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現(xiàn)元
自主招生顧名思義,就是高校根據(jù)自身辦學特色和對人才的要求來設計、選拔和錄取考生。2003年教育部發(fā)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高等學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共確定了全國22所重點普通高校作為自主招生改革的試點學校,意味著自主招生作為高招政策正式推行,截至2013年,全國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本科高校已達95所,高校層次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知名學?!蓖卣沟浆F(xiàn)在近百所高校。自主招生的幾大聯(lián)盟(華約、北約、卓越、京都)為爭搶生源的“掐尖”大戰(zhàn),愈演愈烈。高校自主招生已進行了10年,十年間,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變遷從未停歇,從理論到實踐的改革摸索也一直在進行,因此引起的各方面的爭議涉及范圍越來越廣,理論探討也漸漸深入。集中在自主招生的內涵界定、高校自主招生的考核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公平性問題、自主招生的程序問題以及自主招生與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關系問題。對于以上的一些問題,教育部門也有所行動,比如2013年12月27日,教育部發(fā)文,言明自主招生紀律,不算太長的五大項規(guī)定,一共用了六個“嚴禁”,并且直接給出了一道截殺令:凡是政策執(zhí)行不嚴格、管理不規(guī)范、問題突出的,一律停止試點資格,并追究學校及有關人員責任。
一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緣起
高校自主招生源于高校辦學自主權的研究。它肇始于改革開放之初。1979年12月6日,《人民日報》報道了五所名校校領導呼吁給高等學校一點自主權的意見,包括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同濟大學校長李國豪、華東師范大學校長劉佛年、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鄧旭初。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出臺,成為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正式被提上日程的標志。1986年3月12日,國務院頒發(fā)的《高等教育管理職責暫行規(guī)定》進一步明確高等教育管理權限在招生、經費、基建、人事、師資、專業(yè)、科研、對外交流8個方面擴大。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頒布,招生自主權利成為高校七項自主權之首。高校辦學自主權的研究和討論以及相關法律政策的頒布,為高校招生資助的改革邁出實質性的步伐開辟了道路。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發(fā)展源于知識經濟時代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求。創(chuàng)新型人才是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最緊迫的需求,知識產權的紛爭讓我們在國際競爭中只能處于產業(yè)鏈的低端,無法享受知識產權的高額利潤。為此,我國提出提升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標,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作為一項緊迫的時代任務,而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的主要機構非高校莫屬。這就要求高校在選拔人才時,僅僅依靠全國統(tǒng)一考試的分數(shù)已經不能挑選出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特殊人才,我國迫切需要建立創(chuàng)新人才選拔機制,拓寬人才選拔渠道。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正是這種需求下的產兒。
素質教育改革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推動力量。高考恢復30多年來,備受詬病的就是高考的“唯分數(shù)論”。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fā)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加快改革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希望利用高校招生政策的改變來引導中小學的素質教育改革進程。
高校招生政策改革的另一個原因即對高校招生中保送生制度的不滿。保送生制度至1984年實施以來出現(xiàn)了很多的弊端,期間堵塞漏洞的修補措施并沒有制止弄虛作假現(xiàn)象。2001年,教育部對保送生制度進行了重大調整,此后,保送生制度進入穩(wěn)定期?;诒K蜕叩谋锥耍诟咝W灾髡猩矫婕毙柰卣挂环N在高考體制之外的,既能體現(xiàn)高校招生自主權,又能從一定程度上保證高校招生質量的新的招生制度。由此,高校自主招生制度開始試點。
