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第三軍醫(yī)大學醫(yī)學心理系基礎心理學教研室,重慶 400038;2.西南大學醫(yī)院內科,重慶 400715)
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ies)是不同個體在面對壓力事件時,有意識地調節(jié)情緒、認知和行為,從而改善個體和壓力事件關系的方式[1]。積極的應對策略有利于心理健康[2]。隨著國際教育交流的增加,高校對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已經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3],而大學生對傳染病的應對策略較為單一[4-6],一旦出現傳染病,極易爆發(fā)。高校傳染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傳染病流行病學和公共衛(wèi)生知識調查方面[7-8],而專門針對大學生對傳染病的應對策略的研究較少,因此有必要探究大學生對傳染病的應對策略,以期能為高校的公共衛(wèi)生和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整群抽樣某高校的大學生583人,文科146人,理科437人,大學一年級172人,二年級280人,三年級131人,發(fā)放封閉式問卷583份,收回有效問卷561份,有效率96.23%。年齡16~25(19.5±1.3)歲,其中男性246人,年齡16~25(19.6±1.5)歲;女性337人,年齡17~23(19.5±1.1)歲。
從2012年5月以來,通過訪談法、開放式問卷向專家和學生調查對傳染病的應對策略,將調查結果結合文獻資料,獲得大學生對傳染病的應對策略28個方面;合并開發(fā)式問卷28個方面中相似內容,獲得大學生對傳染病的應對策略23個方面;編制成半封閉式問卷,調查專家和大學生,取贊成率≥50%的項目,舍去贊成率小于50%的項目,得到大學生對傳染病的應對策略有23個方面(半封閉式問卷所有方面調查贊成率均≥50%);將這23個方面編制成封閉式問卷(表1),采用5級評分(0是非常不符合,1是不符合,2是難以確定,3為符合,4是非常符合),調查583名大學生。借助SPSSWindow17.0軟件包對調查結果進行大學生對傳染病的應對策略的主成分分析[9]。
表1 大學生對傳染病的應對策略封閉式問卷
取負荷大于0.5和特征質大于1的成分[9],獲得大學生對傳染病的應對策略的主成分2個,涉及19個方面,解釋了應對策略總方差的63.544%(>50%),見表2。KMO抽樣適度測定值是0.955(>0.9,說明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檢驗的χ2值為7 837.932,呈顯著水平(P<0.05),代表母群體的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可見該主成分分析具有好的效度。
通過調查得出大學生對傳染病的應對策略有2個主成分。第一個主成分涵蓋10個方面,主要是與社區(qū)防控措施、健康教育和社會支持有關,因此界定為尋求社會支持。第二個主成分涉及9個方面,與日常生活方式、求助、個人價值觀和主動性有關,因此界定為主動解決問題。從上述2個主成分來看,大學生對傳染病的應對策略主要包括尋求社會支持和主動解決問題,與Compas等[1]對應對策略的結構界定相符合。
高校和社會要為大學生構建一個社會支持平臺。首先,需要加強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普及[10],遵循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增加對大學生的健康意識和現代健康觀念的教育,指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信念,讓他們對傳染病學會采用積極的應對策略,促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習慣。其次,要健全傳染病疫情和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提高傳染病早發(fā)現、早診斷、早報告和早處置的能力,尤其是提高新發(fā)傳染病的識別和診治能力, 社會和高校要按需做好大學生的計劃免疫工作,一旦有傳染病的發(fā)生,及時切斷傳播途徑,盡早隔離治療,并注重環(huán)境的清潔衛(wèi)生,不斷改善大學環(huán)境衛(wèi)生面貌[10]。另外,老師、親人、朋友的幫助對大學生應對傳染病也很重要,這與王楨,陳雪峰的文獻相符合,社會支持作為促進個體采取積極應對策略的成分,可以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11-12]。無論是學生、老師、還是高校醫(yī)務工作者,可以通過了解每個大學生的特點,尊重學生個性,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方案,使大學生采取積極應對策略,有效地調節(jié)傳染病對大學生的影響。
