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佶
(沈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0034)
二外英語教學問題與對策
李晗佶
(沈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0034)
二外英語課程為高校小語種專業(yè)的必修課,但是在目前的教學中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對沈陽師范大學二外英語課學生進行的調查問卷展示了學生學習二外英語動機與學生的二外英語語言能力,并顯示出了目前二外英語課程設置的不合理性以及學生所學語種對二外英語學習具有的負遷移作用。各院校應該通過調整二外英語開課時間、重新考量二外英語教師身份以及教學方法轉變等措施以完善該課程教學。
二外英語;學習動機;英語能力;課程設置;語言遷移
提及“第二外語”,絕大多數(shù)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英語專業(yè)學生所學習的法語、日語、俄語或德語等課程。通過中國知網(wǎng),檢索關鍵詞“第二外語”,共得到1994年至今共1455篇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筆者再以“第二外語 英語”作為檢索詞檢索,獲得23篇論文,其中僅5篇和該主題密切相關。以上事實,從側面反映出了高校小語種專業(yè)第二外語(英語)的相關研究長期處于空白,第二外語(英語)教學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第二外語(英語)是為外國語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課,也是申請學位的一門關鍵課。該門課程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使學生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由于小語種專業(yè)學生都接受了中學六年的英語教學,經(jīng)歷了中考及高考的英語測試,因此英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習起點也較高,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是接近或達到相當于大學英語3級的水平,學生須掌握4000個單詞(其中1600個為基本詞匯)和600個短語以及習慣搭配。鑒于全國高校的教學資源、學生入學水平以及所面臨的社會需求等都不盡相同,各校應參照《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版),根據(jù)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系統(tǒng)的、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導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
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下設日語、俄語及法語三個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需于第四至第七學期修習182學時的第二外語(英語)課程,并修滿11學分。第六至第八學期,學生可根據(jù)自身興趣及今后發(fā)展需求選擇“研究型”和“非研究型”兩種不同班型的課程。學院選用《新視野大學英語》(1、2、3、4)作為二外英語教材。教學以傳統(tǒng)教學方法為主,課堂教學分為四個階段:語法講授、詞匯學習、講解課文及完成課后練習。筆者作為外聘教師,承擔了2013~2014學年第二學期第二外語3(英語)研究型的教學任務。通過自身的教學反思以及對學生進行的調查問卷,發(fā)現(xiàn)第二外語(英語)的教學存在諸多問題。
筆者所教授班級內的學生來自11級日語、俄語、法語三個專業(yè),共29人,其中2名男生,27名女生。經(jīng)過一學期的教學觀察,發(fā)現(xiàn)小語種學生在二外英語的課堂上表現(xiàn)不夠積極,興趣不高。隨后,筆者在期末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以下四個方面對二外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通過數(shù)據(jù)整理,班級內14%的同學選擇第二外語(英語)研究型的目的為了考研需求,他們有意愿繼續(xù)攻讀語言類碩士研究生,考試科目為二外英語;分別有12%和31%的同學表示希望通過該課程幫助通過大學四、六級考試;37%的同學是為了為今后工作儲備英語知識;還有4%的同學表示是由于學校的要求,被動選擇了該課程。
秦曉晴認為,學習動機分為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注重學習行為本身,是指學習者本身的興趣而引起的學習動機,不需要外界因素的激發(fā)和誘導,自己本身就能激發(fā)自己的學習積極性,行為的出現(xiàn)是自愿的結果。外部動機是通過外部因素的誘導和激發(fā)而引起的,學習的目的是獲得某種獎賞或避免懲罰。它是在外界的要求或作用下產(chǎn)生的[1]。以過級為最終目的的學生在班級人數(shù)上大約占43%,這是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大學英語四六級證書是大學生畢業(yè)及今后就業(yè)的基本條件,這就成為了該類學生學習第二外語(英語)動機。還有14%的同學是出于考研需求。在學習上,因為有考試壓力,以上兩類學生比其他學生用功,他們認真聽課、做筆記、善于思考,若有問題會積極尋求解答。他們一般不單單滿足于二外教材中的內容,而是關注其考研學校的要求或大學英語四六級不同題型的解題技巧,對于英語語言技能上沒有太高要求,只希望能在考研中取得好成績。出于對今后職業(yè)發(fā)展考慮的同學占37%,該類學生認為,英語越來越成為當今世界的國際通用語言,只掌握自己所學的語種已經(jīng)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新型人才的要求。這類學生對詞匯講解、語法教學以及課文分析不感興趣。
