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山明中學,江蘇 無錫 214035)
在一次區(qū)青年教師評優(yōu)課比賽中,關于重力大小的教學實錄如下:
師: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呢?請同學們大膽猜想.
生1: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體積有關.
生2: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有關.
生3: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密度有關.
生4: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形狀有關.
生5:重力的大小跟星球有關.
師:由于條件的限制,重力大小跟星球有關,我們今天在這里就不研究了,可以在課后去研究.
師:我們剛剛學習過密度,當我們確定了質量與體積之后,密度也就確定了.因此,我們下面用給出的器材,驗證物體的重力與物體的體積、形狀、質量是否有關.
師:如果研究重力與形狀的關系,你準備選擇什么對象進行實驗?要控制什么不變?
生:橡皮泥.
師:為什么選橡皮泥?
生:橡皮泥容易改變形狀,而且體積與質量不變.
師:很好,下面請大家分組進行實驗.
師:你們得到什么結論?
生:物體的重力與物體的形狀沒有關系.
師:如果我們研究物體的重力與物體的體積是否有關,你選擇什么對象進行實驗?要控制什么?
生:選擇面包.
師:為什么?
生:因為面包方便改變體積,且能保證質量不變.
師:分析得很好,下面分組實驗.
師:你們得到什么結論?
生:物體的重力與物體的體積沒有關系.
接著進入到重力大小與質量關系的探究環(huán)節(jié)……
在上述的教學片斷中,整個過程能突出學生的探究活動,看似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猜想與實驗,但教學的邏輯順序還有待厘清;教師“建議保留體積和質量”(為何不保留其它)略顯牽強;教學中諸如“物體的重力與物體的體積無關”等說法也不夠嚴密.關鍵是教師有一個困惑: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形狀、體積、密度到底有怎樣的邏輯關系?
當學生應用發(fā)散性思維提出種種猜想時,最大的困難是對相關因素和獨立變量的判斷.學生從“經驗”出發(fā),提出重力與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密度有關.老師解釋說,物體的質量、體積、密度三個量是有關聯的,只要確定其中兩個量,第三個量就確定了,建議保留體積和質量.因此,排除了密度,從而進行“物體受到的重力大小,與物體的形狀、體積、質量的關系”的探究.這里關鍵是沒有理解好“獨立變量”.物體的質量是與其體積和密度有關系,當體積一定時,密度改變質量就會改變;當密度一定時,體積改變質量也會改變.因此,“質量”、“密度”、“體積”,不能成為相互獨立的因素.質量可以用體積和密度兩個因素來替代.所以,猜想表述為“物體受到的重力大小,與物體的形狀、體積、質量的關系”是不合適的.由此所進行的實驗也是不合適的,如探究第二步:選用面包,控制質量不變,改變體積,雖然伴隨有形狀的變化,但在第一步已經發(fā)現重力的大小與形狀無關.在這一步,發(fā)現重力與物體的體積無關.把它作為一個普遍的結論是不對的,如果密度不變,體積改變,質量是不可不變的,重力也就要改變;如果密度改變,體積改變,保持質量不變,重力也就不變.如果我們得到物體的重力與質量有關,而與物體的體積、密度無關,這是錯誤的.質量與體積、密度有關,重力與質量有關,重力也就與體積、密度有關.公式可直接表述為G=ρgV.我們同樣可以說重力與體積成正比,與密度成正比.
在學生提出的諸多因素中,形狀是無關因素(但可以猜想),質量、體積、密度都是相關因素,只不過不是獨立的相關因素,我們在研究重力與哪些因素有關時,研究了重力與質量的關系,也就研究了重力與體積、密度的關系.該課的教學中反映出的問題是:教師的思考不到位,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困惑.
評課中存在一個爭論,爭論的焦點是“要不要探究物體所受的重力G與物體的體積、密度、形狀等的關系?”也就是要不要讓學生在這里進行重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猜想?根據教師上評比課(或展示課)的慣例,“探究”是必要的,而且要比較全面.
按照蘇科版教科書的處理,這里沒有安排猜想,有教師就是這樣處理的:
師:一瓶水、一桶水,哪一個重?
生:一桶水重.
師:物體的重力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生:物體的重力跟物體的質量有關.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物體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關于教材的編寫意圖,我們請教了蘇科版物理教科書的主編、南京師大的劉炳昇教授.他的意見是:教材在重力這一節(jié),之所以沒有提出讓學生猜想是因為:要分辨諸多因素,學生的經驗和知識不充分,要求過高,不要在這里過多討論獨立變量問題;另外,在質量一節(jié)中,已經討論過質量與形狀、物體狀態(tài)的關系,因此既然已討論了重力與質量的關系,也就沒有必要再討論重力與形狀、物體狀態(tài)等的關系了.
筆者認為教師對教科書的處理,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里是可以不猜想,可以給學生留個缺口.但是,不管是否進行充分的猜想,教師本身一定要知其所以然,在學生提出這方面的疑問時,能從容地、合乎邏輯地給予引導與解答.
筆者認為,《重力》一課大家其實都進行了猜想,只是限定的范圍不一樣罷了.使用教科書,是建立在解讀教科書的基礎之上的,這里不是不可以猜想,但關鍵看怎樣處理猜想.吳加澍先生提出教學過程可按這樣的邏輯順序展開:(1)猜想:重力大小與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密度有關.(2)驗證:排除形狀因素,確認重力與質量、體積、密度有關.(3)推理:根據m=ρV,體積、密度的變化可歸結為質量因素,于是問題簡化成:重力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有關.(4)探究:研究“G與m的關系”……在探究教學中,是否一定要讓學生猜想和如何引導學生猜想,這是要看教學要求和具體情況.我們可以對教科書采取增加、刪減、替換的策略,根據學生、學校、教師等因素,有選擇地利用教科書.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的理念或多或少的發(fā)生著變化,但在實施理念、踐行理論的技能方面沒有能很好的跟進,成為制約課程改革深度推進的重要因素.沒有理念不行,但光有理念沒有能力也不行,教學可能變成“海市蜃樓”.因此,教師在接受新的理念的同時要不斷學習,提升人文素養(yǎng)、拓展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和提高教學技藝,才能適應教育新的要求.通過《重力》一課的觀摩、對比、討論和學習,筆者得到一點啟示:教師需要的不僅僅是理念的更新,更需要教學技能和學科知識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