加強大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日常生活方式,主要有加強鍛煉、有規(guī)律的生活模式和良好的飲食習慣等。另外,經常洗手,使用口罩,可以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應對傳染病[13]。其次,大學生應心態(tài)樂觀,正確認識自我,科學應對,多渠道了解信息,大學生應心態(tài)樂觀,正確認識自我,科學應對,多渠道了解信息,通過主動學習了解傳染病相關知識,提高對待自己和他人患傳染病,以及傳染病暴發(fā)期間挫折的承受能力,減輕群體壓力。同時,大學生應該關注學校對傳染病防控的重視程度,注重做好自我防護措施,及時利用外在資源,如定期到醫(yī)院體檢,早就醫(yī)和早治療[10],以減輕傳染病對大學生的影響。
表2 大學生對傳染病的應對策略的主成分分析
注:表中沒有的條目,在主成分分析時被刪除
尋求社會支持和主動解決問題都是大學生對傳染病的積極應對策略,它們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這與沈曉紅[14]的研究相符合,說明大學生對傳染病普遍都采用積極的應對策略,且采用尋求社會支持的方式略多于主動解決問題,一方面,這可能與這次調查中女大學生多于男大學生人數有關系,女大學生通常采取求助的方式要多于男大學生,這與女生面臨壓力時比男生更多采用傾訴、求助與尋求支持等應對方式有關[15]。另一方面,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完善階段,尤其是心理方面發(fā)展尚不健全,加上處于高校這一特殊的環(huán)境[16],當面臨傳染病這類應急事件時,缺乏個體主動應對的經驗,所以必須進一步提高大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Compas BE,Connor-Smith JK,Saltzman H,et al.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problems, progress, and potential in theory and research[J].Psychol Bull,2001,127(1):87-127.
[2] 吳素梅 ,鄭日昌.廣西高師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2,(12):862-863.
[3] Griffiths SM,Wong AH,Kim JH,et al.Influence of country of study on student responsiveness to the H1N1 pandemic[J].Public health,2010,124(8):460-466.
[4] 王 磊,賀 剛,江 新,等.2007-2011年某高校大學生傳染病疫情分析[J].職業(yè)與健康,2012,28(22):2796-2797.
[5] 周航琴,黃丹文.非醫(yī)學類學生常見傳染病防治知識的調查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1,31(10):117-120.
[6] 黃曉玉,黃肇林.武鳴縣2004-2011年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及應對策略[J].醫(yī)學動物防制,2013,29(1):24-27.
[7] 趙 偉,范舒云,梁海峰.388名大學生傳染病及公共衛(wèi)生安全知識和行為干預調查[J].中國校醫(yī),2014,28(1):13-15.
[8] 靳秋梅,李 琰.2008-2011年安徽某高校學生傳染病流行情況分析[J].預防醫(yī)學論壇,2013,19(1):21-24.
[9] 吳明隆.SPSS統(tǒng)計應用實務.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28-45,47-54.
[10] 李 斌.國務院關于傳染病防治工作和傳染病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J].首都公共衛(wèi)生,2013,7(5):193-195.
[11] 王 楨,陳雪峰,時 勘.大學生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4):378-380.
[12] 陳雪峰,時 勘.孤獨感與領悟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5):534-536.
[13] Lau JT,Griffiths S,Choi KC,et.al.Widespread public misconception in the early phase of the H1N1 influenza epidemic[J].J Infect,2009,59(2):122-127.
[14] 沈曉紅,黃 麗.醫(yī)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及有關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1,(4):25-26.
[15] 張 林,車文博.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特點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1):36-41.
[16] 王斐然,高樹剛,葉 紅,等.大學生應對方式的影響因素及其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研究與教育,2013,30(2):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