斯的全部艱辛的經(jīng)歷說明締造帝國之不易,更應珍視帝國的和平,表現(xiàn)了奴隸主的愛國精神。非常明顯,全詩是頌揚屋大維并為其政策服務的。
史詩主人公虔誠、勇敢、克制、大度、仁愛、公正不阿,筆者認為一個理想的政治領袖就應該具有這些品德。埃涅阿斯和奧德修同是流浪者,但前者負有重大使命,是神的意志的執(zhí)行人。
這部史詩風格不像《荷馬史詩》那樣活潑明快,而是嚴肅、哀婉、朦朧的。維吉爾的史詩沒有人民口頭文學的特點,是歐洲“文人史詩”的開端,使古代史詩在人物、結構、詩歌格律等方面進一步獲得定型。
史詩的某些場面被渲染得驚心動魄,比如拉奧孔被大蛇纏死、狄多悲憤自焚、埃涅阿斯游歷地府的神秘色彩,都成為后來藝術家靈感的不竭源泉。對于人物心理矛盾的具體描寫,比如對埃涅阿斯對狄多的戀情,尤其是描寫狄多由愛而恨,由抱幻想到終于絕望自焚以報復負心人的心理變化,堪稱真切動人。
二、《埃涅阿斯紀》所反映出的古羅馬文明特點
《埃涅阿斯紀》被譽為“羅馬的《荷馬史詩》”,但是它不是對《荷馬史詩》的簡單仿作,而是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征,是羅馬民族的史詩。
(一)對古希臘文明的繼承
古希臘早期作品《荷馬史詩》,廣泛反映了古希臘人從原始氏族到奴隸制過渡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變化和當時人們的生活、斗爭和思想感情,是希臘文化早期的主要成就,它由《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著作構成。《埃涅阿斯紀》以《荷馬史詩》為范本,以羅馬民族傳統(tǒng)生活為基調,模仿的痕跡非常明顯。首先,在內容上,史詩前半部分寫漂泊,與《奧德賽》相似;后半部分寫戰(zhàn)爭,與《伊利亞特》相似,因此后人往往稱它為羅馬的《荷馬史詩》[4]。
古羅馬文學與古希臘文學聯(lián)系得十分緊密,具有濃厚的希臘色彩。古希臘文學的某些主要形式幾乎全部移栽到缺少骨干文學類型的古羅馬。以神話為例,同希臘文化接觸后,許多羅馬的神祇便同希臘的神祇結合起來。如羅馬人信奉的主神朱庇特便等同于希臘的宙斯,他的妻子朱諾則等同于赫拉。至于太陽神阿波羅和文藝女神繆斯等則直接進入羅馬神話,連名字都沒有變。
古羅馬文學繼承了古希臘的現(xiàn)世精神并將其發(fā)揚到極致。《埃涅阿斯紀》和《荷馬史詩》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獨立不羈、狂歡取樂、享受人生的個體本位意識,而在困難面前又表現(xiàn)出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精神。在人與命運抗爭的過程中,人的生命爆發(fā)出蓬勃的力量。
(二)改造和發(fā)展
在內容上,《埃涅阿斯紀》雖然有意模仿《荷馬史詩》,但就史詩的本質而言,兩者的區(qū)別還是很大的。《埃涅阿斯紀》更像是一首民族史詩,有著成熟的思想和更沉重的歷史感。全詩突出強調了人的使命感、責任感,洋溢著嚴肅、哀婉和悲天憫人的情調。同樣是大將,埃涅阿斯就不會像阿喀琉斯一樣為了爭奪一個女俘的私事而放棄責任,卻是克制了自己的感情,服從使命。敬神、愛國、為民族利益壓抑克制自己個人感情的優(yōu)秀品質,這是典型的羅馬風格[5]?!逗神R史詩》中的英雄人物追求的是個人的利益、榮譽和情感;《埃涅阿斯紀》中講述的是理智戰(zhàn)勝情感的故事。這是兩個民族鮮明的心理和文化差異,希臘人更注重自由意志和個人欲望,羅馬人顯然更強調使命和責任。他們的理性精神相比于希臘人走到了更深更遠的層次。
《埃涅阿斯紀》表現(xiàn)了羅馬帝國的基本信念和價值觀。在《埃涅阿斯紀》創(chuàng)作的時候,古羅馬事實上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與古希臘城邦的分散局面不同,古羅馬人有一個大一統(tǒng)的感覺。主人公也和《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不同,“英雄”的概念改變了?!逗神R史詩》中的英雄一切行動都出自個人打算,阿奇琉斯因個人恩怨而決定參戰(zhàn)或不參戰(zhàn),奧德修斯歷盡艱險,表現(xiàn)的是個人才智,回家的目的是為個人的家庭團聚;埃涅阿斯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建立一個新民族、新國家,個人幸福(愿意死在故國、屢屢不愿前進、狄多的插曲)必須經(jīng)過斗爭而犧牲掉,他不是個人英雄而是民族英雄、領袖、組織者和民族象征。