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十年變遷
1對于“自主招生”概念的界定混亂模糊
在2003年教育部的文件中并未給出明確的“自主招生”的定義,只是給出了自主招生的指導思想和原則。隨著自主招生試點范圍的擴大、試點內容的增加,相關的研究不斷豐富起來,“自主招生”內涵的探討也逐步增多起來。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例如程斯輝從高校的視角分析了自主招生的內涵:“目前我國高校自主招生是指高等學校在政府批準的基礎上,從招生計劃中劃出一定的比例,根據(jù)高等學校自身的辦學要求,選拔適合學校特色的有特長的學生。”[1]然而鄭若玲則把高校自主招生理解為高校的一項權利:“自主招生從本質上講,是高校作為相對獨立的法人行使法律所賦予、以往卻被政府所掌控的‘公共權利的一種行為。”[2]
2自主招生考核評價方法的科學性、評價標準的公平性備受質疑
教育部有關“自主招生”的文件中明確提出,高校要“積極探索學校自主考核與高考、高中學業(yè)水平考核、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人才綜合評價、多樣化選拔錄取模式”。試點十年來,考核評價方法的科學性遭到質疑。比如自主招生的面試,許多人提出異議,面試題目的設計、面試專家的配備、面試標準的統(tǒng)一值得討論。面試時大家看中的是考生的應變能力和落落大方的優(yōu)雅,而許多“偏才怪才”的性格是內向的,甚至在人際溝通方面缺乏經驗而顯得木訥羞澀。短暫的面試時間,緊張的考試氛圍,如何讓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全方位素質,如何讓考官慧眼識人才?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性令人津津樂道。十年的自主招生打著偏重“綜合素質”的響亮旗號,在一定程度上把農村和邊緣地區(qū)的“沒見過世面”的考生拒之門外。目前許多試點高校正在通過特色招生計劃來彌補這種差異,比如2012年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聯(lián)合推出的面向國家級貧困縣生源的“自強計劃”。盡管這些努力是必須的,但作為高考的輔助手段,僅5%的招生比例,自主招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轉原本就存在并且已日趨嚴重的高校學生中城鄉(xiāng)比例的嚴重失調呢?
3自主招生的程序問題
高校自主招考聯(lián)盟成立的初始目的是為了緩解高校在自主招生過程中的人力物力投入,但逐漸地人們對它的質疑是逐漸演化為“小高考”,增加學生的負擔,影響考生在接踵而至的高考中的發(fā)揮。2011年引起最大爭論是高校聯(lián)合“掐尖”,或被稱為高校的“圈地運動”。對于高校自主招生的形式教育部一直沒有很明確的說法,直到2011年11月15日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教學廳[2011]10號文《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2年高等學校自主選拔錄取試點工作的通知》,對于高校的聯(lián)考給予了明確的鼓勵:繼續(xù)探索。但同時南開大學和復旦大學退出“北約”,各高校又推出各具特色的各類招生計劃,但這些計劃更多的著眼于自主招收的學生的未來培養(yǎng)計劃問題,招考形式依然在探索。
4高校自主招生的學生并沒有相應的培養(yǎng)方案
自主招生制度設計的出發(fā)點是擴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權,使其有渠道選拔到優(yōu)質而適合的生源。“優(yōu)質而適合的生源”包括兩種:一種是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生或曰“全才”;另一種是才能突出的特長生或曰“偏才”、“怪才”,亦即那些擁有較高的、為傳統(tǒng)智力理論所忽視的非主流智能如空間、人際、存在等智能的學生[3]。但是高校將優(yōu)秀學生招進來并沒有配備相應的培養(yǎng)方案,也沒有獨特的評價機制,這顯然與高校自主招生中表現(xiàn)的“得天下英才”的熱情極不匹配,也是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為此,有些試點高校開始嘗試分層次或分專業(yè)招生。比如,退出“北約”的復旦大學在2012年推出“望道計劃”?!烙媱澥菑偷┐髮W承擔國家‘拔尖人才培養(yǎng)計劃項目的延伸和拓展,旨在通過高質量課程和探究式學習、完備的導師制、系統(tǒng)的學術研究資助、豐富的國際交流體驗等個性化培養(yǎng)手段,為相關基礎學科培養(yǎng)領軍人物。這些“計劃”的推出好多是應景之作,招生后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確定和方案的具體實施是關鍵。
參考文獻
[1]程斯輝.自主招生與高校的自覺、自律和創(chuàng)新[J].湖北招生考試,2004(12):3.
[2]鄭若玲.自主招生公平問題探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0(6):55-60.
[3]鄭若玲.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從(人文社會科學版)[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0(4):141-148.