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重慶醫(yī)科大學:1. 2011級臨床本科2系2班;2.人體解剖學教研室,重慶 400016)
作者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右甲狀腺下動脈及左椎動脈起點變異1例。該變異對臨床頸部外科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為積累解剖學資料,現(xiàn)報告如下。
10%甲醛固定的女尸1具,年齡約65歲,身高約160 cm,解剖出頸部各層次,充分暴露甲狀腺區(qū)及頸根部,修潔血管、神經(jīng),觀察拍照并使用游標卡尺測量相關數(shù)據(jù)。
本例標本主動脈弓外徑約4.14 cm,較正常值(3.4 cm)明顯偏大[1]。其弓上右側(cè)發(fā)出頭臂干后分為右頸總動脈及右鎖骨下動脈,右頸總動脈未見明顯異常(圖1)。距離頭臂干分叉1.5 cm處可見右鎖骨下動脈發(fā)出1條外徑0.21 cm的分支,向內(nèi)上方走行于右椎動脈及右頸總動脈之間,呈弓形行跨過氣管食管溝,到達甲狀腺側(cè)葉中部后面并進入甲狀腺,證實其為右甲狀腺下動脈。此動脈總長度為7.60 cm,較正常值(6.0±0.2) cm更長。距離該動脈起點前外側(cè)0.4 cm處可見另一外徑0.32 cm的動脈發(fā)出,向上行1.0 cm即分為2支,分別行向上方及后方深部,據(jù)其走行判斷為右頸升動脈及右頸橫動脈,因此其主干即為右甲狀頸干。本例標本中右甲狀腺下動脈的變異在于其直接起于右鎖骨下動脈,而未發(fā)自公認的甲狀頸干,其左甲狀腺下動脈未出現(xiàn)變異。
1:甲狀腺;2:右鎖骨下動脈;3:右頸總動脈;4:右甲狀腺下動脈;5:右椎動脈;6:甲狀頸干(無甲狀腺下動脈分支);7:主動脈弓;8:左鎖骨下動脈;9:左頸總動脈;10:左椎動脈;11:氣管
圖1右甲狀腺下動脈及左椎動脈起點變異
本例標本中,左椎動脈直接起于主動脈弓上緣,位于左鎖骨下動脈及左頸總動脈起點之間,起點處外徑0.40 cm。其發(fā)出后與前正中線呈40°向左斜跨氣管(在7至9氣管軟骨之間約2.5 cm)后沿氣管左側(cè)向上走行,至第6頸椎水平進入頸椎橫突孔內(nèi)垂直向上走行。其右椎動脈起于右鎖骨下動脈,未出現(xiàn)變異。
關于甲狀腺下動脈及椎動脈的變異已有報道[2-5],但是在同一標本兩側(cè)出現(xiàn)變異,且甲狀腺下動脈直接起于鎖骨下動脈者尚未見報道。甲狀腺下動脈及椎動脈的起始、行程和分布情況與此部位甲狀腺手術、氣管切開和頸部其它手術關系密切。本例甲狀腺下動脈起自鎖骨下動脈的變異提示: 在臨床行甲狀腺切除術處理甲狀腺下動脈時,與起于甲狀頸干的同名動脈相比,變異動脈內(nèi)壓力必將增大,切斷時殘端結(jié)扎線脫落而出血的可能性將會增大[6],并且其與右喉返神經(jīng)位置關系更密切,甲狀腺下動脈結(jié)扎也易導致喉返神經(jīng)的損傷,需要加以重視;同時,由于變異的右甲狀腺下動脈及椎動脈起點偏內(nèi)側(cè),特別是本例椎動脈斜跨氣管前方,進行氣管切開或頸根部手術時,應注意此變異的存在。
[參考文獻]
[1] 張敏宏,郭 偉,劉小平,等.國人升主動脈及主動脈弓的CT解剖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9,24(1): 42-44.
[2] 趙振東.甲狀腺外科解剖學研究[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1989,4(3): 9-13.
[3] 鄧樹權, 李慧梅.甲狀腺下動脈發(fā)自胸廓內(nèi)動脈一例[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5,12(1): 12.
[4] 高崇敬.頸部肌三角區(qū)粗大的異常動脈[J].臨床應用解剖學雜志,1985,3(2): 127.
[5] 李 彥,李曉林,陳維佩.椎動脈變異1例[J].局解手術學雜志,1994,3(3): 71-72.
[6] 黃石順,林偉強.甲狀腺術后出血原因分析及治療[J].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2008,13(2): 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