他象征屋大維所提倡的道德,有些行動甚至是以屋大維的行動為藍本的。例如,他身上體現(xiàn)的虔敬一是敬神,服從神意;一是對人群(家族、民族)的責任感,由此衍生出他經(jīng)歷的千難萬險和種種流血犧牲的動作。因而他不像希臘史詩英雄那樣有個性,相反他必須泯滅個性,他可以說是一個不是英雄的英雄,即與以往英雄有所不同的英雄。他是神的工具,神的意志的執(zhí)行者,個人意志必須服從神也就是命運的意志?!栋D⑺辜o》中的這種使命感是《荷馬史詩》或希臘化時期的史詩所沒有的,成為維吉爾以后歐洲史詩的基本內容,所以說維吉爾在歐洲文學發(fā)展中占一個中心的、關鍵的地位。實際上,從《埃涅阿斯紀》開始,歐洲文學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責任與愛情沖突的主題,這是古羅馬文學與古希臘文學很大的不同之處,也是古羅馬文學獨特的開拓[6]。
羅馬文明對希臘文明的改造與發(fā)展更體現(xiàn)在它的“人工性”上——史詩的構架是經(jīng)過精心構思才搭起來的;文字是考慮到具體情景經(jīng)過推敲后才落筆的,力求形象性和音樂性同內容協(xié)調;比喻的選擇都是經(jīng)過周密考慮的。例如,維吉爾經(jīng)常用“虔敬”、“虔誠”形容埃涅阿斯,點出他的性格特征,表明他對神的虔敬,遵從神的旨意,作為兒子、父親和領袖則克盡厥職,還有同情憐憫之心,但當他和狄多戀愛,沉湎于逸樂,詩人便不再用這個形容詞冠在他名字前面。在選擇比喻方面,他也別具匠心,使內容愈加豐富充實。高度凝練、濃縮,賦予暗示,在必要時又能大肆夸張、渲染,在借用自然物像作暗喻或者明喻時,比荷馬式比喻更貼切和成熟,辭藻十分華麗。因此,維吉爾的詩不及《荷馬史詩》自然質樸,但開創(chuàng)了與古羅馬文學不同的新的“文人詩”之路。詩人十分善于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把某些場面渲染得驚心動魄,比如拉奧孔被大蛇纏死、狄多悲憤自焚、埃涅阿斯游歷地府的神秘色彩。維吉爾更長于人物心理矛盾的具體描寫,比如對埃涅阿斯對狄多的戀情,尤其是描寫狄多由愛而恨,由抱幻想到終于絕望自焚以報復負心人的心理變化,寫得真切動人。這些都體現(xiàn)了古羅馬文學相對于古希臘文學的原始質樸特征的雕琢和嚴謹。
這種“人工性”的改造和發(fā)展,實際上源于羅馬深層次的民族和社會政治特征[1]。與古希臘海洋民族不同,古羅馬屬于內陸民族,主要以耕牧方式生存,具有上古農民和牧民粗鄙、蒙昧、淳樸的特點。建國之后的古羅馬崇尚武力,追求社會與國家、法律與集權的強盛與完美,其文學具有更強的理性精神和集體意識,具有莊嚴崇高的氣質,同時也缺少古希臘文學生動活潑的靈氣和無拘無束的兒童式的天真爛漫?!栋D⑺辜o》除沒有了希臘詩歌具有的強烈質樸和自然感外,當我們縱觀羅馬文明——無論文學、繪畫、音樂、建筑還是雕塑等,就發(fā)現(xiàn)它們無不精于推敲和刻畫,強調均衡、嚴整、和諧,更富于表現(xiàn)性和裝飾性,更注重莊重崇高感的體現(xiàn)。
三、結語
古羅馬以古希臘文明為范本,從本民族的生活出發(fā),構筑具備自身特色的文明框架。羅馬文明既體現(xiàn)了人對命運的服從,又體現(xiàn)了人不屈的抗爭,還強調為人的責任和使命壓抑個人的欲望,用理智戰(zhàn)勝情感,更注重文學藝術的嚴整、和諧。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E.勒納,等著.王覺非,等,譯.西方文明史(第2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2]李家寶.中外文化精神十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劉建軍.外國文化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葉勝年.西方文化史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文聘元.話說西方(第二卷):羅馬的故事[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6]王煥生.古羅馬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