學生不同的學習動機就意味著對二外英語知識需求上的巨大差異。雖然四六級考試和研究生入學考試中的二外英語在考試形式上有些許相同,但更多的是差異。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更加注重英語運用能力的考察,題型為聽力、閱讀、翻譯和寫作等;而二外英語考試多為各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師單獨命題,試卷意在考察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題型多為語法和詞匯辨析選擇題、完形填空、語法填空、閱讀、翻譯和寫作等。雖兩個考試都有閱讀、翻譯和寫作題型,但是考察的側重點卻大不相同。這就造成二外英語的課堂教學的困難。教師需要在兩種考試中尋找共同點,實現(xiàn)課堂教學考試指導上的平衡。教師還可以為考研同學,根據(jù)其所考的院校,單獨制定考研復習計劃,達到最高的復習效率。對于為今后職業(yè)發(fā)展需求的同學來說,課堂的語法詞匯教學已經(jīng)無法滿足他們對于口語交流上的需求。針對這類學生,學??梢蚤_設相關職場英語課程,介紹外企運作流程,各部門職能以及進行大量的模擬真實場景的會話練習。
根據(jù)問卷數(shù)據(jù)統(tǒng)計,86%的同學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而只有24%的同學通過了大學英語六級考試。93%的同學認為現(xiàn)在的二外課堂教學與四六級考試不相匹配。32%的同學認為四六級考試中,聽力題型最令其頭疼;30%苦惱于翻譯題型;21%認為寫作時失分較多。
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日、俄、法三個專業(yè)均在省內招生,屬第本科二批次,為文理兼招專業(yè)。以法語專業(yè)為例,2013年沈師法語專業(yè)文科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為547,高出遼寧本科第二批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499)48分;法語專業(yè)理科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為517,高出遼寧本科第二批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470)40分。這證明該專業(yè)的學生在錄取時成績具有優(yōu)勢,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但是在六級過級率上卻低于全國30%的平均通過率,這不得不令人深思。大學英語六級考試中,聽力題型的分值占到了35%,學生們在高中為了應對高考都接受“題?!笔降膽嚱逃J剑處熀蛯W生都不注重相應的口語,聽力能力訓練?!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也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盵2]然而目前二外英語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均在普通教室進行,教室未配備多媒體設備,也不具備放音條件。而沈陽師范大學其他專業(yè)的大學英語課程單周會在語音教室上課,課上會進行聽力訓練。在有限的課時內增加聽力訓練內容,教室應選擇語音教室或配備有多媒體的教室以滿足學生提升聽力能力的需求。
通過問卷數(shù)據(jù)顯示,51%的同學對現(xiàn)在的二外課程設置表示不滿意。其中37%認為課程開設過晚;35%認為教學教法過于單一,缺乏口語聽力練習機會。針對二外教師身份,59%的同學希望由大學外語部公共英語教師執(zhí)教;22%的同學希望由外籍教師授課。
沈陽師范大學第二外語(英語)課程開設時間較晚。小語種專業(yè)學生于第四學期開始第二外語(英語)1課程的學習。通過搜集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不同院校二外英語課程開始時間也不盡相同,如下表所示:
學校名稱 課程名稱 開課學期 開課時長 總學時大連外國語大學 第二外語 第一學期 四學期 260天津外國語大學 大學外語 第一學期 四學期遼寧師范大學 第二外語 第二學期 四學期 256蘭州大學 第二外國語 第四學期 四學期 288中山大學 大學英語 第一學期 四學期 162上海交通大學 大學基礎英語 第一學期 兩學期(三四學期為選修課) 136(272)浙江理工大學 英語 第一學期 四學期 256
上表列舉了國內外語類、師范類、綜合類和理工類不同高校的第二外語(英語)的開課情況。不難發(fā)現(xiàn),不同學校的開設時間不盡相同,但多數(shù)院校在入學第一學期就開始此類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和全國絕大多數(shù)的高校非語言類專業(yè)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一致。調查中37%認為開課過晚的同學也認為第一學期開課比較合理,因為進入大學就進行英語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將高中英語與大學英語進行銜接。而針對二外英語的教師身份學生們的意見也有所不同,絕大部分的學生希望由大學外語部公共英語教師來執(zhí)教該課程。也可以從上表中的課程名稱看出一些學校如天津外國語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都已經(jīng)采用了這樣的方式安排課程。大學外語部的教師常年接觸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他們了解學生的英語基礎與知識需求,熟悉相關教材,同樣也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有深入的研究。相對而言,英語專業(yè)的教師常年接觸的是有一定英語基礎的英語專業(yè)學生,所熟悉的課堂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也不適應小語種專業(yè)學生的需求。還有22%的同學希望由外籍教師授課,外籍教師的母語為英語,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口語及聽力的能力提升,尤其適合以“對今后職業(yè)發(fā)展考慮”為英語學習動機的小語種專業(yè)學生。二外英語教師隊伍可以采用以上兩種教師類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構建。
接受問卷調查的29名同學中79%認為自己所學的日、俄、法語對二外英語的學習有影響。43%的同學認為在語音方面,30%認為在拼寫,23%的同學認為在句子結構上所學語種對二外英語學習有負面影響;針對所學語種對二外英語學習的正面影響,36%認為其對單詞記憶有幫助,45%認為所學語種對英語的語篇理解上有積極作用。
我國高校外語專業(yè)采用“外語專業(yè)+第二外語”的人才培養(yǎng)常規(guī)模式隸屬于三語習得的研究范疇。三語習得是指除了學習者的母語和已經(jīng)掌握的第二語言之外,目前正在學習的一種或多種語言[3]。“三語”是一個總體概念,并不確指學習者學習語言的數(shù)目,而是指除了學習者的母語和已經(jīng)掌握(可能是不完善的)的第二語言之外目前正在學習的一種或多種語言。
小語種專業(yè)學生母語為漢語,第一外語為自己所學的日、俄、法等語種,第二外語為英語。在第三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學習者的第三語言和已掌握的第一和第二語言之間彼此干擾。信息干擾能引起語言知識損耗,新學的語言會干擾舊語言的保存,舊語言也能干擾新語言的鞏固和保留[4]。Odlin也指出,當學習者已掌握兩門語言時,這兩種語言都會對第三種語言的學習產(chǎn)生影響[5]。這種語言遷移又分為三種:正遷移、負遷移和零遷移。正遷移,即目標語與母語(已習得語)之間的相似之處有利于目標語的學習;負遷移,即由于目標語與母語(已習得語)之間的差異干擾目標語的學習;零遷移,即由于目標語與母語的完全不相關使得母語對目標語的習得不構成影響[6]。
以專業(yè)為法語的學生為例,通過教學觀察與同學的調查問卷不難發(fā)現(xiàn),在語音與詞匯拼寫方面,法語對二外英語存在著較大的語言負遷移作用。由于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而英語和法語同屬于印歐語系,所以和漢語相比,法語對二外英語學習的影響更大。通過課堂教學發(fā)現(xiàn),法語專業(yè)的學生在英語發(fā)音的音位、省音、重音以及拼讀規(guī)則等方面都存在問題。通過批改學生的作文,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學生習慣性的將一些英文單詞拼寫為法語單詞,如he-il,andavec,the-les,future-futur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及時加以指正、反復強調,避免學生在英語發(fā)音與單詞拼寫上再次犯此類錯誤。
正是因為英、法兩種語言屬于同一語系,法語的習得在某種程度上對英語學習有著正遷移作用。從辭源的角度分析,英語和法語中很多單詞都是拉丁語,所以相似度高。這就對法語專業(yè)的學生記憶英文單詞有了很大的提示作用。同樣,法語專業(yè)的學生在英語的閱讀理解與英漢翻譯題型中也有著較好的表現(xiàn)。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著力于兩種語言的共性,并強調差異。若教師有法語學習背景,可以在講授單詞時對比英法兩種語言中該單詞的拼寫及發(fā)音。這樣做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還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目前的國內二外英語教學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只有經(jīng)過過學校,教師,學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做到充分了解學生二外英語學習動機,逐步提升學生二外英語能力,深化完善二外課程設置,理清二外英語與所學語種的遷移關系,二外英語的教學質量肯才會有所改進和提高。
[1]秦曉晴.中國大學生外語學習動機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Fouser,R.Problem s and Prospects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J].language Research,1995(31).
[4]Jorda,M.P .S.Third Language Learners-Pragmatic Production and Awareness[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5.
[5]Odlin,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6]雷彩.三語習得的語言遷移現(xiàn)象及其教學啟示[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2(5).
(責任編輯:朱 斌)
Shortcomings and Solution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LI Han-j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English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fered by universities with majors of minority languages.But there are plenty of shortcomings in its teaching.The questionnaires filled out by students in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reveal the students’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heir English ability.The data also demonstrate irrationality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design and negative language transfer of students’majors.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reconsider when English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should be offered and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teachers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better the course.
English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learning motivation;English ability;curriculum design;language transfer
G623.31
A
123(2014)04-0033-04
2014-06-16
李晗佶(1990-),男,遼寧錦州人,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口筆譯理論㈦實踐、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